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戏曲网站是运用互联技术建构的关于戏曲和戏曲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的平台,是网上戏曲资源的集结点.网络兼容了戏曲资源的多种载体形式.网上戏曲文本信息的传播极大地方便了戏曲资料的阅读与研究.网上戏曲的音像传播,体现出网络对于戏曲电影、电视传播等形式强有力的整合作用.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使得戏曲网民的声音成为网络戏曲资源的新亮点.互联网上的戏曲信息资源,内容广泛,数量巨大,但整体上庞杂无序,良莠不齐.  相似文献   

2.
清代文献浩繁,不少曲家剧作资料十分琐碎,导致今人对其基本的时代、生平等情况不甚明了,制约了宏观整体地研究清代戏曲.从各类文献中爬梳排比,对李玠、王学渟、周良劭、张韶台等四人及其剧作时代逐一进行考述,力求接近历史真实,为清代戏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戏曲艺术是以传播的方式存在和繁衍的。戏曲以舞台演出形式所进行的传播与借助媒介的传播始终处于同一进程中,二者保持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约束关系:戏曲舞台演出传播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媒介传播的内容,媒介对戏曲的宣传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戏曲舞台演出传播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戏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初以来,清代戏曲文献继宋元明之后,渐受学者关注,目前有关资料已远远超过前代。略而论之,自戏曲作品之发现与著录,至戏曲作品之搜集、整理与刊行,并戏曲史料的介绍与整理,由此三方面的文献整理,已足以勾勒出百年来清戏曲研究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明代人蒋一夔所撰的100卷《尧山堂外纪》包含了相当丰 富的戏曲小说材料,主要涉及到戏曲小说研究的以下几个方面:保留了大量具有文献意义的 曲文,尤以散曲居多,还包括一部分宝贵的佚作片段,对版本、校注工作帮助很大;记载有 大量戏曲小说作家、演员的生平交游、传闻逸事,为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资料;收 录了一些对研究戏曲发展史有帮助的资料,例如曲牌名的演变情况等;蒋一夔自己还在书中 对戏曲理论中的某些概念进行阐释。总而言之,《尧山堂外纪》中的资料涉及到戏曲小说的 作家、文本、演员、理论等诸多方面,对其进行考察梳理将为戏曲小说的研究者带来便利。  相似文献   

6.
南宋在中国戏曲传播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代,遍布各大都市的瓦舍勾栏,为戏曲的广泛传播准备了合适场所。一批生活于市井,同时又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会才人”成了戏曲传播的第一创作者。文中主要从南宋的戏曲世俗化的形成以及传播途径进行探究,有助于认识和理解南宋戏曲世俗化的发展进程,也有利于对中国音乐发展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阐述古代目录书对戏曲文献的收藏情况,说明我国戏曲文献之发展,进而说明了我国古代戏曲事业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8.
梳理《紫钗记》的文本传播,不仅有利于促进其现代传承,还具有文献价值。文本传播是戏剧传播的根本,《紫钗记》在明清时期的文本传播包括全本、选本和评点本。全本传播是选本传播和评点传播的保证,通过对全本版本和种类的分析,可以快速把握其传播和演变的脉络。选本传播大致反映出《紫钗记》在戏曲舞台上的演出和受欢迎程度,评点传播由读者对《紫钗记》的阅读反馈构成,起到引导读者认识剧作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女性读者对戏曲的阅读评点时有出现,但是由于传统女性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些评点只在闺阁之中传播,很难进入公众视野。晚明到清初,女性对《牡丹亭》等戏曲的评点只在家庭亲友之间流传,属于小众传播。清初随着女性文学的出版、职业女作家的出现,女性戏曲评点开始以大众出版的方式传播,而序评的出版使女性戏曲阅读体验从私密的闺房走向广阔的公众领域。  相似文献   

10.
明末戏曲作家史料传世者甚少,又散见群书。本文搜集清代文献中的有关资料,并借鉴今人研究成果,对郑之文、孙枘、张萱、林章、梅鼎祚、余翘、邱园、沈自吕、魏浣初等戏曲家的事迹进行排比综理,勾画出诸家生平的大概情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地下出土文献等古文字资料入手,结合传世文献对其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论述。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出土文献对我们准确掌握文字的含义、读音甚至对校正中国古代传世文献中的错误等都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初十余年戏曲文献的搜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经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有不少新的戏曲文献发现,包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再发现等。这些新发现的文献资料既有戏曲作品,也有作家的佚著佚文,还有相关的戏曲史料和戏曲文物。这些新发现对戏曲研究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将来可以朝着跨越学科、扩大范围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播学的兴起为戏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视野。新媒体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消解了戏台在戏曲艺术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电影戏曲、电视戏曲和网上戏曲为戏曲艺术的传播与接受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从传播学角度审视戏曲艺术的属性,分析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给戏曲传受带来的新的特点,可以反思戏曲在现代媒体下的生存状况和前景。  相似文献   

14.
《馀兴》杂志尝刊载传奇十二种 ,全部为以往未知之作 ,是近代传奇杂剧文献的新发现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这些剧本的作者生平、版本流传、故事本事及其他相关情况进行了考证辨析 ,并对其内容特点、体制特征和文献价值予以分析评论 ,提供了许多新见的第一手资料 ,披露了以往未为人知的戏曲史事实  相似文献   

15.
戏曲是一种文化复合体,承载民间原生文化形态,也有文化精英的政治和道德诉求,是集大传统和小传统为一身的艺术种类。戏曲研究涉及到戏曲创作和演出、传播和接受以及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民俗等多学科门类的知识,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才有可能对戏曲发展和流变有一个大致清晰而准确的认识。这就是戏曲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古典戏曲剧本不仅是研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依据,其中的点滴信息也反映出舞台艺术、演出形态等演剧特征,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对戏剧形态发展演变的研究和戏曲语言与戏曲文学的考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重视戏曲剧本文献价值的研究方法叫"以戏证戏",是学界前辈自觉运用的方法,值得今天的研究者借鉴。以戏曲脚色研究为例可以看出,运用这一方法,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将会获得新的文献材料,得到新的创获。  相似文献   

17.
云南戏曲渊源于原始综合表演艺术,在明清时期,受外来移民文化、外省入滇戏班等因子的影响,本土戏曲经过和外来戏曲文化的融汇与交流,逐渐发展并成熟。主要体现为戏曲创作成果丰硕,形成了节日、民俗及私家演出等多样化演出形式,到清代中叶,逐步形成了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滇剧、傣剧、花灯等剧种,同时,戏曲文化传播的渠道广、影响深,戏曲品评伴随着演出、剧本阅读等传播过程。结合明清时期的特殊社会背景。梳理这一时期云南戏曲发展的历史文化状态,对开展戏曲研究和戏曲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戏曲选本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戏曲选本是中国文学选本的重要部分,但对其进行的整体研究较少.戏曲选本的内涵和外延、文献保存和研究状况以及其研究价值都具有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戏曲给了电影灵感、多彩的题材和内涵;而电影给了戏曲延伸生命的载体和广为传播的翅膀。现代的人们需要先进的文化滋养,民族需要优秀文化的传承,因此,中国传统戏曲对传播先进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市场经济,使文艺舞台、艺术形式异彩纷呈,当代人生活方式和文娱方式的巨大变化,使得古老的戏曲处于低谷。民族传统文化传播除了各种艺术形式各司其职,还需要电影和戏曲再度联姻。因为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阵地。在“洋为中用”的同时,不要忽视了”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20.
秦观词在明代传播极广,在唐宋词人中首屈一指。其词集在明代明确可考的翻印次数至少有12次,钞本也有4种,加之明人收藏的宋刻本6种,秦观词集在明代传播的版本达22种之多。词选也是传播秦观词的重要媒介,平均每部明代词选辑录秦观词约19.6首,平均排名为7.5名。尤其是《草堂诗余》反复翻刻,对秦观词的传播居功至伟。此外,明代笔记、戏曲、小说、类书、词话、诗话等其他文献传播的秦观词至少有22首,传播次数超过了68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