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8至 194 2年 ,胡适受国民政府之命 ,任驻美大使 ,开展战时外交。文章介绍了国内时人、驻在国美国政要、敌对国日本、以及学术界学者对胡适使美的不同评价 ,初步揭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问题 ,提出了五条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1938—1942年,胡适奉命出任驻美大使进行战时外交。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等人对胡适的牵制和排挤,前任王正廷的遗留问题,构成了胡适使美业绩的多重制约因素。尽管如此,胡适无疑仍是一位称职合格的战时外交官,也是"学人外交官"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3.
1937年9月-1942年8月,胡适在美国度过了5年外交生涯.任大使期间,在经费困难和国际环境险恶的情况下,他一方面与美国上层频繁接触,获得了美国的两笔贷款,为抗战筹措资金;另一方面豁出性命讲演,宣传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为抗日作舆论宣传.但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和他人的误解,以及与宋子文之间的龃龉,最终被蒋介石免职.  相似文献   

4.
1938年至1942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对其使美期间频繁的演讲,时人和学术界褒贬不一.如果对胡适使美演讲进行统计和量化分析,就会发现这是胡适战时“学人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其“学人外交”取得重大成效的保障.这固然是胡适的主动选择,但其中也透露出胡适的诸多无奈.  相似文献   

5.
中图分类号K265.9《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系胡适秘书胡颂平编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4年出版,记述了胡适一生丰富的活动和大量珍贵的有关资料,是一部研究胡适活动和思想的重要史书。然而,该书在记述胡适出任驻美大使(1938.9-1942.9)期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抵抗日本侵略问题上,胡适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坚定的民族信念。他极力主张民族自救,并提出许多救国举措。在对日政策上,胡适从不抵抗的低调逐渐转变为为抗战奔走呼号;在外交上,他强调国际路线不可抛弃,显示了一定的政治远见性。  相似文献   

7.
胡适于清末兴起的出国留学潮流中赴关留学,学成回国后不仅以其学术声望享誉学界,成为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灵魂,更以其亲西方的思想言论成为“英关派”在学界的重要代表。抗战中期,胡适出任中国驻关大使,在任4年,为争取抗日美援尽到了责任。特别是他的演讲,唤起了美国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胡适这段不寻常的外交官生涯,固然是时局使然,但亦与其留关经历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于卫青在《江汉论坛》2014年第8期撰文指出,文化外交是一个国家的政府通过文化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外交活动。随着资本主义兴起和西方殖民国家的扩张,文化外交成为西方国家的外交工具,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先后开展了文化外交活动。美国政府比较晚从事文化外交活动。从美国  相似文献   

9.
正亲爱的各位朋友,很高兴来到这里。去年的7月1号,我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虽然已经离开外交工作岗位这么多年,但应我的老领导——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前驻美大使、常驻联合国代表李道豫的邀请,今天到这个会上讲话。我想讲讲我最近学习十八大有关精神,还有前几天有幸在上海参加亚信峰会的民间活动时,听习主席和各位领导讲话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11.
研究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外交 ,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念 ,以至于广义上的文化来进行考察。日本文化模式的价值精神赋予了日本特定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 ,他们共同影响着日本的外交。本文对战后日美关系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浅显的尝试性的分析 ,集中阐述了美军占领时期日本的“无常”表现、提升“自主”权益中的日本富国意识因素、维持日美“基轴”关系与对美“说不”及其文化动因等  相似文献   

12.
1937年开始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大陆的中华儿女和海外炎黄子孙,包括广大的台港澳同胞都参加了抗战。他们当中,不仅有青壮年,还有老人和儿童。台湾少年团只是活跃在祖国抗日战场上的千万个儿童抗日团体之一,但其抗日活动有鲜明的特点。本文拟通过对台湾少年团在抗战中的宣传鼓动活动的考述,突出台湾少年为民族解放战争作出的贡献,再现其爱国精神和期盼祖国统一的心愿。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奠基人,毛泽东对美战略外交思想是毛泽东在纵横捭阖的国际外交舞台上的杰作。从相互对立到中美建交的中美关系发展历程中,尽管中美两国实力不均衡,但在毛泽东对美外交战略思想的指导之下,中国始终能够较好地维护中国利益,把握和主导中美关系的发展大局。在中国实力日渐增长的今天,研究毛泽东对美外交战略思想对处理中美关系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论文化外交     
国际关系话语中的文化外交具有一种较为独特的理论分析框架,有着与传统外交方式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即文化外交作为一种官方行为,突出地体现了软权力本质,是谋求和平的工具、国际理解的媒介、充当传统外交的支撑以及经济合作的润滑剂。  相似文献   

16.
自19世纪后半叶起,中日两国开始互派驻外使节,使团人员在促进中日关系与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黎庶昌曾两度出任驻日公使,其间他多次举办和参加中日官僚文士宴饮诗会,接连编辑了多本与之相关的宴会诗集。其使日之饮不但弘扬了东方传统文化,推动了中日间的文化交流,而且将文化与外交相结合,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化视野中的抗战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对抗战文学进行考察、观照 ,可以发现抗战文学具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色调。进而从观念、思想、处事原则层面上分析 ,传统文化主要从“三气”、“缘”、“忍”、“土地崇拜”等方面影响了中国抗战文学。  相似文献   

18.
抗战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定的历史性与现实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天然相通。抗战文化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动力资源、行为范例和方法借鉴。抗战文化传播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弘扬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通过加强以各方合作为基础的抗战文化学术传播,拓宽抗战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夯实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基础;二是以抗战文化遗存的多元传播,为抗战文化传播提供具体可见的素材,促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事实确证;三是推动抗战文化艺术的深度创作、生产与跨文化传播,通过生动形象的抗战文化产品编织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情感纽带。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国家特性的重要方面,从多个方面和渠道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赋予国家外交民族文化特色。这显著体现在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活动中。中国领导人在外交实践中体现出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国文化建设被提高到软实力核心要素的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更加强调中国文化对中国外交的指导作用;在多边场合主张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共存,反对文化冲突和文化霸权主义;在双边关系上强调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利用文化交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中国外交的中国文化"底色"更浓,成为当前中国外交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和中国风格之一。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文化机构的西迁,既是中华民族保存和延续中国文化的一次壮举,也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文化奴役的文化抗战的组成部分。抗战时期文化机构的西迁,改变了中国文化地理的格局,使得西南地区成为战时中国文化的中心,并有力促进了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延安为中心的西北抗日根据地,大力弘扬和发展了红色文化,改善了西北地区文化相对落后的状况,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西部的文化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