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正史传记是撰著者“续经”思想的载体,表现出鲜明的“经学倾向”.这一倾向使正史传记呈现出不少独特之处,其中以“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明确的经世致用的目的性”和“独特的写作规范”三点最为突出.在写作规范中,正史传记又特别强调论赞,崇尚“春秋笔法”,不惜因“讳”而模糊事实,并逐渐形成了以封建纲常为设立类传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蒙文通与中国史学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蒙文通是20世纪一位杰出但被忽视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者。他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自觉地区别于梁启超等人的模式,具有主通、明变、贵识的特色。蒙文通与同时代中国史学史研究者的异同以及他本人思想的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史学观念的更新对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杨翼骧先生是当代著名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研究领域贡献卓著。他在中国史学史史料的整理与编纂上做出了开创性成绩,并在研究中形成了特有的治史精神和平实文风。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史学史是现行历史学一级学科下的两个二级学科,二者之间既存在交叠又形成分野.二者的交叠主要发生在研究对象上,即历史文献学的典籍和史学史的史籍之间形成了部分交义和重叠.由于这种交叠,研究主体常常一身而二任,即中国史学史专家某种意义上又可算作是中国历史文献学家.然而,两个学科间的差异和分野也十分明显:历史文献学基础层面的研究对象是历史学的各种文献或典籍,而中国史学史基础层面的研究对象是历史学中比较成型的史书,其底座较中国历史文献学要小一些,即使是相对于狭义的历史文献学来说,也是如此;两个学科在基础层面即底部(史籍部分)形成交义和重合,而越往上差别越大,越朝各自学科的本体方向发展,形成两个既有联系又自成体系的学科;两个学科还在历史学科内部形成了相应的专业分工,历史文献学为历史研究提供阅读史料的基础和技能,而中国史学史则提供从事史学活动的参照和指南.总之,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史学史曾经拥有共同的客观对象和研究基础,即史籍,然而,在学术主体的主观介入下,两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日趋分途,不断朝本学科的本体论方向引升,导致二者分野加剧,面貌愈益不同.这一现象表明,人文学科的体系并非恒定不变,而是不断受到研究主体的主观影响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逐步形成并获得较快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在史官、史家、史著及修史制度、断代史学史和史学通史、史学流派、史学思想史以及中国史学史的起源、分期、特点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该时期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突出特点是 :教学带动科研 ,教材建设促进学科建设 ;重视当代史学史总结 ;重视历史观和史学思想史研究 ;勇于立说 ,敢于批评。存在的主要局限有 :关于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 ;政治立场和学派之争产生消极影响 ;与历史学其他分支学科和中哲史、文学史的发展成就相比 ,中国史学史稍显逊色  相似文献   

6.
金毓黻撰写的《中国史学史》,可以视为中国史学史学科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此书甫一出版,各种褒贬之词纷至沓来,影响及于今日。赞誉者将其称为"第一部比较完备的中国史学史的著述",批评者指责此书不明"史学之义",甚至还有学人据此质疑史学史的学科价值。回溯金毓黻的学术脉络,他以记注与撰述来区分史料、史著,认定中国旧史皆为撰写新通史的材料。这种学术理念与当时整理国故运动一脉相承,决定了《中国史学史》的写法、取材及其旨趣。整理旧史,以考据学的方法考辨史籍、估量其史料价值与史体演变,以为编撰新史的借鉴。金毓黻所撰《中国史学史》、《宋辽金史》,实践着他改造旧史、编纂新史的探索。考察金毓黻撰写《中国史学史》的来龙去脉及其学术反响,可以彰显民国学术发展的多元路径,为突破分科治学的局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瞿林东先生的《中国史学史纲》不是简单的史学发展史著作,而是关于中国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进行缜密思考与系统总结的会通之作.通过多条线索齐头并进的方式,在阐释不同阶段各类史学著作丰富内涵的同时,彰显同一时期诸种史学思想与历史理论的发展演变脉络,使读者在接受各类史学史知识时学会反思与总结.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话语:中国古代官方史学连续发展且十分发达,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自古以来如此的文化景象,已为历代学人所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正像草原的蒿草虽绵延繁茂,却很少有人关注它们分别于何时萌发、怎样生长,甚至并未感觉其独特性的存在。近代以来,中国史学史的专门著述也多谈到一些官修史书,但并未将之置于与私修史对等的地位,更未将官方与私家作为两个修史活动的主体而探讨其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界关注实录并对之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迄今已发表了不少的论文,做出了不小的成绩。可是,对于代有修纂、规制宏大、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实录来讲,以往的研究显然还非常薄弱,系统的研究更是付诸阙如。如今,谢贵安教授的《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出版了,这是一部系统研究实录体史学的厚重之作,无论是宏观的理论探讨,还是微观的细节考订,都多有创新,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刘备在正史中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迁和人生际遇的不同而改变。从少年时期的市井小贩,到青年时期的草莽英雄,再至中年时期的成熟奸诈,最终历尽艰辛,成为蜀汉之主。本文中,笔者以史实为据,探讨了刘备各时期形象的变化及时人对其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正史中关于历代名医事迹的记载不乏神异的色彩和虚妄的成分及各种夸饰之语.对其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提醒后学者能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之.同时也指出时代愈后,史家与医家的态度愈客观,因而语言或行文愈平实,所载的神异医事也愈少.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史学的繁荣与兴盛,得益于官方史学的持续发展。其中唐朝官修正史,确立了中国古代官方组织纂修纪传体前代史的格局,官修正史制度从此确立。但这也对私家涉足此类史书,起到很大的排抑作用。唐朝对北齐、北周亦歌秀一部正史,体现了官方豁达的民族意识,对后代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史里面记载了大量莫名其妙的胡语词汇,因系译音词,不受字义的限制,在传抄过程中往往出现形讹。文章对中华书局原点校本《新唐书》《宋史》《清史稿》中所涉及的四则胡语词"朱蒙""吕宁拽浪撩黎""乌埙曩""夹坝"予以考释,期以在"二十五史"修订版中能得到刊正。  相似文献   

14.
在汇集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佛教流行对汉魏两晋正史佛教记载的影响。研究表明,东汉时期,佛教初传,影响很小且依附于中国传统的神仙方术,因此为官修纪传体正史《东观汉记》所忽略。三国时期,佛教渐趋流行,谢承《后汉书》和鱼豢《魏略》对佛教有了适当介绍,以助人们尤其是统治者对佛教的了解。由于当时人们只是将佛教理解为斋戒祭祀的一种,因此两部正史所介绍的主要是被视为神的佛陀的情况。此外,这一时期,佛教因势力有所增长而试图摆脱对道教的依附,从而引发了佛教与道教的斗争,这种情况在两书中也有反映。到了两晋,佛教迅速发展,最终引起了袁宏《后汉纪》的重视。但其对佛教的介绍和称颂有着浓郁的玄学色彩,这是两晋佛教玄学化和当时名士对佛教的理解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5.
本以古代“史异辙”的史学观念为切入点,剖析了除《史记》以外的其他“正史”传记所普遍存在的病症,如作家主体意识的消退、人物形象的干瘪、语言的枯淡等,并指出了对“正史”传记进行系统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作文》2013,(12):54-55
海盗一词,充满杀气,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男子,但其实,在清朝中期的时候,有一位女海盗曾令清军闻风丧胆。鸦片战争爆发后,被清朝政府招安的这名女强人还曾作为林则徐的“参谋”抵抗英军。 出身海盗世家 这名如今还为许多老广州人所熟识的女海盗名叫郑一嫂,她原姓石,乳名香姑,系广东新会籍疍家女,生于1775年,卒于1844年。其前夫姓郑,因排行而俗名郑一,新安(今深圳宝安)疍家人。郑氏夫妻生有两子。  相似文献   

17.
张涛  蒿凤 《南都学坛》2008,28(1):1-8
经学在汉代的独尊地位是在适应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之后逐步确立下来的,受其影响,该时期的史学又有新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一过程中,经学的濡染和熏陶,治经儒者的作用和贡献,都显得尤为突出。其中,儒家经学和史学有着相互促动、相得益彰的关系,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学术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18.
胡床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原以来,对人们的生活起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以后发展为交椅,考诸正史,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和宋元之后是这一坐具运用得最为频繁的两个时期。探究其原因,首先在于这两个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此外,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思想观念等对这一坐具的变化都曾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史中的孝子传以叙述孝子及其孝行为主要内容,是宣扬儒家传统孝道观念的主要阵地。与早期孝子传不同的是,中古正史孝子传在叙述孝子行孝的过程中开始掺入诸多佛教元素。除却中古时期佛教逐渐发展壮大的背景影响外,这一现象的出现也与佛教的主动适应和儒家文化的包容性有关。为弥缝儒释双方在孝道层面的争执,佛教元素自始至终以助孝手段出现于中古正史孝子传,且并未动摇儒家的孝道地位,因而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带有佛教特色的孝行通常给予正面的评价,这为孝子传接纳佛教元素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融入孝子传的过程中,佛教元素也充分借助了已有的且日渐成熟的孝感叙事模式。中古正史孝子传中对于佛教元素的接纳,为我们认识佛教本土化提供了一个不同视角。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的教学和研究中往往对正史与实录两部史书混淆不清,其实正史指"二十四史",是记录中国封建王朝一朝的历史史书,而"实录"则是记录封建王朝每一皇帝一生言行的记录本。二者的区别一个是纪传体史书,一个是编年体史书。两部史书在其体例、内容上截然不同,对研究历史和学习历史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