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神话故事里的神大多住在高高的,接近天的地方。而银河是天空一道神秘的风景,它是神话故事里的神可以驾驭的地方。在希腊神话故事里银河被称为牛奶路(the milky way)。路(the milky way)与河(银河)不同的命名可以反映出希腊与中国神话故事中人与神关系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诗经>祭祀诗中体现了一种人与神交流的语辞传递方式,即通过巫身份的"祝"将人语呈告于神又转述神对人的赐示.此情形在其它先秦典籍中也可见,好象有一个固定的"对话框",人神"对话"多用之.  相似文献   

3.
实体的本质包含了存在,实体决定样式,是样式的基础.实体作为绝对的对象,不仅是认识的本体,也是伦理的终极目的.实体就是神、能动的自然.作为神的永恒属性的样式(人、生活)本身是限制和否定,它们只有通过神才能被理解并获得其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对弗兰克的核心观点"神人性"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将之与中国的传统儒学中的中庸作了对比,肯定了其"中庸"的特性.还就人类历史上对待"神"、"人"的态度及其结果作了简明的分析,从而否定了偏向"神"或"人"的某一边的片面的人格乃至文明模式,肯定了弗兰克"神人性"作为人格及文明模式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席勒的宗教观点立足于西方神人关系的传统,继承了近代康德的观点,但又把康德的道德象征的神变成了审美的神。在席勒那里,上帝只有作为审美假象的自由游戏的形象出现时才是自由和审美的神,才是值得赞美的。而“与现实和真理相混淆”的上帝则是席勒极力批判的。从人性的自由出发,席勒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但在席勒看来,真正的自由的人还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是审美教育的第二步,它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中的卡尔.穆尔正是这样的典型。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神话是旺盛的感受力和强烈的想象力的产物,其中所讲的技术是当时现实机会技艺和幻想的非现实技术的混合物.有关技术的神话蕴含了希腊悲剧形式下的技术形而上学思想,深刻地反映了技术对于人类产生以及生存的本原意义.技术与人、神共在,技术性生存是神赋予人的本性;神人同性,恰是在自然力面前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确证;然而"技术"本身又是具有原始性缺陷的存在,为此,神(话)对于人类拥有技术表示担心,而道德则借助被赋予了神性的自然力成为规范人性和约束人的行为的内在尺度.  相似文献   

7.
“人神之恋”是先秦至宋代文学尤其是志怪传奇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题材和审美意象。近五十年来,“人神之恋”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其研究成果甚为丰硕,论者以对作品的个案研究和整体研究来分析它的审美意蕴。在个案研究方面,论者主要对先秦诗赋至六朝志怪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人神婚恋内涵;在整体研究方面,论者通过一个朝代或者多个朝代文学出现的人神之恋现象给予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8.
"神感说"是<周易>中提出的天人相感的一种范畴学说,它是基于中国古代原始思维之上的一种认知学说,涉及人的主体精神的诸多功能,对于艺术思维的激活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古代文论的"神思说"明显地受到"神感说"与佛教重神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精神意蕴的廓大,以及对文艺创作中想象和灵感诸范畴的启发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对一个朝鲜族、汉族混居村落中,山神由朝鲜族一个族群的祭祀神发展为村落保护神的现象进行了结构过程的展示。并同时分析、呈现了村落社会山神信仰在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民俗文化实践过程。认为民俗文化生命力来源于生活世界,并同时就是生活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金瓶掣签”制度是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重要环节,是对传统确认方法的扬弃。清高宗乘平定藏乱之机果断改革,首次确定“金瓶掣签”制度,不仅理顺了藏传佛教内部矛盾,同时安定了藏区,稳定了蒙古,进一步实现了中央对西藏的主权。从转承本身来看,它完成了从习惯到法制的飞跃,从人神相隔到人神合一的跃升,从地方自主到中央施控的升华,终成千古之规法。  相似文献   

11.
论荆楚踏歌民俗的"达欢"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踏歌习俗,是以足踏地为节奏,连手而歌。载歌载舞的群众自娱性歌舞习俗,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较为喜闻乐见,尤其唐宋时期,从宫廷到民间,从中原汉族到南方少数民族都嗜好踏歌。与其他歌舞习俗一样,踏歌也经历了由娱神、娱人到自娱的转变,它的文化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  相似文献   

12.
宗炳阐发的"含道暎物"与"澄怀味象"是两种感物方式.由这两种感物方式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一种好比哲理诗,一种就像抒情诗,虽然给人的视觉效果不一样,但是,在使人心性灵明上,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意义不仅为山水画家提供了一整套技法,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整套寻求艺术精神的方法."神思"是宗炳的二度感物的主要方式,不仅包含"无空间之间隔",而且也包含"无时间之限制",在绘画艺术的创作中作用非凡.  相似文献   

13.
汉代文学在表现人和神双向对象化的过程中,往往通过宫殿器物的描写,从物质层面上把人和神沟通。汉代作家按照想象中神界灵宫的模样来描绘人间宫殿,又把神界灵宫写成人间宫殿的样子。另外,人和神的许多器物都不是专利品,而是相互通用。象舆、青丝、黄金,在神界和人间都可以见到。由人和神的宫殿器物趋同,人神之间的界限变得很模糊。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生命意识全面觉醒,中国自然审美观亦由"致用"、"比德"阶段发展到"畅神"阶段。在此背景下,旅游活动与自觉审美活动发生第一次碰撞并产生"畅神说"旅游审美观。这种旅游审美观主要包括"山水质有趣灵"、"山水以形媚道"与"澄怀味象"、"应会感神"等内涵。  相似文献   

15.
商纣王认为自己“有命在天” ,统治权由殷人的祖先神也即社会的最高神上帝授予 ,故他的统治只需向上帝负责而不需顾及其他 ;项羽认为他的政权来自于楚人的支持与杰出的军事才能 ,故他的统治带有鲜明的地区色彩和军事色彩 ;隋炀帝的政权来自于宫廷阴谋与贵族阶层的支持 ,故他的统治立足于上层。三者的政治意识都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因而被历史所淘汰 ;然而时代的发展又使他们从视“天”为政权合法性的来源发展到视“人”为来源 ,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6.
根据西方宗教学理论 ,一切认为神是正义的或宇宙是有意义的理论都可以称为神正论 ,以此观之 ,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宗教观念中 ,就已经存在神正论思想。春秋神正论认为神“聪明正直” ,“惟德是依” ,福佑有德之人而降祸于恶人。春秋神正论有此世补偿和后代补偿两种类型。春秋神正论将人的价值实现托付于神 ,又让神转交给人自己 ,它不是从虚幻走向虚幻 ,而是从虚幻走向现实。春秋神正论更多地继承了西周神正思想中对贵族成员的道德警戒倾向 ,而不是对被统治阶级的神正安抚和威胁。其终极目标是提高世人行为选择的道德意识 ,减少现实社会的无序和混乱。  相似文献   

17.
卡尔·拉纳的"先验人学"首先是他的一种神学方法或者进路,借以强调"所有神学永远是人学".这种先验人学诉诸阿奎那古老的"转向影像"学说,运用海德格尔的现代哲学方法,确立起人是"在世之灵"的观念.作为"在世之灵"的人通过"转向影像"可以认识存在本身,能够倾听上帝的圣言,人本质上先验地是圣言的倾听者.据此,拉纳倡导与教会之外听到圣言的"匿名基督徒"展开对话.他的"先验人学"所推动的天主教神学从神本神学向人本神学的"主体转向"印证了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本质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流行的观点认为,"畅神"说是晋宋以后产生的自然审美观.我们认为,全面考察汉代有关文献资料以及相关的时代特点和哲学文化背景,即使依据最严格的标准来衡量,也可以认定汉代已经萌生了"畅神"自然审美观.  相似文献   

19.
王开岭 《社区》2011,(11):48-49
很久了,主流世界由三种强人组成:追随神(比如耶稣、佛祖、孔圣人)的人,不信奉任何神的人(比如唯物论者),什么都不信的人(虚无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源于道家之哲学思维,兴于<楚辞>之文学创始,汉魏六朝诗赋文本的"人神同游",一方面在文学形态上涵括散体大赋、骚体赋、乐府古辞、文人乐府、游仙诗等,另一方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展出程度不等、方式不同的传承和创变.不仅如此,"人神同游"隐含着某种固定的表达模式,其"游"中寓"忧",它往往通过文学幻想和时代演绎,表达出主体对客观世界和有限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