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百年积淀自科举考试的废除,迄今已整整一百年了。凡事一过百年,难免有些积累、有些沉淀,也难免就有了些思索、有了些纪念一类的东西来。众所周知,庚子事变后,两宫还京,被洋人刺激得有点抓狂的西太后终于决心改良,再加上一个不是正途出身的袁世凯撺掇,实行了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建制于公元587年)终于1905年9月2日轰然坍塌。于是乎,许多州县有秀才前途无望,哭闹着上吊;无数塾师饭碗一朝跌破,不得不凄凄惶惶地重进师范学堂回炉,这些都只化作了“社会趣闻”的一则半条①。往事重提,陈酒再调,日光底下并非就总有多少的所谓新鲜事。为此,《书…  相似文献   

2.
高钟 《江苏社会科学》2005,2(4):218-222
科举制是中国儒家社会道统、王统、族统三维共构的制度性联结之关键枢纽所在.儒家道统的制度化、专制王权的合法化、宗族社会的合理化均赖其居中构建调节;中国儒家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奥秘即在于此.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清廷仅认为是一个教育制度的改革,结果,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1911年辛亥革命,二千年帝制王权覆灭;1915年新文化运动,儒家道统遭全面批判;1927年宗族社会之领导层--"土豪劣绅"在国民革命中被埋葬.废科举导致了中国儒家社会的全面散构与转型.  相似文献   

3.
一百年前,即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中国威赫赫凛凛然运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戛然而止,一道人类文明史上的制度奇观在内外交困中黯然拉上了历史的帷幕.在千百年的历史行程中,科举制以其特有的法力导演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剧--"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洋溢着金榜题名的扬眉吐气;而"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却渗透了名落孙山的悲苦和绝望.正是在这对人生或喜或悲的宰制中,科举制形塑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4.
一百年前,即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中国威赫赫凛凛然运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戛然而止,一道人类文明史上的制度奇观在内外交困中黯然拉上了历史的帷幕。在千百年的历史行程中,科举制以其特有的法力导演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剧——“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洋溢着金榜题名的扬眉吐气;而“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却渗透了名落孙山的悲苦和绝望。正是在这对人生或喜或悲的宰制中,科举制形塑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虽然已废止百…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项选官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它的存在已经成为历史,但对于今天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我们依然有许多认识和思考的问题.作为一种曾经存在过的制度,它所在封建王朝中起到过怎样的作用?它的废除给了我们怎么样的思考和反思?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文章就这些问题作一些浅薄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李文海 《河北学刊》2012,32(1):34-40
今年是清王朝覆亡一百周年,对于1912年2月清王朝结束这样一个大事件,应当放到一个较长历史时段中去审视事件的前因后果,观察各种现象的相互关联和长远影响,即放到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复兴的全过程中才能得到更深刻的启示.为什么清朝统治者的自救努力终究未有能挽救灭亡命运?主要是其中存在着三大致命的弱点:一是“表不治本”;二是“缓不济急”;三是“势不可为”.清王朝的覆亡是一个朝代的终结,更是一个历史时代的终结.中国社会由此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除了表现在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外,最主要的标志是宣告了旧轨的结束和新路的开启.  相似文献   

7.
百年前的甲午战争,清政府大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据此条约疯狂地扩大对华资本输出,严重地排挤和打击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使中国经济日益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不仅如此,帝国主义列强还趁火打劫,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百年后的现在,中国人民早已告别了任人凌辱的时代,正豪情满怀地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但百年前甲午战争的历史悲歌仍强烈激荡着炎黄子孙的胸怀,在中国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促使人们进行严肃的历史思考:甲午战争我国战败的原因何在?我们必须记取的历史教训究竟是什么?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8.
《公车上书》百年祭何振东在一个世纪以前的1895年5月2日这一天,同时发生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两件大事:一是清政府批准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二是以康、梁为首的《公车上书》轰动了京华满城。这种时间上的巧合,却深寓着一定的历史必然。因为有民族危机就会有民...  相似文献   

9.
奏定学堂章程颁行百年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年前的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它的颁布以及随后所实行的一系列措施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它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打破了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教育行政体系,并为结束科举制创造了条件等等.过去,我们对其多有苛责,认为它的革命性不足.其实民众的教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的过程.它在开一代风气之先方面应当得到充分肯定;在全国如此大规模地开展义务教育的做法,对中国面向现代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0.
科举民俗与科举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举习俗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婚庆习俗、饮食习俗、游乐习俗、社交习俗、建筑习俗等都打上了科举的烙印。本文在论述与科举相关的婚庆习俗、博状元习俗、“闱姓”赌榜习俗、文昌崇拜习俗的基础上,论述科举学的广博性。科举习俗鼓励民间百姓读书应举高中,多数是寓意吉祥、积极向上的,不过也有一些消极的部分。科举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应忽视的重要的文化遗产,应该加以系统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对其中的科举习俗亦应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中国,托尔斯泰名声之高,影响之大,虽早成公论,但是很少有人进一步探讨,为什么这位反对现代化的伟人能够如此深入到正在奔赴现代化之途的20世纪中国,托尔斯泰究竟发生了怎样深刻的影响,何以会发生这种影响.弄清这一熟视无睹而又十分矛盾的问题,对于探讨托尔斯泰在中国现代文化演进中的作用,探讨民族间文化思想影响的规律,思考20世纪中国文化演进的规律,都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一、法律废止的概念对法律废止可作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法律废止,是指有权机关或人员,依法定程序将现行有效的法律予以明确废弃,使之失去法律效力的活动。广义的法律废止,除了包括狭义的法律废止外,还包括当然废止。所谓法律的当然废止,指法律规定有施行期限或其他施行条件,期限届满或施行条件消失而废止。法律的当然废止,不必经由全部立法程序,只须由立法机关(广义的)审查公布即可。由于法律废止中当然废止相对为少,故本文将重点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起于隋唐而终于满清。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由全盛步入衰亡这个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政治制度,它曾经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显示了鲜明的个性和巨大的优越性,使近代第一批接触中华文明的西方人士叹为观止。正是在科举制度的启示下,孕育和形成了近现代欧美各国的文官制度。西方政治学家公开承认说中国是文官制度之母,  相似文献   

14.
元代的科举     
元代不重科举,所以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才正式制定选举办法。《元史》中记载:考试规定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以朱子章句集注为标准。第二场策一道,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  相似文献   

15.
科举会社是宋代科举考试重要性空前提高的产物,由士人出于共同解决参加科考所遇问题结合而成。大致可以分成以提高考试技艺为目的的课会和为互助度过科考前后经济难关的义约两种。它为广大士人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免除了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对宋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古文与科举     
文章达意,自古而然,不平则鸣,言为心声,郑重其事,则以立言称之。韩愈倡文以载道,乃孔孟之道,此后,文章的道学化、科举化愈演愈烈。科举选士,意在德才。以文章入科考,无非衡其才而量其德,唯贤是举,隋唐以来,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7.
按照干支纪岁法,那是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亦即公元1911年10月10日。 凌晨,湖广会城武昌,位于城西南的总督署,东辕门外,刚刚处决了三名自称要推翻朝廷、建立共和的革命党,据说其中一人是现职宪兵、一人是在役新军士兵、一人是退伍新军士兵。  相似文献   

18.
祭刘慕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六年,岁在乙丑,季冬月,念八日,不幸之晨也。呜呼,慕宇!远隔千山,很难晤面。弟先去矣,音容时现,噩耗传来,全家震惊。晚至清明,遥寄祭文。弟如有灵,听我声音。呜呼,宇弟啊!襁褓之时,不知所以。父母双亡,幼小孤单。跟随伯父,慢长成人。生活困苦,流浪有日。初而大安,再而叙府。衣衫单薄,赤足步行。返回自井,考入蜀光。一九三八,玉振之家。时年十六,光荣入党。地下工作,积极拼搏。对敌斗争,方法灵活。特务搜查,巧妙摆脱。校方不满,再难攻读。为了学业,转入富中。夜半起床,张贴传单。工作不停,学业有进。学  相似文献   

19.
双岭祭     
往返黄山与齐云山之间,走屯黄旅游公路,要穿越一条长近两华里的隧道——双岭隧道。隧道所以取此名,缘其上面有一座高矗入云的岭,称双岭。普通的岭,如雀岭、麻蛉、芙蓉岭,上了岭巅便是下岭。而此岭,爬到岭巅后要先稍下,再横向上,然后才下岭。犹若一人耸起双肩,面东背西而立,两肩便如岭之两巅。因有两个岭巅,故得此名。两巅之间的路程大约也是两华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