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申请国际海洋法法庭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义务发表咨询意见,已经从理论探讨嬗变为司法实践。然而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上,国际海洋法法庭全庭发表咨询意见的法律依据存在较大争议。各国的气候应对行为义务已有巴黎气候协定规制,而结果义务因国家自主贡献的多样性和自主性无法提出统一法律意见。即使法庭不顾反对坚持能动受理,发表咨询意见也难以对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现有特定义务产生重大影响。申请海洋法法庭对气候变化问题发表咨询意见可能带来的影响表现为溢出效应显著,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希冀籍此推动国家在后续进行的国际谈判中提升各自气候承诺的力度。  相似文献   

2.
赵蕾 《探求》2013,(1):79-84
本文以广东珠江典当公司诉广州南方公证处案为例,探讨公证机构是否应当对公证申请人的真实身份进行实质性审查的问题。经过对公证机构的实质性审查权和形式性审查权的分析,借鉴国外对审查权的规定,得出我国公证机构应当对公证事项进行实质性审查的结论。通过程序性规范以及公证人员的阐明权和经验法则的运用,公证机构的实质性审查权才能实现。但是实质性审查并不等于客观真实,如果公证机构已经达到了谨慎、勤勉的审查标准,则无需承担公证不实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9,(4):79-8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募捐平台的兴起,个人求助的范围扩展到互不了解的社会公众,在高效率解决个人困境的同时也产生了诈捐、多平台重复募捐等诸多问题,这源于现行法律并未规定个人求助中网络募捐平台的权利义务,并缺少对平台进行监管的制度。通过对个人求助网络募捐平台进行分类分析,了解平台的实践现状与平台在监管中存在的法律困境,明晰对网络平台分类监管设置相关权利义务及违反义务应承担责任的必要性。为提高公众信任度,确保个人网络求助的良性发展,应当确立对于借助慈善组织型的募捐平台参照民事信托进行监管;不借助慈善组织型的募捐平台参照红旗规则监管的监管模式,并且对网络募捐平台进行多方位监督。  相似文献   

4.
章剑生 《求是学刊》2023,(4):89-101
行政争议诉前调解是最高人民法院借鉴民事诉讼“先行调解”的解纷方式,通过发布司法文件推动行政诉讼制度的一次变革。从弥补判决不足、减少官民对立和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等角度分析,行政争议诉前调解具有可接受性。通过法解释方法,可以得到行政争议诉前调解的规范基础;从诉源治理、法院现状和原告诉求等面向,可以找到行政争议诉前调解的事实基础。行政争议诉前调解制度的构造要义可以从范围、程序和终结方式等方面证成。行政争议解决方式多元化是国家治理策略的一种必然趋势,而权利保护和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则是这一趋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两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5,(7):156-160
21世纪的优质教育之梦,是建立在优质教师的基础之上的。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决定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只关注教师的职业与专业的发展,而疏忽教师心灵与生命的发展,只强调教师发展的外部动力,而疏忽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无法获得优秀的教师资源的。自身认证和自身完整理论对探讨教师发展的内部动机、方法和途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何认识教师的内心世界,如何充实和提升教师的生命价值,是新时期教学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功敏 《探求》2004,(5):79-80
过去人们一直关注劳动能力,而忽视劳动能力的释放。事实上,劳动能力释放和劳动能力是两个概念。劳动能力释放是劳动能力的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对劳动能力释放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劳动者劳动能力的释放。  相似文献   

7.
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东亮 《浙江学刊》2006,(2):152-158
WTO法律规则要求成员方的司法审查应当区分行政行为的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这对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提出了挑战。为适应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需要改革混一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的传统做法。在此方面,英美法系区分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并实行不同审查标准的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8.
自国务院2016年着手构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以来,各级财政部门关于政府采购、财政奖励或补贴以及涉及减免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政策措施就成为被审查的重点领域。研究发现,由于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权与事权关系的立法不够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不够健全等原因,造成工作实际中地方财政部门对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把握不准确,工作中面临诸多问题和疑惑。通过研究进一步理清现有公平竞争审查标准中涉及财政部门的具体规定,为今后完善财政部门建立自我审查制度及财政补贴政策专门审查标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邓力 《创新》2008,2(1):85-90
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存在受案范围狭窄、起诉主体资格限制过严、判决类型单一以及回避制度缺失等问题。为此,需要准确认识政府采购的法律规制,并根据实际,以《政府采购协议》为指导,借鉴国外政府采购的成功经验,完善政府采购方面的立法,以政府采购合同为核心,确立针对政府采购司法审查的原则与规则,强化司法对政府采购合同的监督。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桦甸市2014年慈善救助"双日捐"活动由市领导实行分片包保,保证了活动健康有序进行,达到预期效果。本次双日捐活动截至目前共募捐善款129万元,在捐赠活动过程中,各单位目标明确、行动迅速,负责牵头的单位更是集中力量、精心组织,并通过电话联系、走访等方式积极与所负责的单位沟通协调,督促其又快又好地完成捐赠活动。市慈善总会负责每天把捐赠情况送交电视台公示,主动接受全市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署国,维护公约的精神和严肃性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既需要坚持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保持航道畅通和航行自由,又必须援引公约,捍卫在领海的主权和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内的主权权利,坚决反对某些国家恶意利用公约,并以公约之名行侵犯中国权利之实。本文围绕相关国家对公约的不同释义而产生的分歧,探讨公约在争端解决中的优势与缺失,以及其在南海争端中应发挥的效用。  相似文献   

12.
王群 《学术交流》2002,(3):24-26
国际私法趋同化是当代国际私法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走向。中国的国际私法应顺应潮流 ,尽量与国际社会的普遍实践保持一致。同时 ,我们不能忽略中国国际私法应具有中国特色 ,要加快中国国际私法法典化进程 ,使国际私法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3.
即使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利益至上仍然是无可厚非的。中国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署国,在维护公约精神、履行公约义务的同时,理应享拥公约赋予的权利——国家利益,并得到公约的强力保障。然而,作为折衷产物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30年的实施过程中,虽建立起了一套新的海洋法律秩序,但“软法”的迹象显现。就我国岛屿争端的现实来看,公约在争端解决上少有效用,我国的海洋权益屡次被声索国恶意利用公约之名侵占。本文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退出机制,对我国保留公约缔约国身份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结论是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共存,如果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进一步突出,退出公约,可望争取更广大的处理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为了打击恐怖主义,安理会自1999年起通过了一系列决议,成立了制裁委员会,把支持恐怖主义的个人和组织列入黑名单,冻结其资金。为了执行安理会决议,欧盟理事会通过相关措施,冻结了卡迪和巴拉卡特的资金。卡迪和巴拉卡特在欧洲一审法院发起诉讼,要求废除欧盟相关规定。败诉后,他们在欧洲法院进行上诉。欧洲法院在2008年9月对卡迪案作出了判决,判定执行安理会决议的欧盟理事会规定侵犯了欧盟法基本权利。卡迪案对国际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重要国际海洋法平台的实践,研究了国际海洋法发展的一些重要动向。当前海洋事务管理协调机制进一步发展健全,国际海底区域、公海渔业、海洋环境保护、外大陆架方面的法律规则进一步细化和发展,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生物多样性、全球海洋环境评估、打击海盗以及航行自由等领域,正在酝酿产生新的规则或海洋事务管理机制等。上述动向反映出全球海洋治理正逐步揭开面纱,各国在海上的活动将一步步走向依法有序。  相似文献   

16.
2009—2011年南海安全形势呈现出"抛物线"式的发展特点。区域内南海问题当事国违背《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单方面举措和区域外南海问题国际化趋势的迅速增强是南海地区局势恶化的主要原因,而中国等有关争端方的努力则成为局势趋向缓和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地区内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化的加深,地区非传统安全形势相对好转。然而,由于区域内、外消极因素及非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南海地区安全形势或将继续维持时而紧张、总体缓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胡利明 《创新》2016,(4):21-32
民族法学理论上属于法学学科门类,事实上从属于民族学学科却从事法学职业。民族法学和法学在法学价值上有融合和契合,但不能等同或替代,原因在于法价值理念有冲突矛盾。民族法学研究方法既来源于又高于法学研究方法,作为"客观存在"具有充分的理论根据。民族法学研究方法理念创新需要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探析理念创新的理论根据,将其引导到价值衡量分析的学术轨道上来,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可行性,重点集中突出核心价值和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8.
尽管国际社会的相互依存局面导致了国际法的宪政化,许多国际法学者仍然对其深表怀疑和否定。本文从语义学角度解析constitution的内涵,确认宪政的本质内涵就是法律规则的体系化,进而确认了国际宪政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从国际强行法视角对国际法的宪政内涵进行分析,并且对国际宪政和国家宪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常修泽 《学术交流》2006,(12):53-57
物权是现代产权体系的基础。“物权法”牵涉一个具体的实务性问题,即应收账款可否作为担保向银行贷款。基于对企业发展、金融创新和经济安全的综合考虑,笔者倾向于将“‘应收账款’作担保”列入法案。因为:从理论角度分析,“应收账款”符合作为抵押的财产条件;从现实角度分析,虽然现行法律未明确“应收账款”可以作为抵押物,但已有规章性规定并进入实际运作。并且,它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都允许以“应收账款”作为担保。我国将“应收账款”作担保列入法案,有利于健全动产担保物权制度,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必将促进金融效率的提高和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国际组织法的角度来说,《东盟宪章》正式签订,赋予了东盟这一国际组织以法律地位,还对成员国具有拘束力,同时使东盟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原则,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区域性组织,从而改变了它长期没有独立法律人格的状态,对加强区域一体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