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野工作方法的完善是现代社会文化人类学发生发展的开端 ,并对其以后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田野工作的发展过程中 ,论争始终与其相伴随。但论争没有延缓田野工作的发展进程 ,也并不影响对它的评价。田野工作仍然是人类学重要的标志性方法。田野工作的发展及其争论为中国的田野工作者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和谐的理念,一种深度的人文关怀的思想,所以中国文化具备这个资格,有条件可以用来构建新的人类学理论——人类学中国体系,来丰富世界人类学思想宝库。"和谐"思想可以进入人类学成为构建人类学中国体系的中心思想。田野工作是构建人类学中国体系的方法论原则。要构建人类学中国体系,中国的人类学家必须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民生。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与国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学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孔子学院在各国的建立,也使世界把眼光投向中国“国学”。国学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国和平崛起中重建,是人们关注国学的焦点。为此,《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专门组织了由中南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徐杰舜教授组织的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叶舒宪教授、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郑仁钊博士等。在座谈会上,人类学家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就国学与人类学的关系畅谈了自己的看法,颇为别开生面,另有洞天。本刊特全文发表座谈会录音稿全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人类学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大多是对田野调查成果的提炼、概括和升华。在田野工作的推动下,民族志文本和话语的表述方式渐趋多样性和科学性。伴随着田野工作范式的动态演变,论争始终与其相随,同时也给中国的田野工作者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先生不仅是一位人们熟悉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人类学家。是他首先将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纳入到中国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并给予了教育与家庭、亲属关系、种族、社区等人类学研究主题同样的重视程度。费孝通先生倡导的人类学精神和他的教育人类学思想,对于从事教育研究的工作者来说有着实际的意义。当我们把他的“文化自觉”理念引入到“教育自觉”中时,我们开始尝试对本土教育的反思,并在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中,探索一条既不“复旧”又不“他化”的革新之路。  相似文献   

6.
7.
彭兆荣,男,博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草案特别会议”中方专家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项目主持人、首席专家,联合国“人与生物圈”(MAB)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巴黎大学(十大)讲座教授,巴黎大学(索邦)高级访问学者、柏克利加州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及项目合作教授。主要从事人类学与旅游、文学人类学、文化遗产、艺术遗产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文学与仪式》《饮食人类学》《旅游人类学》《遗产:反思与阐释》《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艺术遗产论纲》《重建中国乡土景观》等专著20余部(含合著);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在2016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位列民族学排名第2位,社会学排名第29位。2016《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中,位列民族学图书学术影响力第1位。  相似文献   

8.
论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形成于20世纪中叶。教育人类学有不同的流派。以美、英为代表的"文化—教育人类学"强调经验研究,注重田野工作和民族志撰写。在我国,教育人类学与民族教育学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在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上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来源于作为其学科母体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与综合运用各学科的方法对少数民族教育进行研究的民族教育学不同,教育人类学并不局限于少数民族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更注重田野工作等传统人类学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人类在实践中生产知识、创造文化。传统人类学以遥远的与“欧洲中心文化”具有明显差异性“非西方”的“原始社会”或“土著民族或族群”社会文化研究而著称。伴随研究范式和理论格局的拓新,人类学研究的“田野”不再是纯粹“远方”的“他者社会”,“田野空间”亦从地理空间范畴延伸到文本空间、口述传统及网络虚拟社会空间等非地理空间范畴,人类学者不断游走于“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文化丛林中观他以视自我,运用田野工作和民族志书写来进行着自己的知识生产、文化实践和理论建构。与此同时,人类学者对传统田野工作与民族志书写的真实性、客观性、权威性与科学性进行反思与批判,推动着文化人类学理论范式和工作方式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性。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人类学分支学科迅速发展,为全国培养了大量人才,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社会影响日增。人类学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可以说达到了一级学科条件。只要我们努力,人类学一定会在中国扎下根来。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与“遗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人类学学科的角度,对目前国内的遗产运动进行了讨论,内容涉及人类学学科中与“遗产”联系紧密的物的分类、文化空间、族群认同、文化自觉等概念,并试图对目前学界“遗产”研究理论薄弱的现状进行反思和补充。  相似文献   

12.
何为人类学启蒙? 20世纪的若干教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与进化的发展中承袭下来的观点正相反,不管是政治上的左派还是右派,帝国资本主义的幸存者变得既不是全像也不是一点都不像我们。与20世纪中叶的“失望理论”(即依附理论在逻辑上和历史上的先驱)背道而驰的是,幸存下来的本土人民,意图去为曾经在他们身上发生过的那些东西负起文化的责任。穿越北美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即使是狩猎者和采集者也主要通过打猎和采集而生存了下来。爱斯基摩人仍然是在那里,而且他们仍然是爱斯基摩人。全世界的人都在接受一个谎言,即在理论上去接受传统与变迁、本土文化与现代性、城镇人与部落人之间的对立,还有其他一些既有的人类学智慧的陈词滥调。关于本土文化消逝的报道就像人类学的终结一样是被夸大了。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者潘年英教授有两重身份,一是作为人类学学者(他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作家或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一是作为土著的身份(许多时候他表现为土著利益的代言人)。这使得他的人类学著作很难做到像一般的人类学那样“客观”,但也因此而使我们见识到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新视角和新观点。他的“土著文明说”虽然还略显粗糙,远未成型,但业已使我们倍感惊奇和骇异。这是人类学本土化的最经典的范例。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继"语言学转向"之绪,对学界知识观和研究范式转向与更新产生重要影响的,无疑是人类学。人类学给20世纪人文思想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相对于哲学、史学乃至科学知识社会学已经开展的"人类学转向"之成就和学术史意义的讨论,文学的人类学转向的学术史和思想史意义的讨论和认识相对滞后。在科际整合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中具有根基性的人类学,与文学的碰撞与交叉整合将带来何种新局面呢?中国文学人类学如何借助"人类学转向"的知识大变革背景和内在学理,突破百年来的学科本位主义限制,重建可替代植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话语的"人类文学"观和学术伦理,取决于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普世性建构及其可操作性的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在这篇访谈录中,滕星教授以自己多年来在国内外开展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亲身经验,特别针对他在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社区女童教育问题开展的田野工作,做了深度的教育人类学报道与阐释,提出了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标准,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学术化和理论化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类学学者访谈录 ,从中国学者进入人类学领域的经历 ,中国学者对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中国学者对人类学理论的探索 ,中国学者对人类学本土化或中国化所作的努力 ,中国人类学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态势 ,中国人类学与国际人类学的交流 ,中国学者对人类未来的关怀等方面 ,对中国人类学近 2 0年的发展作了比较忠实、全面的记录 ,这对中国人类学史史料的积累是极具学术价值的一件大事。我们从《人类学的世纪坦言》坦率诚恳 ,如实说出的关于中国人类学发展的种种情况、意见、观点、看法和评论中 ,既看到了人类学在中国百年发展的成果 ,又窥见了新世纪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文化人类学理论的两大流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文化人类学 ,各种理论彼此激发 ,相渗互补 ,推动了其文化研究的深化和广化。2 0世纪文化人类学众多学派的理论 (传播论、历史具体论、新进化论与整体论、功能论、结构论、解释论 ) ,以研究文化的演变历程和内在状态为不同取向 ,分别汇成两大理论之流 ,一是探讨人类文化史的演变 ,一是探讨文化的整体、功能、结构和解释  相似文献   

18.
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在西方社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初正是人类学者将不同文化族群中的教育现象作为人类学研究对象之一,从此便获得了与家庭、种族、亲属制度、社会组织等领域一样的学术地位,并逐渐地产生了这门学科,同时也决定了这门学科的人类学属性和特征。本文的分析集中在两个大的理论问题上:首先从欧美人类学研究的主题与趋势中,提出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和理论建构为什么都是围绕“现代性”而展开的。其次,教育人类学在现代性、反思现代性与全球性中是如何开展自己的研究并作出阐释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类学的本土化及其学科地位的奠定需要人类学者的不懈追求 ,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学人更应继往开来 ,上下求索  相似文献   

20.
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田野工作开创了一种有别于书斋式的研究思路,对人文学科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借鉴田野工作的成果来审思、检讨教育学,对探求教育研究的应有之义大有裨益。本文借鉴人类学田野工作研究一个社会所采用的特殊方法和研究视角等,就如何丰富、充实教育研究,更新教育学研究观念和视角,拓宽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发展扎根于中国的本土教育的理念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