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猕猴与罗刹女交配繁衍藏人通常被看做是有关藏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本文对这一传统看法提出了质疑 ,认为此传说并非神话 ,而是藏族的重要祖源传说 ,是关涉藏族起源真相的具有实际含义的文本。文章指出 ,传说中的“猕猴”与“罗刹女”是血缘图腾符号 ,“罗刹女”种系人群应为藏地土著 ,“猕猴”种系人群则出自东部横断山区 ,二者结合的传说实际上隐含着远古两地氏族之间的联姻。这一内涵与藏文史料中关于藏地最初四大或六大氏族中曾存在藏地腹心地区同横断山区氏族相互联姻的史实记载一致 ,二者逻辑结构、族群背景与地望均完全对应。文章还对此传说在藏族起源研究上的价值及所预示的新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华锐藏族使用汉姓的现象、原因及其渊源做了分析。指出华锐藏族的姓氏是该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姓氏主要来自统治阶级赏赐姓氏、部落名转为姓氏、部落名译为姓氏、人名首字作姓氏、与汉族通婚随姓氏、以自然物获取姓氏以及崇拜伟人随其姓氏等等。这种文化现象不仅沿用了藏族固有的传统,且汲取了其他民族文化。这是历史的产物,是藏汉民族相互交往、文化融合的见证及结果,也是华锐藏区部落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根据古代藏文史料的记载,公元六世纪时,藏族地区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在阶级社会前,藏族社会没有出现国家这种专门施行强制的特殊机器,因之也没有法律规范。那时,人们“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种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种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自从有了习惯,当事人的氏族和部落就用它来解决争端和纠纷,以维护整个氏族部落的利益,到了阶级社会,由于出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自身也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样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4.
<正> 西藏藏族部落的起源与发展,都经过了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探讨,正如列宁所述:“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本文就西藏部落的历史演进过程,力图找出一点规律性的东西,以就教于读者。 一、西藏藏族部落的起源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指出:“正如几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一样,几个胞族就古典形式来说则组成一个部落”。摩尔根认为:部落是“一种组织完备的社会”,它处在人类“野蛮时代”,“每一部落都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各自的族名,独特的方言,最高管理机  相似文献   

5.
<正> 西纳家族、西纳喇嘛以及西纳活佛,在青海藏族部落和宗教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研讨他们的历史,有助于我们窥见青海藏族部落及宗教演变情况之一斑。故我们依据藏文史籍的记载,将西纳家族、西纳喇嘛和西纳活佛的历史简述如下,以求教于广大读者和有关专家。 一、西纳家族的来源 据藏文史籍《安多政教史》记载:“西纳家族属吐蕃四大族姓之一的冬氏。冬氏家  相似文献   

6.
<正> 英雄史诗是歌颂民族童年时期英雄武功的长篇叙事诗,主要表现古代民族形成过程中,氏族、部落、部族或民族之间的战争。《格萨尔》所描写的就是吐蕃历史上发生过的部落战争,在古藏文历史文书中都有记载。因此可以说,古代藏族部落战争是《格萨尔》的创作源泉;《格萨尔》是古代藏族部落社会战争的艺术再现,一部《格萨尔》,就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藏族部落社会的战争史。 部落战争的目的 《格萨尔》所描写的古代藏族部落战争,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门岭大战》、《松岭大战》、《羊同之役》、《米努绸缎国》、《白利羊国》等部,表现吐蕃统一青藏高原诸部族的一系列战争;二是《阿豺之役》、《木雅黎赤国》、《粟特之战》、《朱古兵器国》、《霍岭大战》、《姜岭大战》等部,表现吐蕃同兄弟民族之间的一系列战争。三是《卡切玉宗》、《大食财国》  相似文献   

7.
一、鄂温克人的部落与氏族 根据调查和文献记载:清末,鄂温克族共分为十四个大部落,他们居住在许多河流的两岸,因此部落多以河名为部落的名字。例如住在“雅鲁河的鄂温克人叫做“雅鲁千”,意即住在雅鲁河的人。除此之外。阿伦河、格尼河、纳敏河、莫合尔图、特尼河、莫尔格河、贝尔茨河、金河等流域都有鄂温克人的部落。 每个部落都由两个以上的“哈拉”式“奥毛克”(氏族)所组成。索伦鄂温克人有三个比较大的氏族,即杜拉尔、涂克冬、那哈他。额尔古纳河的鄂温克人有四个人氏族。 “哈拉”是满洲语,意即“姓氏”,一个“哈拉”的人,就是一个祖先的后代,同一氏族的人。 氏族的名字都含有一定意思,如“杜拉尔”是“在河旁住的人”之意,“涂克冬”是“在秃山底下住的人”之意,“那哈他”有“在山南坡住的人”之意。 每一“哈拉”(氏族)下又分若干“毛哄”(大家族)。祖先如果是四个儿子,就分为  相似文献   

8.
<正> 果洛地区,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处黄河源头。解放前,在这一地区居住着51个藏族部落,分上中下三部,总称“三果洛”。 由于历史和地理诸方面的原因,它虽然不象藏区其他部落组织那样严整,但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部落是“民族共同体中的一种历史类型,由同一血缘的两个以上的氏族或胞族组成。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进入  相似文献   

9.
<正> 考古学证明,早在一万年以前,青藏高原就有了人类的足迹。到了聂赤赞普时期,藏族社会进入了原始公社时代,从此,在辽阔的青藏高原,部落之间的战争越演越烈,直到公元七世纪中叶,松赞干布统一了众多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后,部落间大规模的战争才基本结束。但是在甘、青、川、藏北的广大部落地区,部落间的武装冲突及械斗等,一直延续到近代。从《格萨尔》的内容看,它艺术地再现了吐蕃王朝前后在青藏高原发生的一些部落战争。毫无疑问,《格萨尔》是藏族部落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反映。本文将根据《取雪山水晶国》所提供的材料,结合其他一些藏文史料,从文化人类  相似文献   

10.
<正> 藏文史书记载,藏族的始祖是由神猴和罗刹女结成的一对夫妇,他们生下了6个子女,6兄妹相互结合,若干年后繁衍成类似猿猴的400来人。这就是有关藏族最早氏族的传说。后来,这个集体分裂成“色”、“穆”、“东”、“董”四个氏族,称之为藏民四大族姓,实际上就是四个血缘集团。他们的生活状况是,“食不种自生之谷,衣树木之叶,如同野兽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的资料,对怒族中残存的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和血族部落的不同的特点进行探讨。作者认为,怒族在十五世纪中期处于母权制的繁荣期。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怒族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怒族社会中的氏族部落组织残余却保留下来。怒族的部落组织是按氏族特征组成的,处于血族部落阶段。随着晚近犁耕农业的出现、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怒族社会的氏族组织联系日益松弛,血族部落组织使呈现出向地域部落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华夏娃氏起源可上溯炎黄及夏、商、周三代,而世界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至公元19世纪意大利各城邦国家始用姓氏;英国至11世纪贵族始有固定好姓氏,16世纪乎民才普遍使用姓氏;日本明治维新后,于1870年、1875年政府两次颁令平民也必须使用姓氏;泰国1912年,土耳其1934年始用姓氏。①人类社会由原始群而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其血统与财产之继承权皆以母系计。每一氏族,即以每个老祖母为代表的一个公有制母系大家族;每一氏族,各有标志与徽号,即图腾,具有宗教崇拜色彩。进而产生更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与标…  相似文献   

13.
<正> (一) 部落本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初始形态。由于部落是由一个氏族为核心或由几个氏族联合组成的,所以马克思将其称为“血缘共同体”。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大部分血缘氏族部落基本解体,但是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部落这一群体却以其变态形式即地域部落的形式延续下来。地域部落仍明显保留着原来部落的名称,以及许多关于氏族部落观念的残余,而且留有时间甚久。一些游牧民族,直到封建社会,还有这种部落残余,居  相似文献   

14.
鄂伦春人的氏族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省黑河专区的鄂伦春族,据一九五三年普查数字,共有两千二百六十二人,现已达三千多人,其中:居住在鄂伦春自治旗的有一千三百五十六人。 一、氏族部落的起源 关于人类游群集团转化为氏族的问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兄弟与姐妹间,甚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族间的性交关系的禁止一经确定,上述集团便转化为氏族了。”(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41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可见亲兄弟和姐妹之间禁止通婚是在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产生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到旧石器时代中期,由于逐渐形成的自然分工和通婚范围的某种程度的缩小,使上古“氏族”逐渐形成。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才产生了氏族组织。当时的氏族,是由祖先相同的几代组成的,  相似文献   

15.
青铜时代今贺兰山一带有“驳马”生存。生息于此的氏族或部落以“驳马”作为自己的图腾以及氏族或部落的名号 ,又将自己生息地的山脉名之为“驳马”山 ,音译汉记为“贺兰山”。对贺兰山驳马岩画的确定和驳马为某一氏族或部落图腾的确定 ,证明今贺兰山一带是匈奴族兴起的地区之一 ,而这一部落之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活动在历史文献中的不同称谓 ,又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社会动荡和频繁迁徙的历史史实。  相似文献   

16.
我们伟大祖国是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她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藏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的藏文典籍是研究我国历史和藏族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宝贵资料。近年来,随着大批藏族史籍的陆续出版以及部分藏文史籍汉译本的相继问世,我国民族史研究特别是藏族史研究的范围日广,成果丰硕,对许多藏族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历史地位作了深入的研究。从而使学术界进一步认识到发掘、整理、利用藏文古籍将为藏学研究及边疆史地的研究开辟一条较为广阔的途径。因此,有不少学者不遗余力地翻译、整理藏文史籍。通过开展这一基础工作,广泛发掘利用新的资料来研  相似文献   

17.
藏族是祖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民族之一。据藏文文献记载,西藏各地自古就有人群生活,六世纪以前,藏族过着漫长的原始社会。公元六世纪初,聚居在今山南地区雅隆河谷的雅隆部落兴起,先后兼并邻近各部落,逐步统一西藏地方,到公元七世纪初,建立了强盛的吐蕃奴隶制政权。公元六二九年,松赞干布继任赞普之后,平息内乱,迁都吉雪卧塘,创立文字,建立各种制度,巩固了统一的王朝,求婚于尼波逻和唐朝,聘娶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特别是文成公主入藏以后,拉萨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从  相似文献   

18.
藏族谚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彩。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经验、生活知识和思想感情,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因此,它已成为藏族文化宝库中一笔极为珍贵的财富,是西藏文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谚语的起源年代,虽然文献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在最早的古藏文《敦煌文献》中就录有《松巴谚语》三、四十则。例如:  相似文献   

19.
藏族地区是歌舞的海洋,藏族人民喜歌善舞,因此藏族民歌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根据藏文史书《拉达克王系》记载:远在雅隆部落首领德学勤时期,约公元二世纪后半期,“歌舞已发展起来”。其民歌体裁,按现在藏族分法,一般可分为“鲁”体和“谐”体两大类。“鲁”体民歌产生较早,“谐”体民歌产生较晚。但是“谐”体民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氏族制度的解体并不平衡;就其分布地区而言,又是多元性的,即是说在广袤的土地上,如东北、中原、山东半岛、长江流域等地所散布的氏族部落,其解体时间早晚不一,甚至相距很远。其中有的氏族部落由于有文献记载中的传闻资料,或有考古发掘资料,致使人们对它们的发展及解体状况有个大致了解,有的则迄今鲜为人知。因此,如何研究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有密切关系的古代氏族制度的解体,则成了一个十分引人注目而又非常棘手的问题。 在研究这一课题时,以往有一种方法就是把此地的氏族的资料同彼地的并不同时又不同情况的一些氏族的资料相互缀合起来,这种方法不能说绝对不可用,但若仅仅使用这种方法,必然会导致“百衲衣”式的研究,甚至会出现牵强附会。为弥补这一不足,我们认为可以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