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童话文学翻译是他文学翻译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鲁迅文学翻译的方式还是主导思想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童话翻译的方式和主导思想.鲁迅的童话翻译活动中,有不同于他翻译其他文学体裁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直译与硬译中兼顾顺迟、适应儿童特点以及对传统文化、语言的吸收.  相似文献   

2.
多维视角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活动在鲁迅的文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对翻译理论的重要贡献体现在他的异化翻译理论上。通过从历史、文化、接受、解构四个视角对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的梳理和分析,可看出鲁迅对中国译学理论发展有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翻译生涯实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的角度和不同的时期探究并证明了鲁迅先生的文学生涯也是他的翻译生涯 ,并且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探讨了他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4.
郑振铎与印度文学的关系源于他对泰戈尔的翻译和介绍.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不同,他对泰戈尔1924年的访华给予了热情的欢迎,并多方面地正面评价了泰戈尔的创作及思想倾向.此后,在国内偏重西方和日本的外国文学评介活动中,他又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对印度文学给予了较多的介绍,对印度文化和文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做了探讨.而他本人的创作和艺术观也受到了印度文学尤其是泰戈尔的影响,包括他对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倡导.  相似文献   

5.
从事外国文学翻译是鲁迅实践其文艺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鲁迅的翻译理论触及了翻译目的、翻译选材、翻译策略与方法、译作读者分类、翻译评价等方面,始终贯穿了"窃得洋火照人间"、为大众读者服务的翻译价值取向。其翻译价值观、"他者"文化价值观、译者责任观蕴含了颇为深刻的翻译伦理思想,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内翻译学者倾向于视鲁迅为"异化"翻译的倡导者.事实上,鲁迅的翻译活动始终没有脱离文学翻译这个领域.因而,在研究鲁迅的翻译思想时,我们应该从文学翻译的视角出发,既要探讨他在其翻译生涯中曾经采用过的翻译方法或翻译策略以及对待翻译和翻译批评的各种评价与主张,还要研究他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所贯穿的翻译观念、翻译原则、翻译目标和翻译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7.
要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学,首先要理解其民族的文化,这是决定翻译水平高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模糊,可以说是文学翻译中出现障碍的根源。中日两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因此我国翻译日本文学作品与翻译其他国家文学作品不同,其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具有独特性,本文对日本文学翻译和日本文化的几种关系进行了粗浅的探讨,相信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对日本文学翻译工作者而言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穆木天外国文学翻译对于认识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具有重要价值。穆木天与鲁迅有关“翻译”问题的论争,是“五四”以来不同翻译观的碰撞,是左翼文学多元构成的不同翻译观之间的碰撞,这有助于穆木天20世纪30年代翻译家身份的确立,他的巴尔扎克翻译和阐释是左翼文学的重要成果。穆木天的巴尔扎克译著迅速消失在读者视野中,需要结合中国现代翻译文学传统重新认识,但也可见有着他自身素质的限制,相比之下他的诗歌翻译更具有根基性,但却更多地受到来自他自身主导意识上的压抑。  相似文献   

9.
在致力于革命事业和文化事业中,茅盾与鲁迅结下了深挚的友谊,他不仅是鲁迅作品最早的知音和积极的宣传者,而且是极力倡导要用科学的方法,准确、全面地学习和研究鲁迅的人。他对鲁迅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较深的认识,一生中撰写了大量的研究鲁迅及其著作的评论文章,不愧是首先自觉地奋起保卫鲁迅的文艺评论家。他留下的研究鲁迅的丰富遗产,是他文学活动、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仍有强烈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如果就茅盾对鲁迅的评论研究工作加以回顾和考察,绝不能忽略他在20年代后期研究鲁迅的一篇重要论文,即《鲁迅论》。不论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或者在鲁迅研究史上,《鲁迅论》都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不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日语第一、二人称代词的日常使用习惯反映了其使用规律以及日本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文化特色。日语会话中人称代词的替换也极具日本文化特色。通过例句对日语会话中第一、二人称的替换现象及其翻译技巧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到跨文化交际,以做到翻译的准确与恰当。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翻译补偿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在降低不可译性的同时,作为一种翻译思维指导文学翻译。《雪国》中有关日语"体"汉译的翻译补偿类型和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译文的不可译性,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质的平衡,对日本文学作品的汉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的翻译生涯前后历时60余年,翻译总量巨大,在周作人眼里翻译是他言说方式的一种,而我们也可以透过翻译体察他文学态度、文学趣味的演变。他在“被侮辱被损害”的文学翻译、古希腊文学翻译、日本古典以及近现代文学翻译。等诸方面均有开山之功,对我国文学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青年鲁迅留日期间是其开阔眼界与吸收各国文化的关键时期,然而屈辱的求学经历益加坚定其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并转入对国民性改造的探索。鲁迅译介日本小说与日本启蒙思想乃其文明“盗火”之始,同时他又将日本启蒙思想的元素融入小说创作之中,而且他的不少小说也受了当时日本作家的影响。《狂人日记》发表以后,日本学界立即予以热情译介,这对确立鲁迅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有莫大的帮助。战败后的日本又以鲁迅作为反省与自强的导师。鲁迅与日本的文学因缘是20世纪中日两国最先锋的跨国交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在对苏俄文艺论战的关注和参与中,鲁迅更多地站在了以普列汉诺夫理论为思想源头的“同路人”文学一边。鲁迅对苏俄文学理论和作品的大量翻译,客观呈现了他对苏俄文学的价值取向,而在对论争文献的翻译和对苏俄文学丛书的编选中,则表现出参与论战的主体性。他对苏俄“同路人”文学的亲和,表明他本人即有“同路人”的思想内蕴,这成为他参与苏俄文艺论战的必然性。鲁迅的“立人思想”以及对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的强调,与马克思主义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后期翻译活动继承和发展了他在早、中期翻译活动中一贯倡导的文艺救国思想,以革命的内容服务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具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鲜明的政治目的性。同时,在这一阶段,鲁迅顺应时代要求,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直译”方法主张,这不仅有利于早期汉语白话文的发展,而且体现了他对翻译文化性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思想在192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根源于鲁迅早年进化思路的危机,因而鲁迅"向左转"也是其重建思想地基的过程。鲁迅重新审视了自我与时代的关系,他的左转显示出了主体性的努力。对此,鲁迅翻译了来自日本与俄国多位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的著述,但从进化论的思路出发,他尤为突显出普列汉诺夫《艺术论》的意义。这部著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一方面,它从整体上清理了鲁迅此前对"生物学真理"的推崇,另一方面深刻联系着192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社会学转向。由于更为强调知识的现实能动性,鲁迅转而重视社会科学,借助翻译以及对知识结构的调整,他再次实现了与时代的互动。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有自己独特的翻译立场,那就是意识形态如同主导他的创作一样主导他的翻译行为。作为文学家的鲁迅与作为翻译家的鲁迅秉承同样的文学原则:教化国民,重构社会。  相似文献   

18.
从政治、历史和文化的维度研究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可以发现,在1903—1936年间,鲁迅完成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变。具体来说,1903-1926年间,鲁迅在外国文学译介中倾向于“文学革命”;在1927—1936年间,鲁迅的文学翻译观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转变。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鲁迅杰出的外国文学译介工作使他不愧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界之战士”。  相似文献   

19.
张我军到北京后才真正接触新文化运动,并由此开始他持续二十年的翻译生涯。在张我军的翻译中,尤以日本白桦派、自然派文学作品为多;同时他还从日本接受了左翼思想,翻译左翼社会科学著作多种。张我军的翻译活动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而其文学翻译则更是与鲁迅、周作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的鲁迅无论在文学创作史还是在翻译史上都是一个代表人物。其小说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力于他浑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和对外国文化的广泛摄取。鲁迅本人也曾经具体地指出他受过安德列耶夫的影响,而这一影响主要来自他曾经亲自翻译的安德列耶夫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