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谈到上古汉语双宾语时说:“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教材里有三个例句,有个例句是这样的:“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不紾之乎?”(《孟子·告子下》)笔者认为,其中的“夺之食”应该不应该是双宾语,值得商讨;且又涉及到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之”能否作定语问题也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中国、何时出现了私人经营的手工业和商业?过去史学界有不少同志认为、春秋时期才刚剐兴起,夏、商、西周不存在民间私人经营手工业和商业、就是所谓“工商食官”。我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西周时期的“工商食官”,如《国语·晋语》中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人商食官,皂隶食职。”其中的“工商食官”,据三国时韦昭解释说:“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禀之。“食官之工,是在官府从事手工业生产者,食官之商,是官府属下为官府了解市场行情和购买货物者。这是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日有食之”的句法结构。大量的古汉语语言事实表明,“日”为主语,“有”为存现动词作谓语,动宾结构“食之”作宾语。语义上,“有”表示出现,“之”回指主语“日”,“食之”前省略了一个未知的主语。“日有食之”就是“日”身上出现了“(主语)食之”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今年3月15日晚上,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演播大厅现场。当主持人宣布今年3·15特别贡献奖的三位候选人时,来自上海的一号候选人张文荣,也从一个企业家变成了一个消费者权益维护者的出色代表,顿时鲜明地走进了中国亿万观众的心中。我知道张文荣,我也采访过张文荣。我马上对老伴说:张文荣是温州人,一个有成就的民营企业老板。老伴不解地问:老板怎么管起了菜市场?管起了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这,我想,肯定不只是我老伴的问题,是一个谁都想解的谜,一个谁都想知道的故事。我立即打开手机,给文荣发短信息,一表示祝贺,二要求采访。我要为自己,也为更多的读者,解开这个谜底。当晚,中央台现场晚会结束后,张文荣给我回电表示同意。这,就有了这篇故事,一位人大代表“忧天下第一忧”的故事,一位民营老板“忧两千万人食之忧”的故事。自然,这个“食之忧”,不是“有食无食”之“忧”,而是食了有无问题是否安全之“忧”。这个故事表面上没有风雷激荡,却包含着“飓风”,也包含着“惊雷”。  相似文献   

5.
关于司马迁生年的史料现存两条: 一、《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句下,唐张守节《正义》云:“案迁年四十二岁”。依此推算,司马迁当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二、《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句下,唐司马贞《索隐》引晋张华《博物志》的佚文:“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  相似文献   

6.
茹、(饣甫)、饮、啜都是吃。《方言》第七:“茹,食也。吴越之间,凡贪饮食者谓之茹。”《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饣甫)其糟而啜其醨?”王逸注引五臣云:“(饣甫),食也。啜,饮也。”《广雅·释诂二下》:“啜,食也,”  相似文献   

7.
通假字拾诂     
1.翼通(翼辶) 《论语·乡党》:“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翼如”,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端好。”邢昺疏云:“谓疾趋而进,张拱端好,如鸟之张翼也。”朱熹集注用邢昺说。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当快走的时候,姿态的端整美好好象鸟儿舒展翅膀一般。”邢昺说增“张拱”二字来解释“翼如”,说是如鸟张翼,于义未安。“翼”应通“(翼辶)”。《说文·走部》:“(走翼):趋进,(走翼)如也。”《广韵·职韵》“(走翼)”字注同,足见《论  相似文献   

8.
这两年的中国文坛,出现了一股“性描写热”。津津乐事“性描写”的作品一个接一个,给“性描写热”摇旗呐喊、鸣锣开道、推波助澜的文章一篇接一篇,为“性描写”辩护兼鼓吹的报告一声声送进人们的两耳…… “性描写”而至“热”,为的什么呢? 为的彻底反封建?然而现在并非禁欲主义的中世纪,无须薄卡丘《十日谈》一类的作品来反其道而行之。而“性描写”也不可能真正反掉人们头脑中尚存的封建思想。 为的彻底表现人性美?然而人性并不等于“性”,人性美不是性冲动与性行为美,表现人性美决不依赖于性描写。孟老夫子诚然说过:“食、色,性也。”但他并未说过:“性,食、色也。”何况居“色”之先的“食”,从未形成过什么“描写热”,大约也永远“热”不起来。但是民以食为天,“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恩格斯),按“人性”理论,“食”应为人性之首,当首先“热”起来才对,可为何只热衷于写“色”,描写性冲动、性行为,而不  相似文献   

9.
孔融让梨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但其中为何让梨的原因倒未必人人清楚。《文士传》说:“孔融年四岁,与诸兄食梨,辄其取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小儿应该取小梨。但小儿之小,是指年龄小还是指兄弟之排行小?如果小儿活到了三、四十岁,年龄已不小,兄弟分梨,还捡小的吃吗?  相似文献   

10.
战国之前我国“士”的身份如何?对这一问题,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看法:第一,“士”是“村公社农民”,“平时种地”,战时“执干戈以卫社稷”;第二,“士”是“不劳而食”的“最低级的贵族”,“靠‘食田’为生”;第三,“士”上至国王诸侯,下包括自由农民,凡有土地者都是“士”。我们认为这三种意见都值得商榷。本文试就“士”的身份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墨子·耕柱》中有一段文字,记述墨子同楚国鲁阳文君的对话,墨子问:“今有人于此,牛羊刍豢,雍人但割而和之,食之不可胜食也;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曰:‘舍余食。’不知甘肥(“甘肥”原作“日月”,张纯一从曹本改)安不足乎?其有窃疾乎?”接下鲁阳文君答:“有窃疾也。”这里的“安”字,《墨子集解》的撰者认为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一般在理解上不产生分歧。但是有一种句子,如“紾(Zhěn,扭)兄之臂而夺之食”(《孟子·告子下》),“夺之食”到底是“夺其食”呢?还是双宾语呢?又如“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论语·公冶长》),其中的“为之宰”也同样会有不同看法。杨树达先生的《词诠》解释这类现象  相似文献   

13.
晋惠帝之所以历来被人嘲笑,除了“何不食肉糜”那句“千古名言”外,大概就是“蛤蟆为谁而叫”的“突发奇问”了。据说当年晋惠帝夜游华林园,闻得蛙鸣一片,不由心生疑问:“这些蛤蟆是为公而叫,还是为私而叫?”众人面面相觑,惟有侍中贾胤反应快:“在公家地面上的是为公而叫,在私人地面上的就是为私而叫。”  相似文献   

14.
历来说《易》的儒生都不重视《杂卦传》。《汉书·艺文志》叙《易》:“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孔颖达在《说卦》标题下注:“先儒以孔子‘十翼’之次:……《文言》第九,《说卦》第十”,都不提到《杂卦》;即使一一计算“十翼”,如孔颖达周《易正义》序《第六,论夫子‘十翼’》:“一家数‘十翼’:……《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郑学之徒并同此说,故今亦依之”,也把《杂卦传》附在“十翼”之末,占一个卑微的地位。 《杂卦传》是“十翼”中最短的一篇。它的形式在“十翼”中有这些特点:第一,它是一个口诀式的短篇;通篇用韵,而且换韵频数(共十九个韵),而音节和谐。第二,  相似文献   

15.
苏轼《雨中过舒教授》“起听风瓯语”中的“风瓯”,陈迩冬先生《苏轼诗选》注为:“瓯,瓦制小盆、小盂之类。这里风瓯指建筑上瓦制铃铎之类。”此后注家多承此说。我认为这种解释尚可商榷。 何为“瓯”?《说文》:“瓯,小盆也。从瓦区声。”“瓯”本是盆盂类瓦器。这种瓦器可作酒杯,亦指深碗,又为茶杯。后一义在唐宋时代常用,如白居易《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相似文献   

16.
<正> 《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谈)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五年而当太初元年”这段话,后人有两个重要的注。“迁为太史令”司马贞《索隐》:《博物志》: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张守节《正义》:案:迁年四十二岁。这是考查司马迁生年的两条宝贵资料,可惜从两条资料得出的生年却不一致。据《正义》,太初元年“迁年四十二岁”;自太初元年(前104)逆推四十二年,则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王国维《太史公系年考略》从之,后之治《史记》者多从其说。但据《索隐》,“三年”为汉武帝元封三年,时司马迁“年二十八”;自元封三年(前108)逆推二十八年,则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从此说者亦不  相似文献   

17.
宋时有几个官吏,在休假之日携带几个歌舞妓女前往一僧友家中饮宴。酒酣,朗诵前人诗云:“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僧友听罢笑着说道:“尊官得半日闲,老僧却忙了三日。”何谓忙了三日呢?原来是一日供帐,一日宴集,一日扫除。看来,当官的仅消闲半日,带给百姓却是三日也不清闲了。  相似文献   

18.
阿尔泰区域是中国同近邻国家开展次区域合作的典型案例之一,推进阿尔泰区域经贸合作对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阿尔泰区域经贸合作进行SWOT分析,基于现实基础提出“一心三翼”合作模式的发展路径设计,“一心”即建立边境经济合作区开展多领域合作项目,“三翼”即开发产业园区实现各国边境优势叠加与互补效应、打造特色小镇发展商圈集群和搭建大数据平台形成信息畅通机制。基于阿尔泰区域“一心三翼”合作模式,阐释推进经贸合作带来的经济、社会、辐射、文化与生态效应,并针对劣势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最近法国《费加罗文学报》上有三篇文章讨论了新小说派的问题,很能说明法国公众对这些作品的看法,现将这些文章的内容摘要介绍如下:《费加罗文学报》第917期(1963年11月14日)上刊登了多米尼克·日阿迈题为《1963年小说家玩的什么把戏?》一篇文章。文章一开始,作者提到远在他服兵役时,就有人教导他连最小的事也要问问“在哪里?”,“在何时?”,“什么?”,“怎样?”等问题。可是,对于这些无疑是太简单的疑问,1963年的作家也不能予以答复。不是缺少“在哪里?”,便是没有“什么?”,不是“怎样?”没有说清楚,便是“在何时?”没有讲明白。更不用问“是  相似文献   

20.
“滥竽充数”为习用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原文不长,撮钞如下: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 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土逃.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注:“以,与巳同。廪食以数百人,谓吹竽之人由官廪供食者已数百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称:“以,作及解。这句说,吹竽的人由官廪供食的已达数百人。”既每“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其所廪食之乐队“已(及)数百人”自不言而喻,何须特为说明?此种解释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