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华的人文传统--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80周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人文基础清华大学的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创立于1911年,名清华学堂。1925年成立大学部,随之改名清华大学,其中有三部: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研究院。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被聘为研究院讲师(即导师)。研究院存在的时间不长,1929年停办,但其影响深远,探讨清华的人文传统,不能不从国学研究院开始。梁启超与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结不解之缘,是清华人文传统的奠基者之一。他于1911年到清华讲演,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清华学子,后来成为清华的校训。他最早在清华提出将传统与当代、中学与西学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早期清华的校园文学极为发达,出现了一大群享誉中国现代文坛的作家。文章就清华文学的繁荣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关系、清华校园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清华文学自身的特点进行研究,探讨现代化的校园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华大学建校 90年了 ,在这 90年中 ,清华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国的文化学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于 1 933年至 1 934年、1 936年至 1 937年、1 946年至 1 952年 ,曾先后在清华任教 ,1 952年高等院校调整 ,清华的文、理、法三个学院都合并到北京大学 ,清华的文法学术研究中断了。近年清华又重建文法学院 ,时异世移 ,希望能取得新的成就。我在清华居住的时间虽然不长 ,但是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1 986年又受聘兼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十年后任顾问 ,和清华仍有一定的联系。我于 1 933年在当时的三院讲哲学概论 ,这是我第一次在大学讲…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的加速器——清华科技园的理念和发展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将成为知识经济的发动机。科技园区既是知识经济产生的先兆,又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大学科技园的成功建设必将有力地加速我国知识经济的启动和运转。文章详细介绍了清华科技园的孵化和催化体系,阐明了清华科技园的国际化战略,论述了清华留学人员创业园着眼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产学结合的创新链,提出了清华科技园的发展目标,体现了清华科技园建设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清华国学院、文学院的学术研究史,分析了"清华学派"以近代科学思想和方法阐释传统文化的"释古"特色,以及汇通古今中西的学术追求,"兼取京派海派之长"的治学态度。作者认为,这些特点虽然并非清华学派所独有,但在清华确实显示了相对的“集团性优势”。  相似文献   

6.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正式成立于2009年11月1日,直属清华大学,为跨学科研究重点机构。秉承老清华研究院国学门的精神,接续1930-1940年代清华人文研究的传统,清华国学院  相似文献   

7.
早期清华的校园文学极为发达。自省与批判意识、人性关怀、理性思维是清华文学的意义和特点 ,开放的校园氛围对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蒋方舟:“90后美少女作家”,已出版9部作品 7岁开始写作、现已出版9部作品的“90后美少女作家”蒋方舟,今年也参加了高考,并在1月通过了清华自主招生的考试,清华同意将降60分调档。近日,她接到清华大学的电话,通知她于7月15日到搜狐网站参加关于自主招生的访谈。蒋方舟表示,这意味着清华已经基本录取了自己。为此蒋方舟凭借自己少女作家的优势被清华破格录取。  相似文献   

9.
清华北大 华山论剑 高考过后,全国各地高校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招生季节。而其中最惹眼的依然是“双子星座”清华、北大对各地状元的争夺。北京地区的文理状元尘埃落定。文科状元王钥非北大新闻系不去,而理科状元陈鑫对清华计算机情有独钟。广东的三名高考状元,一名被北大录取,两名被清华收获,江苏的外语状元则花落北大……除此之外,在上海,清华、北大“抢走”130名高分考生,在广东、江苏、湖南等许多省,因生源较往年普遍看好,两校纷纷临时增招扩招。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1月10日,"人文清华"讲坛在新清华讲堂开启,到2017年春季学期结束,已经完成10场大型演讲活动和深度访谈。"人文清华"讲坛由清华大学主办,每两个月举行一次,邀请清华大学优秀的人文学者在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阐述其经典学说和独特思考,呈现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的清华原本是预备学校,虽有盛名,但学术起点并不高。南京政府成立后,当局为培养建设人才,知识界为实现学术独立,遂联手进行了一系列努力。清华是其中的典型个案之一。经过惨淡经营,清华在短期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长为近代化大学,并最终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1934年初步定型为止,清华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也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首要平台。清华的成长,对民国知识界也有重要意义。它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知识界的单极格局,促成了非教会大学的崛起,并与其他学校共同打造了一个富有弹性、活力与竞争力的知识共同体。在大学史上,清华的成长,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大学范型在中国的崛起,自此,肇始于美国的近代大学逐步强势,日渐取代德国式古典大学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从国际上看,清华与北大等都已建成为远东顶尖、国际蜚声的名校。它们当时代表了世界不发达国家的最高学术水平,并对日后的抗战和新中国建设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成立于1985年、由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主办、清华在上海各重点大学任职的校友历任院长的上海市清华进修学院.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专业不断更新、学生期期满堂、办学者不亦乐平”的领先地位?办学有何诀窍?本刊记者就此对上海市清华进修学院李希生院长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生平的第一次骄傲感,是从戴上北大或清华的校徽开始的。这种骄傲感使这两所学校的毕业生往往在几十年沧桑之后,依然自称"北大人"或"清华人"以缅怀那个留住他们黄金岁月的地方。但是"北大人"和"清华人"之间,却从来多少有些互相看不大起。清华人挺起坚实的胸脯说:在两校无数次的对抗赛中,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在数年之内汇聚了陈寅恪、蒋廷黻、雷海宗等硕学名师,确立了具有特色的教研方向,亦培养出邵循正、王信忠、何柄棣等一大批日后的著名学人。清华历史学系一度成为国内学坛之领风气者。清华历史学系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时任系主任蒋廷黻的个人努力密不可分。蒋氏依照个人之史学观,结合当时中国社会之实际来树立清华史学研究的方向,同时精心选拔可造之才以备教研,促成了清华历史学系的发展与繁荣。朱延丰出国案恰能体现蒋氏的此种努力和用心。  相似文献   

15.
<正>90年前,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正式成立,此即被通称为"清华国学院"的著名学术机构。它最初由吴宓主持创办,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教授,又聘请李济为讲师,此即该院历史上的"五大导师"。与此同时,它还先后拥有过马衡、林志钧、梁漱溟、赵万里、浦江清等教员。在短短4年时间内(1925-1929),清华国学院培养出了王  相似文献   

16.
没曾想,已经过了“天命”之年还能到清华大学来接受1个月时间的培训。当我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真是讶然、欣然,难道真的能在白发已上黑头的年纪还到清华来过一把“清华学生”的瘾?来圆一段学生时代最美丽的“梦”?清华把我们这帮早已为人父人母人师的“福建高校领导”真的当做学生看待,让我们住在学生宿舍,吃在学生食堂,每周安排6天上课时间,每天上、下午满满当当6小时听课。久违的学生感觉又悄然回到了自己的心头。是的,我们真的到了清华;是的,我们真的成了清华的学生。一个月的学习时间,相对于34年的工龄,那是极其短暂的一瞬。可是,这1个…  相似文献   

17.
山东籍人士周自齐是齐鲁大地较早远赴西方、接受西学教化的成员,在中西文化交流和近代新式教育的创建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清华学堂作为由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兴办的留美预备学校,是清华大学的前身,而周自齐则是清华学堂的奠基者、开创者,可以说是创办清华大学第一人,在争取美方退款、考选三批直接赴美留学生、筹建游美肄业馆、负责清华学堂的筹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黎姣 《社区》2011,(29):14-14
“清华学校与将来中国之命运.实有莫大之关系。关心中国前途者,对于清华以往之历史,盖不可以忽焉者也。”此句出于1924年出版的《清华人》,也被写入新出版的《毕业生》一书。  相似文献   

19.
清华大学刚刚迎来她 90岁的生日。 9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 ,但做为中国的一个学府 ,90年的清华却是在风风雨雨中度过的。清华诞生于清朝末年。她经历了辛亥革命后的北洋军阀时期 ,国民党南京政府统治时期和1 949年解放后的半个世纪。清华的诞生、成长、发展、壮大无不受我们祖国近、现代曲折历史的影响 ,也反映了我国思想、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变迁。在办学思想上 ,清华在初创的时期 (前 1 5年 )反映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况 ,她的教学只相当于高中或大学一年级的水平。毕业生全部送到美国去受大学教育。改为大学以后 ,受五…  相似文献   

20.
任彦申 《社区》2008,(32):10-12
北大和清华无疑是中国两所实力最强、影响最大、声望最高的大学,而且特色鲜明,个性迥异,各具独特的精神魅力。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校合并之风最盛时,有人曾建议把北大、清华合并起来,优势互补,文理兼长,认为如此必可组成中国高校中的一艘超级航空母舰,所向无敌。但这个建议遭到两校师生的广泛反对。的确,如果把北大、清华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