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出色的思想家,总是吸取各家学说之长,来丰富自己的思想理论。法家韩非除继承(包括批判)前代法家学说外,对儒家、墨家、道家、名家等思想也有所取舍。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韩非摄取各家学说中他认为合理的成分,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卓然成为法家巨擘。《汉书·艺文志》论诸子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是精到之论。本文仅就韩非思想渊源,略加辨证。(一)道家。司马迁点明韩非的思想,“其归本于黄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韩非的《解老》、《喻老》(以下引韩非说,仅标篇名)两篇,是阐发老子思想的专论。对  相似文献   

2.
<正> 从现存《韩非子》一书可以看出,韩非继承了先秦朴素辩证法的传统,并对老子辩证法深有研究。其中的《解老》、《喻老》是我国最早给《老子》作注释的著作,先后共选注了《老子》中的三十一章。此外,在《主道》、《扬权》、《内储说》、《外储说》、《难三》、《难四》、《六反》等篇中,也多次引用过《老子》中的有关辩证法的思想,并根据  相似文献   

3.
韓非子一书有解老、喻老两篇。喻老篇用历史上的具体事例,証实老子书所提出的見解。解老篇提出了韓非自已对于老子书某些章节文句的看法。这两篇虽然都是解說老子书的文章,但它表現出韓非自己的独到見解与思想体系。有人认为解老篇既然有唯物主义的見解,就可以进而証明老子书的思想应該属于唯物主义一方面,这种看法,值得商量。我认为解老篇的見解与老子书的見解,有其相同的地方,又有其不相同的地方,就提出无为、无欲的見解說,是两者相同的地方,就它們的思想体系说,解老篇应属于唯物主义方面,老子书应属于唯心主义方面,是两者不相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国哲学的经典。自先秦韩非《解老》、《喻老》以来,历代注老、诂老、解老、释老之书层出不穷,连篇累牍,数以千计。其中有真知灼见,能光被学林之作,亦不在少数。致使后来为学之士,欲超越前人水平,另为独具创见之诠释者,甚难。不意李水海同志却知难而进,独辟蹊径,从楚语方言入手,考证训解《老子》,成《老子<道德经>楚语考证》(下简称《考证》)一书,严谨精细,系统深入,新意迭出,成一家言,使《老子》研究别开生面。 《考论》一书,考释帛书《老子》中楚方言辞语凡五十一个,探索楚语的起源、形成、演变以及《老子》所用楚语和通语异同的专论三节,考证《老子》成书时代的论文一篇,无论是词语考释还是专题研究,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学术水平。概言之,全书特点有四:  相似文献   

5.
<正> 《管子》一书在先秦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主要反映的是黄老学派与法家的思想(其中也渗有阴阳家、兵家等思想),各篇虽非出自一人之手,但其哲学思想却是基本上前后一致的。本文不拟全面探讨《管子》的哲学观点,只就它的方法论思想,作一简要评述。(一) 先秦哲学发展到战国中期,已开始对思想方法及其基本原则作比较自觉的反思,《管子》书即反映了这一特点。正是在对方法论的反思中,《管子》作者提出了“心术”的基本原则:“实、诚、厚、施、度、恕,心术也。”(《七法》,以下凡引《管子》,只注篇  相似文献   

6.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是战国末年最大的唯物论者,也是一位杰出的实用逻辑家。为适应当时封建统一的法权政治之需要,他提出了“循名责实”、“形名参验”的逻辑理论。他站在唯物论的立场上,主张依法检名,注重功效,极力反对空谈形名理想、徒论主观法禁的虚辞,把形名与政治统一起来,使逻辑辩说方式能够成为“与世宜”、“与世有功”的东西。他虽然没有从逻辑上直接提出思维形式的具体结构和形式定义来,却在实际运用中总结出一套实用的逻辑方法。从今本《韩非子》五十五篇(尤其是《问辩》、《说疑》、《说难》、《储说》、《说林》、《难言》及《解老》、《喻老》诸篇)的议论形式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概括出韩非形名参验逻辑的五大辩说形式,即辩式、说式、解式、喻式、难式。下面,我们拟就五种辩说形式——予以解析。  相似文献   

7.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286年),名周,战国时蒙人,曾作过漆园吏。他的思想“要旨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这部书,《汉书·文艺志》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内篇》七篇在命题、思想、文风上都比较统一,是庄子亲手所写,代表了庄子本人的思想,而《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则可能出自庄子的弟子及后来的道家之手。  相似文献   

8.
追求哲人智慧的结晶──读《哲人的智慧──<老子>与中国文化》杨弘毅《老子》一书作为道家思想文化的元典,其地位和作用不言也明。历史上屡有大家的解老、喻老、注老、释老之作,其中对于老子思想的深刻意蕴、博大智慧,既形成了许多定评成说,亦有不少歧见异议,见智...  相似文献   

9.
《韩非子》是先秦的重要典籍之一,为战国末期韩国人韩非所作。韩非集先秦法家之大成,创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体系,并因此而形成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中国学术史上,人们往往侧重于从治国论的角度研究《韩非子》,历代的统治者们也仅仅从《韩非子》中读出“帝王之学”。其实,除治国论外,《韩非子》中还蕴藏有丰富的治家论思想。《韩非子》一书几55篇,其中不少篇目历来有人怀疑非韩非本人所撰。但据今人张觉的研究,该书中大部分篇目出自韩非手笔①。本文限于篇幅,不对各篇真伪详加考证,而径采张…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在《铭箴》等十余篇中讨论和分析了《韩非子》及其文学特点,广泛涉及了《韩非子》的思想特点、辞采风格、言说方式、寓言运用等.刘勰以“弃孝废仁”评韩非“五蠹”说,以“华实过乎淫侈”论《韩非子》的文体和语言风格,对《韩非子》总体上评价不高.但同时,《文心雕龙》对《韩非子》辨正义理的言说方式,循名责实的判断标准,以及“著博喻之富”的表现手法等多所阐发和肯定,同时又大量引叙和容摄了《韩非子》中的义理范式、逻辑方法、文体文学实践及学术成就等.《文心雕龙》的《韩非子》批评,为后世的韩非研究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有益文学史料.  相似文献   

11.
老子《道德经》是我国古代最早具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之一,内容包括本体论、人生论、政治、军事等方面。老子学说在我国和在世界上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它当作“人君南面之术”而加以推崇;道教徒则奉老子为教祖;我国哲学史上,唯心和唯物论两派都从不同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也通过对《老子》的注释、翻译来宣扬神秘主义,为资产阶级世界主义服务。 《老子》书在战国时代已经流行,由于它主要是讲“道”和“德”的问题,所以又被后人称作“道德经”。韩非的《解老》、《喻老》两篇是最早的《老子》注。关于《老子》的叙说,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四家(已佚)。今本《老子道德经》,旧题汉河上公章句,但《汉书·艺文志》没有著录,不可凭信。魏晋以后注老者甚多,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所载有三十一家,隋唐以后注老者近二百种,收入《道藏》中的超过四十种。 《老子道德经》传本,流传最广者,有河上公注和魏王弼注两种。王注是以玄学家思想注解老子,影响最大,历来被当作老注的标准本。河上公注则是道教徒从养生和修炼的角度注解老子。以上两家是老子注解中的两个主要派别。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两种是汉初抄写的。甲乙两本的文字稍  相似文献   

12.
去年再版的“三会本”《聊斋志异》有九篇附录,其中《猪嘴道人》、《张牧》、《波斯人》三篇,出自乾隆年间黄炎熙的《聊斋志异》选抄本。辑校者张友鹤同志在《后记》中说:这九篇附录,“是原作还是后人伪托,尚有待于考证,因此暂只做为附录。”这种谨慎的科学态度是可取的。最近读了明末冯梦龙编辑的《情史》一书,发现上引三篇文字实际上来源于明人或明人以前的作品。《情史》共分二十四卷,分类收录了大量明代或明代以前的历史故事和文言小说,大约有一千条左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先生《管锥篇》说,司马迁作《史记》,对于历史人物的著作,如果在当时是广为流传的,就不予著录,并且著明“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云云,以表明“世所周知,皆以省略。”例如《管晏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司马穰苴列传》诸篇,对于他们几位政治家、军事家的著作,都是如此。甚至“如老、庄、孟、荀之书亦然”。“但对于韩非的《说难》一文,既已明云“学者多有”,则又“何须全录”。《史记》对于贾  相似文献   

14.
列子,即列禦寇,一作列圄寇、列圉寇。战国时郑人,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列子虽然是先秦著名思想家,但在当时似乎并不被学术界所重视,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如荀子和象司马迁那样的著名史学家,都未提及他,此外,他的思想言论除散见于《庄子》等少数史籍中外,未有专著直接流传于世。现存《列子》一书,为晋人张湛集录整理而成,肯定不是列子原作,而是伪书。正如马叙伦《列子伪书考》所说:“盖《列子》晚出而早亡,魏晋以来好事之徒聚敛《管子》、《晏子》、《论语》、《山海经》、《墨子》、《庄子》、《尸佼》、《韩非》、《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说苑》、《新序》、《新论》之言,附益晚说,假为向序以见重。”就是说,《列子》一书,抄录了许多先秦和汉代的思想史料,同时也突出地反映了魏、晋时人的崇尚老庄与佛学的思想。尽管如此,《列子》一书中的一些重要篇章乃至全书的基本思想,与包括《庄子》、《吕氏春秋》等在内的先秦古籍所说“列子贵虚”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今本《韩非子·喻老》中有一则记事:“楚庄王欲伐越……杜子曰:……”这个“杜子”究属何人?王先慎说:“杜子”乃系“庄子”之误。我认为此说甚是。因为稽之古籍,诸书都作“庄子”。如:《御览》366引此条时作“庄子”,《荀子》杨倞注引此条时亦作“庄子”(陈奇猷说:松皋  相似文献   

16.
孔子删《诗》之说,起源于司马子长。《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 对于孔子删《诗》之说,唐以前历代儒生都没有提出过相反的意见。唐人孔颖达在对“书传所引之诗”进行反复考证后,首先对“古者,<诗>三千余篇”提出了异议,实际上是对孔子删《诗》之说持否定态度。宋以后,对孔子删《诗》之说进行考证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朱熹认为,孔子只对《诗》进行了重新整理和刊定,而不曾删《诗》。叶水心非常同意这个意见,他说:“<诗>不因孔子而删,诚千古卓见也。”但当时持相反意见的也大有人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就不同意孔颖达的意见。他说:“以<诗谱>推之,有更十君而取一篇者,有二十余君而取一篇者。由是言之,何啻三千?”邵雍也说:“诸侯千有余国,<风>取十五;西周十有二王,<雅>取其六。”现代学者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一书宏大博精,立论多奇异浩荡,傲睨万物而不随流俗。可是,其书的有些篇章常被视为“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甚至被蔑视为“杂纂”而不可观。但若细致考察其思想端绪,则往往可以发现其精蕴之义。其“杂篇”的《徐无鬼》可为其中之一典型。是篇实为庄子学派较早的作品,如发挥庄子关于“道通为一”,“以心复心”,“无意则止于分”以及赤子之德和彼此是非等思想,皆颇有精义。《齐物论》历来被认为是庄子自的典型篇章,其“道枢”的理论,在《徐无鬼》篇中有很重要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正>庄子学说产生于孔子之后的战国时代,作为对老庄思想体系的完成它与儒家学说形成了共同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艺术的显学名说。儒道互补的观点已被学术界人士一再论述,本文仅就儒道两家思想的联系与差异着手,向内发掘庄子散文艺术魅力的成因。《庄子》一书是研究庄子学说的正典所在,它是庄周及其门人后学的著作集成,凡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的《内篇》为庄周自撰,《外篇》和《杂篇》出自他的门人后学之手。尽管《外篇》、《杂篇》与《内篇》相比,在行文意蕴和思维方式上有些差异,但作为对《内篇》的注释和阐发,在基本思想范畴上是一致的。所以庄子学说和他的散文艺术魅力实际上是融汇在庄子学派的学说和散文艺术中了。 对庄子的研究历来呈现为“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①的  相似文献   

19.
《五岳真形图》旧题“三天太上道君”撰,伴随此的还有王母授书于汉武帝及鲁女生山中求书的神话,此虽为道士的粉饰之词,但反映了他们对此书的重视。据葛洪《抱朴子·遐览篇》指出,此书似出自帛和(仲理)之手。今本《神仙传》卷七亦持此说。但是《崇文总目》道书类及《通志略》却说是“葛洪撰”。《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一《鲍靓传》则  相似文献   

20.
<正> 康有为的《论语注》是一部很有特色很有价值的著作。不仅时《论语》的词语作了简明的训释,而且从经世致用方面,阐发了《论语》的义理,探索了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思想,可谓兼汉学、宋学之长。对康氏这部书,中华书局据《万木草堂丛书》刻本,重加整理标点,于1984年出版,可谓必要而及时。这里仅就点校方面,提出笔者浅见。整理者对这部书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康氏原著中的疏误之处,整理者也注意予以纠正。如《八佾篇》“子夏问巧笑倩兮”章,注(以下凡云“注”,均指康氏注)引《考工记》“画绘之事,后素功”,而误作“绘画”。《述而篇》“子所雅言”章,注引郑氏曰“读先王典法”,而误作“法典”。《子罕篇》“凤鸟不至”章,注引《礼·礼运》“河出马图”,而误作《礼器》。《子罕篇》“吾自卫反鲁”章,注引《史记·孔子世家》“《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而误作《儒林传》。《乡党篇》“齐,必有明衣”章,注引《既夕礼》“明衣裳用幕布”而误作《士丧礼》。《先进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