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2.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比较研究长三角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发现,无论在排放总量,还是排放强度,都是江苏大于浙江,浙江大于上海。回归分析发现GDP增长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低碳科技水平(每万元GDP能源消费量)提高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总体上,上海节能减排优于浙江,浙江优于江苏。 相似文献
3.
4.
基于LMDI模型的河南省CO_2排放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首先对河南省1998~2008年的CO2排放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及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化石能源燃烧CO2排放的年均增长率为约为11.90%,远高于全国平均及北京、上海的同期水平。对CO2排放增加起拉动作用的因素依次有:人均GDP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常住人口数量增加及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其贡献份额依次为85.62%、10.13%、4.07%和4.12%和0.18%,而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和CO2排放系数变化起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制订减排政策和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利用1999—2009年各省的面板数据,从规模、结构、技术效应三方面定量分析FDI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大小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FDI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产生消极的规模和结构效应,积极的技术效应。因此要积极合理的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相似文献
6.
基于资源环境约束视角的中国农业绿色生产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农业生产率测算方法忽视资源和环境约束,有可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绩效产生误判,从而导致政策误导。为此,将资源环境因素引入传统的农业生产率分析框架,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方法对中国30个省份1998—2011年的农业绿色生产率水平进行测算,并且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绿色生产率水平总体偏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已经对中国的农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效率损失;不同区域农业绿色生产率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农业绿色生产率较高,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业绿色生产率普遍较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会有效提升农业绿色生产率水平,而农业结构中养殖业比重的上升、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对农业绿色生产率水平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SFA的我国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2003~2008年省市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模型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效率,并分析了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文化产业效率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的特点;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事业单位的增加、社会资本、市场化进程等因素对我国文化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农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则会抑制文化产业效率的增长,而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人力资本和信息化水平对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则还不是很明显;从区域发展来看,东部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较快的科技发展水平使得和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较高的文化产业生产率水平和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8.
9.
环境规制对中国油料作物产出影响的研究——基于距离函数对技术效率的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述环境规制对技术效率影响的国内外文献基础上,通过距离函数测算了2001-2010年环境规制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四种油料作物的影响,从无规制、宽松规制及严格规制这三个层次揭示了环境规制对不同区域的大豆、油菜、花生及芝麻在产出技术效率和生产力发挥方面的差异化影响。研究表明:对于所研究的绝大多数地区,环境规制水平的提高能够提升该地区油料作物的产出技术效率,并有利于更大程度地发挥潜在生产力;而在极少数地区,较高的环境规制水平对技术效率的发挥已经起到了微弱的阻碍作用。最后,阐释了同一环境规制对不同产业产生迥异影响的普遍规律,论证了较为完善的环境规制应该是做为一个体系而存在的,为本国制定与完善环境规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首批低碳试点地区——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利用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经验估计,发现曲线形状为N型,两个拐点分别在人均GDP为3 370.31元和4 070.06元处。对影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进行研究,利用迪式分解法进行短期分析,发现经济收入和能源消耗强度对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影响较大,而能源结构的影响很小;利用协整方程进行长期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耗强度、能源结构和第二产业结构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作用都比较大,其中最大的是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11.
农地流转需要从农民、政府和企业三维视角入手,将三者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文章在构建农民及政府的农地流转意愿函数的基础上,构建农地流转可能性函数以及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模型,分析了农地流转的制约因素.研究发现:(1)农地流转受农民从农地流转中获得的流转收入ic、农民在农地流转后与农地流转前外出务工收入之差△iw、农地的区位因素sl、企业在农地经营中的资本投入量k等四个变量的影响.(2)提高△iw较提高ic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更显著;提高市场融资的可获得性较改善区位因素对农地流转影响更显著.(3)农地流转是经济社会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结果,最终受制于农民的就业率、市场的容量及活跃程度、融资的可获得性等外部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LMDI方法,采用“三层完全分解法”,对中国1997-2014年的CO2排放总量进行分解,探讨了8大区域的CO2排放特征及其对全国碳排放的贡献,并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人均产出、人口结构及人口总量6大因素对CO2排放的影响.文章基于CO2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联系紧密的基本特征,分4个阶段考察了区域CO2排放特征及各因素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8大区域中,京津和南部沿海地区对全国碳排放增长的贡献最小,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的贡献最大,西北地区的贡献呈上升趋势;在影响CO2排放的因素中,人均产出的变动为主要助长性因素,能源强度的变化为主要抑制性因素,能源结构变动的助长性逐年减弱,并在近年成为抑制性因素;2007年之后,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也由助长性因素转为制约性因素.据此,本文提出了需要协调区域发展、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升级产业结构、改善能源使用的技术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解读Shephard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方向性距离函数的相关文献后,文章对其因变量进行了界定,按照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原则并运用超越对数函数推导出环境污染物影子价格新的参数化度量公式。与国内外其他研究不同,文章在影子价格公式中使用了环境产出效率的坏产出弹性与好产出弹性之比。可以度量不同企业和各个地区多种环境污染物的影子价格。 相似文献
14.
15.
技术进步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相结合,运用1997-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包括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CO2减排的贡献。本文得到如下结论:总体而言,我国CO2排放总量上升与经济总量的扩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正相关;其次,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我国的CO2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较低, 在促进生产率提高和节能减排方面,与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的能力尚待提高;再次,技术进步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6.
17.
浙江省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浙江居民消费呈现消费水平提高,城镇农村分布不均等特点;可以通过建立总量模型来研究居民存款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消费的影响。从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着手,可以分析和研究可支配收入对两者的影响,同时绘制恩格尔系数变化图,分析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最后,得出浙江居民消费和储蓄呈同方向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上升,但发展不如城镇居民等结论。 相似文献
18.
基于WLS的中国农民工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群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消费行为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刺激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大举措。文章选择农民工比较集中的东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影响东莞农民工消费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摘 要: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韩国的经济结构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韩国在1980年代后期的内需主导型发展模式带来了环境负荷的减少;1990年代前期的出口主导型发展模式带来了环境负荷的增加。结果表明韩国是出口环境负荷相对大的产品,也就是背负先进国家的环境负荷实现经济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分位回归方法探讨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位回归有助于解释在不同分位数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总体呈“倒U型”,但在不同阶段会呈现“N型“。二氧化碳排放高的地区存在着比较明显EKC曲线趋势,也就是说,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二氧化碳排放将逐渐减少,但目前我国还处于上升时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