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以往的性别研究中,一般强调性别是一个重要的分层指标,以突显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这固然有其重要的意义;但过于强调性别之间的差异却也有可能忽视了性别内部的差异,而这种内部差异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其影响并不亚于性别所造成的不平等。虽然女性主义勃兴以来,人们始终渴望以“姐妹情谊”来凝聚、号召所有的女性站在一起,去争取与男性同样的权利,但总是有底层、边缘妇女提出质疑:“我们除了没有男人的权利以外,你们(主流、上层妇女)有的权利,我们都有了吗?”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到——女人除了性别的存在以外,还阶级地存在着。  相似文献   

2.
重建性别角色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言 本刊1994年第2期发表了郑也夫:《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一文,引发了男女学者对此问题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这是一件好事。首先,它打破了男性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沉默,将仅仅活跃在女界的命题推入社会科学的殿堂,本身就是对妇女研究的推动;同时,由男女学者共同参与的讨论,将会给这一研究领域注入更多的理性。我们认为,科学的严肃性使我们没有理由排斥同样是严肃的研究,不应该用一面“妇女解放”的旗帜堵住别人的嘴巴,同样男女平等的实现和性别角色的合理分工有赖于社会中男性与女性共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所实行的经济改革让所有俄罗斯人都背负起沉重的负担,而其中妇女所遭受的影响较之男性更大。性别、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又让不同阶层的妇女呈现出无法规避的差异,所以现今不少社会学家开始更细致地关注城市贫困家庭中妇女的生活境遇,这一研究视角在以往的俄罗斯社会学界是一直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所实行的经济改革让所有饿罗斯人都背负起沉重的负担,而其中妇女所遭受的影响较之男性更大。性别、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又让不同阶层的妇女呈现出无法规避的差异,所以现今不少社会学家开始更细致地关注城市贫困家庭中妇女的生活境遇,这一研究视角在以往的饿罗斯社会学界是一直披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对于鲁迅《伤逝》一篇的解读,历来基于性别、爱情、启蒙这三个关键词。而这启蒙与爱情又都摆脱不了性别的干涉。在爱情两方下,体现的是男性对女性的启蒙,女性对社会的觉醒,在这种鲜明的两性模式的关照下,《伤逝》一篇被愈演愈烈的看成了一篇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的模板,从而使得其更深广的社会意义被消磨。我们只有从两性关系的纠结中跳出来,以近乎第三性的理性视角看待《伤逝》,才能更真切的体味鲁迅的良苦用心,而不至于将其单纯的看作是一篇“始乱终弃”的爱情小说来解读。  相似文献   

6.
何旺子 《现代妇女》2010,(6):125-126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妇女在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失业、减薪的冲击比男性更大,妇女是最先失去工作和最后找到工作的人。而在金融危机中,返乡农民工中80后女农民工所占比重很大。但是因性别等各方面的原因,她们的遭遇缺少人们应有的关注。她们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因此80后女性农民工的命运应该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浅议社会性别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后 ,中国政府签署的《行动纲领》和《北京宣言》两个联合国文件的精神在国内传播 ,“把社会性别纳入决策主流”成为各级妇女组织和妇女研究者的努力目标和熟悉话题。社会性别 (gender)作为一种分析范畴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妇女研究者所掌握 ,社会性别意识培训也在一些地区开展 ,对推动社会性别进入各阶层决策者和领导者的视野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社会性别作为国际学术界中的常识性概念 ,对我国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来说却十分陌生。绝大多数学者尚不了解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在国际上作为一个学术研究和教育领域…  相似文献   

8.
一个社会学者对于周边事物的思考,并不一定总是“社会学的”;正如一个数学家、音乐家或哲学家,在思考涉及到夫妻关系或“男女平等”这一类问题时,通常使用的不是数字、音符或概念,而更自然地倾向于出自各自性别角色和性别利益的切肤之痛所带来的情绪。历史已经在两性之间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差异和深层心理差异,即使在最公正、客观的学界也不能例外。这就是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处处感受到的所谓“性别的力量”。 有关“男女平等”的得失,尽管同处在一个时代、一种社会条件下,男、女双方却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因此,在讨论有关问题之前,我想有必要公开自己的性别身分:女人——这已经先天地约定了在讨论性别问题时我的人格立场和可能有的局限——正视这种局限,是在理性上超越局限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旨是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妇女参与社会劳动的描述,分析国家动员和行政干预如何影响了女性新的劳动角色的形成。在这一历史阶段,在国家政策的干预下,逐渐形成了以城市女性为一级蓄水池、农民为二级蓄水池的劳动计划调节模式,只是与市场经济下的工业后备军制相比,这种蓄水池机制具有更鲜明的强制性特征。伴随于此的,是中国劳动分工的“去性别化”,即形成女性不断扩大其职业领域、与男性劳动相融汇混合的特点。文化大革命时期(1968-1976年)是本文分析的重点。在这一时期,强有力的政治动员使这一“去性别化”特点达到顶峰。大庆的“男工女耕”和“铁姑娘”是这一时期推行的两种典型的性别分工模式。本文将分析这两个典型对女性劳动的影响。对被动员的中国妇女来说,新的劳动角色对她们既有正面的意义,也有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个男性。在我的手中,是一本关于女性问题的书:《关于性别的追问》。我翻开书,阅读;合上书,思考。正如女性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一样,男性也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在社会中,男性也有不同的角色。男性怎样看女性,这要由男性的不同角色决定,不能一概而论。这是就一个人而言。众多的人,更有不同的层面。但《追问》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似乎想给出一些定义,对“女人”,对“女性美”……尽管封面上就有作者引用的雨果《九三年》中的名句“我说的是平等,我没有说相同”,但我读完书,还是有些疑惑:作者是倡导平等,还是倡导相同?作家、女作家,诗人、…  相似文献   

11.
万花筒     
女研究生属第三种性别“大学校园流行一种说法,现在共有三种性别:男生、女生、女研究生!”在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成都市妇女问题理论研究会会长吴晓鸣对高校校园流行的“第三性别”现象提出异议:“为什么把女研究生的性别介于女性和男性之间?”“把‘女研究生’单列出来,在女性和男性之间被视为‘第三性别’,其主要原因是觉得她们只会读书,不修边幅,没女人味!”吴晓鸣在成都几所著名大学进行了调查,不少在校生提起女研究生都有点“望而生畏”,“她们知识丰富,书读得多,但我不会找她们做女朋友。”“第三类人”、“女强…  相似文献   

12.
上海城墙的兴废:一个功能与象征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国际社会发表评论称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或“世界工厂”后,国内外对中国“世界制造中心”问题研究突然增多。从目前来看,国内外就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类研究认为中国目前仍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世界工厂”。另一类研究认为:中国目前已成为或基本成为“世界工厂”。其实“,世界制造中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与某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相联系的,是世界制造业在区域上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体现。世界制造中心的形成及其变迁需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等基础因素。抽象和概括地说,这些基础因素可归纳为:市场规模、产业资本、科技革…  相似文献   

13.
“相亲”是现代人择偶的一种重要方式,尽管它以“电视相亲”、“交友网站”、“婚姻中介所”等多种形式出现,但是它都不同程度的反应着当代青年的择偶观,尤其是两性在这一社会互动中的地位。社会性别理论主张透视个人行为与角色的社会性别意义,试图把社会性别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考察,以把握社会性别是如何制约人们的社会互动并在社会互动中得到强化或发生变化的。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材有引导儿童形成社会性别意识及性别平等意识的功能,虽然经过了几轮教材改革,但语文教材中仍存在着性别刻板和隐性的性别歧视问题,以语文五、六年级教材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人物形象所占比重远高于女性;男性的职业涉及政治、科技、艺术等诸多领域,女性以服务类为主;男性多表现出独立、坚强等品质,女性多为柔弱和温情。为减少性别的刻板印象对学生的消极影响,编者应合理编排教材中男女性别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渗透性别平等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在考察近年对妇女问题的社会学研究时,笔者注意到两个问题:第一,与中国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妇女研究呈现出应用性很强的特点,即社会在哪个时期提出哪些问题,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就转向哪个方面。从对现实问题的揭示及广泛地采用了一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看,近年有关妇女研究的绝大多数文章都可归入社会学研究的大范畴内。但较之“妇女文学”、“妇女心理学”、“妇女史”等具有相当成熟度的学科来看,妇女社会学可以说尚未从一般社会学和妇女问题的讨论中独立出来而成形。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初以来,在现代语言学领域,关于语言与性别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语言性别差异才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社会语言学家逐渐认识到,作为一种言语标记,说话人的性别应当同其年龄、地位、角色身份这些内容同等对待,因而应当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独立研究变量。语言性别差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本身性别歧视,说话人的说话方式显示出他们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态度;一类是男女使用语言的差异。本文主要是针对男女使用语言的差异展开谈论的。男女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选择、句法和语用方面。通过对语言性别差异的分析,发现它对外语教学有很大帮助。了解男性与女性语言的诸多差异,在外语教学领域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了解以英语为本族语的男性与女性的说话方式。  相似文献   

17.
自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一直倡导男女平等,并努力通过法律政策、宣传教育等手段维护妇女的平等权利。但是到目前为止,推进社会性别平等仍面临不少的问题与障碍。为了进一步提高政府决策者对中国社会性别平等问题的认识,推动政府在人口与发展领域的性别平等主流化,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首次对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卫生部、国家计生委和全国妇联的242位部、局级高层决策者进行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调查。  相似文献   

18.
杨健 《现代妇女》2014,(12):I0083-I0084
在倡导和谐的现代社会,女性在法律地位上与男性是平等的。但忽视妇女人权、家庭暴力、用工性别歧视、妇女政治经济地位“被低下”等现象却充当着不和谐的角色,这使妇女权益严重被践踏。我国的法律体现了对妇女权益的特殊保护并且与国际人权法的求相一致,但须进一步完善。祛除性别歧视、维护妇女权益是国际人权法的应然求,也是劳动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和谐与发展语境下当代妇女权益保护的理念,必须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新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在性别平等与社会公正这个范围中,女性的就业歧视问题,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经常见诸报端的“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就是性别不平等在职业市场中的一个真实写照,事实上这个提法本身,就揭示了女性特别是广大劳动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上比一般男性提前10年进入难就业阶段的尴尬处境,根据歧视就是不平等、不一样的最普通定义, “40、50”现象的出现,无疑已经验证了性别歧视特别是就业歧视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在1999年国际老年人年的致词中指出:“在老龄化过程中,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到性别差异问题,在几乎所有的地方,女性的寿命要长于男性。但是女性老人一般比男性老人要贫穷,患慢性病及因病致残的比例更高,也更容易受到歧视和忽略”. 由于文化,社会地位,法律知识,自身素质等原因,农村贫困老年妇女这一沉默的弱势群体,几乎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今天,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她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