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伯乐据说"善治马""善驭马",而更多迹象表明,伯乐是早期相马技术经验的总结者.伯乐有晋人秦人或赵人秦人异说.有学者认为,"春秋之末似有两伯乐",一为"赵人","另一伯乐为秦人也".而《吕氏春秋·观表》说到"古之善相马者","秦之伯乐、九方堙,尤尽其妙矣",是值得重视的信息.《淮南子·道应》有伯乐推荐九方堙为秦穆公"求马"的故事,其中说到"相马"的技术与理念.伯乐举荐九方堙为秦穆公求"良马","三月而反报""得马""沙丘","马至,而果千里之马",或说"马至,果天下之马也"的故事,使人联想到汉武帝时代向西北方向寻求优良马种以充实天子之厩并提升汉王朝骑兵军团战马素质的努力.伯乐、九方堙为秦穆公求"天下之马"事,或许可以看作汉武帝时代"天马"追求的历史先声.  相似文献   

2.
<正> “伯乐”这个名称最早在《左传》中出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同千里马相联使用,但不是单指某一个人,而是识马者的通称。从其词义的发展变化中亦可看出这一点,“伯乐”一词人们最先用之命名某一星辰,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习惯将那颗所谓掌管天马的星称之为伯乐,《晋书·天文志》对此交代得很清楚:“南河中五星曰造父,御官也,一曰司马,或曰伯乐。”宋代人俞文豹在《吹剑录》一书中讲法亦大同小异。以后,伯乐这个概念的外延扩大,取其主典天马的意思,代称那些擅长识马养马的人,春秋时期的秦人孙阳由于马术高超而被称之为伯乐便是一例。《庄子马蹄  相似文献   

3.
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对老子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将越发使人感到对老子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是深化研究的基本前提.而出土的最新资料,又使人们毋庸怀疑,"无为"、"无以为"、"无不为"都是<老子>本身的概念,它们构成一个自然链."无为"是起点,它揭示了<老子>哲学的真谛;"无以为"是中间环节,说明了选择"无为"的缘由;"无不为"是终点,是前两个链接自然运作的客观效应.本文认为,这是理解老子思想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4.
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文的一段表述中,康德明确提到这样一个观点认识不同于思想.正是人的"思想"这一功能,保证了物自体、本体和自由等超越经验的理念存在的可能性,也为人能够拥有一个无限的、永恒的世界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康德对道德哲学和宗教哲学的论证提供了根基.  相似文献   

5.
"弼马温"是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养马的职官,本文试通过这个职官论述明朝的马政.  相似文献   

6.
范畴的"同一"和"统一"是早期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这一问题可以追溯到弗雷格那里,胡塞尔对弗雷格关于数的同一性作逻辑建构进行了批判,然后胡塞尔运用意向性理论来建构数,但在<算术哲学>中他面临着数的统一性问题,这一问题最终在<逻辑研究>中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7.
从文学形态研究"五四"新文学,他剖文学、自剖文学与民族自剖文学分别从内倾、外向和寓言的角度构建了"五四"主流文学的形态群落.民族自剖文学作为寓言形态在于作家以其民族代言人的身份来对"自我"进行无情的解剖,以期革除弊端,求得新生.民族现代性的焦虑是这类文学的情感焦点.<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凤凰涅槃>分别从政治、文化的批判向度及构建民族复兴的寓言方面形成了民族自剖文学的独特存在.与这种寓言特征相联系的还存在主题先在或主题的预设,叙事人与民族群体同构关系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从巴金的<家>与无名氏的<野兽、野兽、野兽>对"家"的不同态度的比较入手,展示无名氏的存在主义生命意识.同时通过生存、焦虑、时间、死亡等意绪在无名氏思想和创作中的反映,揭示无名氏存在主义思想的总体面貌.存在主义文学内容的出现,是对五四倡导的"人的文学"的回应与深化.  相似文献   

9.
重释“比”、“齿”——与《语林趣话》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林趣话>对"比"的解释有三处失误一是认为其古文字形"像两个并列的人挨得很近",二是引证材料中认为比目鱼"也叫偏口鱼",三是讲述"比"字的引申义"等同"时的引诗翻译不准确.<语林趣话>对"齿"的解释有一处失误和一处不足失误在于认为"齿"字"本义是门牙,泛指牙齿",不足在于没有对"牙"、"齿"二字的异义进行分析.文章结合古籍和实际语言材料,对上述的失误和不足分别进行了辨析和补充.  相似文献   

10.
孔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这是人类和平共存的最基本的原则和保障.本文主要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浅析了<论语>中的和谐、和平意识.  相似文献   

11.
王春燕 《东方论坛》2005,1(2):58-63
梁实秋散文的幽默特色表现为一种学者加绅士的雅隽风格和高贵品位.这种高品位幽默是一种与"俗幽默"相对的"雅幽默",与"市民幽默"相对的"贵族幽默".其散文的"雅幽默"与西方超现实幽默均表现为一种主体性精神和超越性品格的高雅品位与高贵特质.  相似文献   

12.
“荒诞派”戏剧与“黑色幽默”小说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两种几乎同时诞生的文学样式之间十分相似而又不尽相同的艺术特征反映了文学发展与社会演变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反映了现代主义作家对新的审美领域的成功开拓.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文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开辟了狂欢节仪式与文学艺术体裁的形成与发展关系这一研究视角。狂欢仪式本身对于民众富于影响的特征,以及通过这种仪式引发有关世界思考方式的变化,对电影叙事发展的研究极具启发价值。电影在诞生之初就具有狂欢节变体的特点,“庄谐”同一又是其发展至今的一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与宋代整个社会的享乐之风相适应,宋诗表现出一种"乐"的时代主题、特征和审美倾向,尤其是对诗之"趣"的追求和表现更成为宋诗的一种普遍风尚.这当中,又以杨万里诗的情趣、苏轼诗的谐趣、黄庭坚诗的禅趣、朱熹诗的理趣更为典型.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在《围城》中运用讽刺幽默的艺术形式、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画外音"般议论的表达方式,使《围城》中的丑在艺术中产生了强烈的美感,从而完成了对丑恶的审视和批判。  相似文献   

16.
鲁迅常以冷静从容的幽默笔法叙述一些沉重、悲惨乃至残酷的场面或事物 ,这种笔法具有现代“黑色幽默”的性质。此种黑色幽默用于正面的人或事 ,未免不够严肃或慎重 ,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鲁迅对残酷现实的愤激之情 ,显示了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气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影响,散文语言特点发生了变化.散文语言开始追求趣味性和幽默性,注重与读者的沟通,用哲理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平凡生活的独特感悟."小女人散文"就是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幽默,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辛弃疾词的幽默,既是对词这种特殊诗体创作艺术的另类展示,也是其独特的士人处世态度的表现。幽默,是辛弃疾悲情人生的自我心理调节;是辛弃疾人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对历代文人"玩世"精神传统的发展;幽默离不开宋代"以俗为雅"审美世风的濡染;是辛弃疾的"智慧之一刀"。  相似文献   

19.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揭示了一个特殊时代的"人"的困境,但困境背后深隐着文化、政治、道德、性别关系等诸多问题,问题聚焦于陈清扬和王二这对男女的"性事",对此的命名、评判和惩罚使"性"成为诸般观念和力量博弈的战场。作者以"黑色幽默"的叙事风格描述了处于劣势的当事人如何以理性清明的坚定信念和狂欢化的游戏策略,逆转了无端受虐的人生颓势,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个人的自我救赎,因之,《黄金时代》在"文学是人学"的层面展现了王小波的雄心和抱负,也在此高度呈现了这部经典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英语会话笑话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笑话是指幽默的话语。本文着重对英语书面会话笑话的分析。从结构上看 ,一则话语只要具有能产生幽默效果的关键语句即成笑话 ;笑话中人物对“合作原则”四准则有意无意的违反常常产生幽默 ;关联理论对会话笑话中幽默的理解过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一方的已有假设与另一方提供的新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在前者看来是最佳关联的推理 ,而后者的另一个新信息表明前者推理的错误性 ;推理的错误性是幽默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