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讲求经济效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条十分重要的方针人们要生活就必须有物质资料的生产。人们要生活得越来越好,不仅要有物质资料的简单再生产,还要扩大再生产。这就必须使生产所消耗的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尽可能少一些,劳动成果尽可能多一些,使每项劳动产品除了可供最必需的当前需要外,还能有剩余,才能有积累,才能扩大再生产。“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要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本文试就社会精神生活的涵义、方式、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的特点,谈一些粗浅的意见.一、社会精神生活的涵义人类社会是自我发展着的社会有机体,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就发生分化.按照人们的不同需要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不同的手段,我们大致可以把社会生活分为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的精神生活、社会的政治生活、人们的日常家庭生活等领域.社会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和系统,是人们利用精神生活资料满足精神需要的活动.大家知道,通过物质生产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的活动,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通过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3.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在运动发展,因而是无限的,推动其不断运动发展的动力是物质中所存在的矛盾斗爭。沒有一个事物不存在矛盾,沒有二种事物不在发展,沒有一个事物是不可分的,一分为二是个普遍現象。这就是辯証法。如果自然科学工作者不是自觉地运用辯証唯物主义去  相似文献   

4.
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想使我们经济工作的计划和安排更加符合这条客观规律的要求,就需要很好的研究各种经济活动间的内在联系,弄清他们之间是怎样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这是考虑各种经济比例的前提.不断地发展生产,尽可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研究各种经济活动间的内在联系和各种经济的比例关系时,必须首先正确理解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之间的关系.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是有内在联系的.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的统一,两者之间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发展生产可以增加物资,但是改善生活就必须消耗物资;  相似文献   

5.
自然界存在着生态平衡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在社会精神生活中也有平衡问题,这就是精神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2页)所谓精神生产,就是指以”精神劳动”的方式创造社会精神产品或精神财富的生产,也就是指“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同上,第30页)科学研究、理论探讨、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活动的范围。人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人除了要有物质生活、物质资料的消费以外,还必须具有精神生活,进行精神消费。所谓精神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对精神产品的消耗与吸收。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之间存在着平衡,不过这种平衡不周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之间的平衡,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提高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不同程度地有了提高,与此同时,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样一个现实,一方面,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物质资料的企业数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总供给落后于总需求的矛盾始终困扰着社会经济生活,影响着  相似文献   

7.
生产和需要的矛盾,是贯串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对客观矛盾。它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深入研究这对矛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生产和需要的矛盾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首先必须有人类的生存。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以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这乃是最简单,然而也是最基本的历史事实。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年来我国四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显著提高,勤劳致富的人们有了自己的小楼房、养殖场、汽车甚至小飞机.这也就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财富的个人占有是不是合理的、必然的?它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不是矛盾的?它在社会发展史上和四化建设中具有什么意义与作用?这就是本文所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提高经济效果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效果就是社会劳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与取得的劳动成果的比较。讲求经济效果,就是人们在从事各项经济活动时,力争以一定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或为取得一定的效益而消耗最少的劳动。 人们要生活就必须有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要生活得越来越好,就不仅要有物质资料的简单再生产,更重要的是需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只有使生产所消耗的劳动尽可能少一些,取得的成果尽可能多一些,从而使劳动产品除了供当前的必需外还能有剩余,才能  相似文献   

10.
"物质文化"概念辨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显元 《人文杂志》2006,42(3):7-13
流行的"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概念,是两个不相容的概念,不具有合取的关系.如果同时采用这两个概念,必定导致"物质文化既存在又不存在"的逻辑矛盾."广义的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概念,包含着"这个东西既是物质,又是文化"的内涵;"精神文化"概念也包含着"这个东西既是精神,又是文化"的内涵.这就必然得出"文化既是物质,又是精神"的结论.这个结论是与"狭义的文化"概念相矛盾的,因为"狭义的文化"是否认"物质文化"概念的.如果把"物质文化"为"物质的文化",这是不可取的;如果把"物质文化"释义为"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化",这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1.
<正> 资源是人类用以生产产品和劳务(在商品经济社会它们表现为商品),并满足其物质文化需要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人造资源和自然资源。各种资源只有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起来,才能生产出各种产品和劳务。相对于无休止拓宽和掘深的人类需要来说,可供人类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资源是有限和短缺的,这就形成了资源供给相对有限性和资源需求相对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为了挣脱这一矛盾的困扰,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优化资源配置的努力。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努力的过程,也就是人类优化资源配置的发展史。对这一历史予以反顾和抽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资源配置作为人类一种有目的经济活动,其基本要素包括配置主体(个人或者个人的某  相似文献   

12.
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彻底反对官僚主义。于是人们提出了如何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和官僚主义的关系问题,这个关系摆对了,官僚主义才能反彻底,摆错了,就不利于反对官僚主义,因而也不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兹就自己一点粗浅见解,愿同大家一道讨论。(一) 考察的前提人民内部矛盾的存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中,生产和需要的矛盾运动在人民内部物质利益关系上的表现。这种生产水平和消费需要的相互增长过程的矛盾运动,因为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的,所以决定了它的非对抗的性质。生产与需要双方距离愈大,矛盾就越突出,反映在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就常常表现为一种不容易缓和的紧张局面。  相似文献   

13.
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再认识范富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人所共知的科学论断。然而,笔者以为,仅仅认识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对这一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要有更深入更全面的把握,就必...  相似文献   

14.
一、为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生态经济学是新生的科学,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它的发展,为了它在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中能发挥其作用,有必要端正和提高对于这门科学的认识。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同自然环境进行物质变换,必须进行占有自然资源的活动。人类同自然环境进行物质变换,是具有两重性的。一方面,它为人们提供使用价值,提供为人们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它为自然环境带来影响以至带来损害,而这种  相似文献   

15.
人们的生活方式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条件的状况,而生活条件中最根本的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条件。人们怎样生活,是和他们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相一致的。 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和自然经济密切相联系的。我国农村自然经济的特点十分突出,从而使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和制约,带有浓厚的自然经济色彩。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具有如下的特征:1、物质生活的低层次性。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财富有限,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人们的消费。人们所追求的只是生存和繁衍,吃饱穿暖成  相似文献   

16.
<正> 物质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邓小平同志根据这一历史唯物论基本原理,在1984年10月《中顾委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的变化”。这一论断明确地揭示了物质利益不只是人们的主观愿望,而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需求,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人们基本上解决了物质生活问题,才能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人们的精神面貌也才会有根本的变化。否认人们的物质利益,其它的一切活动纯属空谈。  相似文献   

17.
文艺思潮,作为社会意识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方面,归根到底受着社会存在的决定和制约,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②倘若将这个认识论原则贯彻分析的始终,我们就会得出如下的结论,即新中国文艺思…  相似文献   

18.
是一种生产,还是四种生产?--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承叔 《东南学术》2003,(5):97-106
传统哲学教科书认为物质生产是整个社会的唯一基础,因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矛盾,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在更广的意义上讲,却存在片面性.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是一种有机体,它是四种生产的统一,即物质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物质生产并不是唯一的基础,而且物质生产也不能离开其他三种生产而孤立发展,这是一种只能在观念中分开,而不能在事实中分开的过程.强调物质生产及其内在矛盾,这对于揭示政治运动规律具有一定意义,但是却不能解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也不能深刻揭示生产力本身的发展规律问题,因此有必要从一个更宽和更广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个直接目的,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目的。因为从一般意义上说,任何社会生产都是为了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消费的需要。不满足人及其需要的生产,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页)可见生产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但是,能否说,任何社会生产都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自己的直接目的呢?不能。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必然从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换句话说,生产方式怎样,生产的直接目的也就怎样。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目的。要服从于生产的直接目的。例如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榨取奴隶和农民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以满足奴隶主和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中国社会处在供给不足的旧态势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大力增加生产,努力扩大供给;那么,中国社会处在需求不足的新态势下的主要矛盾就应是"日益增长的社会生产同人民物质文化相对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就应是大力增加消费,努力扩大需求.当然在这两种态势下的根本矛盾仍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根本任务仍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虽然根本任务未变,但完成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的着力点即主要任务要从增加供给转到增加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