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7,(5):151-154
国民性批判和改造是鲁迅思想的一个基本课题,鲁迅一生不断思考、发展这一思想,通过大量作品对国民性弱点的揭露和批判,是希望"揭出苦痛,引起疗救的注意",以达到"立人"的目的。当前继承和发展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并从以"破"为主转到以"立"为主,以扬弃的态度促进传统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立人”思想(或称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角度看,鲁迅“立人”思想的形成主要来自严复和梁启超的影响。鲁迅与严复的关系笔者已另撰文论述,这里,我们仅就鲁迅对梁启超“立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谈一些看法。梁启超是一个思想复杂多变的历史人物。辛亥革命前的十几年间,总的说来,他以改良派领袖人物闻名于世。但是从一个较短的历史阶段来看,情况又有所不同,维新变法失败后的三  相似文献   

3.
郑闯琦 《唐都学刊》2003,19(1):121-124
鲁迅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必须区分为元话语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分析。近年来对于鲁迅是不是自由主义者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对这两个层面未加区分的结果。本文主要从鲁迅与自由主义在元话语层面的对话这一角度进行讨论,认为鲁迅与自由主义看似内核一致的个人主义其实是恰好相反的两种类型,鲁迅批判继承了尼采等思想家的力量派个人主义,并对具有"奴隶道德"特征的权利派个人主义及以之为基础的自由主义进行了元话语层面的批判。鲁迅并且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了主奴认识模式和"立人"、改造国民性思想,并把这一思想后来运用到包括自由主义在内的各种思想的实践批判中。  相似文献   

4.
百年美学的兴起和演变与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相伴,它既受西方启蒙学说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改造,涌现出粱启超、鲁迅、王国维以及宗白华、朱光潜先生等一大批美学大师。他们将美学建设与改造国民性、塑造健康人格时代重任结合起来,其立人精神与美学理论浑然融为一体,给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留下了令人景仰的风范。  相似文献   

5.
百年美学的兴起和演变与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相伴,它既受西方启蒙学说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改造,涌现出梁启超、鲁迅、王国维以及宗白华、朱光潜先生等一大批美学大师。他们将美学建设与改造国民性、塑造健康人格时代重任结合起来,其立人精神与美学理论浑然融为一体,给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留下了令人景仰的风范。  相似文献   

6.
道家思想与鲁迅的国民性关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保昌 《求是学刊》2005,32(4):103-108
被视为中国国民性具象的阿Q,其“精神胜利法”究竟是受到了道家文化的消极影响还是受到了民间道教的熏化?这个问题需要辩证。道家思想影响了鲁迅的国民性关切及其写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改造“国民性”中道德的落后面与发扬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辩证统一是鲁迅先生伦理思想与道德实践的一大特点。本文着重对后者加以系统的论述和评介。  相似文献   

8.
王宗凡 《社科纵横》2008,23(9):91-93
鲁迅与柏杨是中国现代和当代探讨"国民性"的两位代表性人物.他们的经历、思想与著作,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正气与精神,这是中国从封建王朝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折中最宝贵的精神.改革国民性,去除劣根性,这是一项紧迫而任重道远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既立足中国现实,又着眼时代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邃的理论内涵.他大力宣传西方先进思想,积极推动国民性改造,深刻分析了新民的根本原因和中国民性的现状,全面阐释新民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从而为推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培育一代新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南.他的新民思想突破了当时国人单纯追求物质和制度层面近代化的局限,从而把人的近代化问题摆上了突出位置,这为国人更加全面地认识、理解和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有益的探索.这对于今天我们推进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走向极端的文化规范——浅析未庄、鲁镇文化的稳定性○赵士林彭红作为一个伟大的中国思想革命先驱,鲁迅所做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属文化传播的范畴。抱着满腔热忱走上文艺救国道路的鲁迅,对广大中国民众的“国民性”异常关注,但是,在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1.
著书立说与从教"树人"是鲁迅一生立足于民国社会并改造国民性的两块基石。结合鲁迅的教育管理经历与从教体验,从民国教育文化的角度探讨《呐喊》与《彷徨》中的教育书写,既可以再现民国教员形象,也能对民国教育机制进行部分还原。鲁迅小说中灰色而失败的教育理念虽然带有个人的偏见,但可以看做是具有痛感的近现代教育的"野史"资料,是民国教育及其机制本身的艺术呈现。  相似文献   

12.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国民性思想李滨英鲁迅先生的不朽之作《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正如鲁迅先生1925年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中所说的:“我虽然已经试做,但终于自己不能很有把握,我是否真能...  相似文献   

13.
国民性改造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但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青年毛泽东时期,而对建国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忽视,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国民性改造是否是建国后毛泽东思想发展的主线、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及渊源、国民理想人格、国民性改造的路径选择、历史地位和作用等几个方面,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和深刻的理论研究框架.这无疑为我们拓展和深化建国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小说文本不仅相对于古近代小说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而且比照同时代的作家亦胜出一筹.这表现在,他与同时代的小说家一道努力着使文学回到为人生本身,共同为实现强国梦而致力于批判改造国民性,但鲁迅却没有在这人生与国民性层面止步,而是沉潜到生命本质的深处,呈示对"存在的诗性沉思",进行哲学的思考与回应,显现了其思想家的本色.具体来说,他在小说文本中对国人的前存在状态的批判,表达对人的存在的悲剧性体认与超越飞升的祈盼,同时在小说中将人真正作为文学世界的表现本体,填补了中国小说的"人学"空场.鲁迅小说丰富的人学内蕴昭示了他对人与世界的哲学化的深思与憧憬,这使其文本能穿越时空,产生永久性的精神回响.  相似文献   

15.
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是建立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基本前提,鲁迅一生为此进行了前无古人的深入探索。他总结、吸取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战线的丰富经验,更融汇了他本人的深切体验,其观点异常深刻,观察异常敏锐,至今仍令人敬仰,催人奋进。一、对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消...  相似文献   

16.
王学谦 《求是学刊》2020,47(1):137-146
莫言新作《锦衣》《故乡人事》是其创作固有的对传统的创造性发挥,既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之中,又融入了莫言个人的创造性。《锦衣》是对传统戏曲美学趣味的亲和,同时又加入了莫言个性的点睛之笔,融入了现代体验。丑角王婆、王豹的充分表演是对传统戏曲的改造。王豹的性格塑造则是对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承续。王豹的性格具有阿Q性格的一面:卑怯。王豹的革命类似阿Q革命。《故乡人事》是莫言的"笔记体"小说,有传统"笔记体"的意味,近似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奇人异事的记录,也在神韵上沟通了魔幻现实主义;同时融合了鲁迅短篇小说的笔法和神韵,注重白描,更注重人物内心状态,直抵人物内心深处,传统与现代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文学在思想上的一个重要成就,是继承了鲁迅的传统,继续对国民性进行批判。而这种对国民性的再批判,由于自1928年“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以来认识的偏颇已经中断了近五十年。这是具有伟大意义的历史性衔接,将使始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再一次充满勃勃生机,在中华民族的腾飞中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中国新文学家肩负启蒙的时代重任进入文学创作的时候,节日习俗便成为其透视国民性的重要场景.以鲁迅、沈从文、老舍为新文学中"习俗/国民性"的典型表现者,他们以丰富的节俗叙事传达了一个时代的愤懑情怀、深刻的文化焦虑和现代人性之思.同时,由新文学节俗叙事所承载的时代之重,也映照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精神症候.  相似文献   

19.
晚清及民国初年的一系列社会变革证明"立国"的前提是"立人",而"立人"的首要任务是改造国民旧有的劣根性.继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和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再次掀起了改造国民性的社会思潮.在这一主流话语的影响下,倡导"为人生而文艺"的文学研究会尤为致力于儿童文学的编辑工作,意在通过儿童文学来教育、塑造儿童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人习惯于把有无理想作为区别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主要标志,因此,一提鲁迅小说的理想,就会觉得诧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错,鲁迅作为一个战斗的革命者,作为一个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一贯反对瞒和骗的文学,反对以乌托邦的空想去麻痹人。他敢于直面现实,向黑暗挑战,他是旧思想、旧习惯、旧制度的死敌。他的目光从未离开过现实,他的笔触始终对准那个罪恶的社会,无情地揭开它的种种毒瘤脓疮。因此,鲁迅的小说,至今还是最好的现实主义典范。但这些,决不意味着鲁迅没有理想。问题恰恰相反,鲁迅是带着自己的社会理想投身于文学事业的,也正是进步的理想,才使他的现实主义描绘显得分外深刻。他自己曾经明确地表白过,他弃医从文,是想以文艺为武器改造国民性,而他揭露病态社会,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既透露了鲁迅的社会理想,也透露了鲁迅的美学理想,而且都付诸小说创作的实践,即在对黑暗社会的现实主义描绘中,透露出理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