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译作应该反映原作的风格,还是反映译者的风格这个问题上,学界主要存有三种倾向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风格是可译的,译作应尽量反映原作风格;一种意见则坚持风格是不可译的,译作只会带有译者风格;还有一种意见却认为风格是复杂的,翻译时应顺其自然.文章认为,一方面,原作风格是可译的,另一方面,译作会在所难免地烙上译者一定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印记,体现了风格的独异性和一贯性.译者应善于淡化自己的风格,将自己的个性与原作的个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努力使译文最后统一到作者风格上来.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这是诗歌创作和译诗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把握中诗西诗的异同点有助于译诗时再现原作的风格。文学译品的风格由原作的风格、译者本人的文风、译者本国语言的特征、译者所处的时代所决定  相似文献   

3.
论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统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译者对翻译中涉及风格的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对文体的社会功能、文风时尚(翻译文风的历时性与共时性)、个人风格以及关于"翻译味"等重大理论课题认识不足。翻译的任务是在尽可能发挥翻译的社会功能的条件下,实现语际的尽可能完善的意义转换,寻求尽可能准确的意义对应,即原作的风格可以转译,但在转译的过程中,原作风格必然受到译者风格的影响。理想的译品应是译作风格与原作风格有机统一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翻译不仅把原文的内容进行转换,而且要把原作的风格尽可能贴切地传达出来。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风格是如何传递的是译者必须关心的问题。文章首先介绍了风格的概念,然后讨论了风格的可译性,最后指出通过风格要素和风格效果的摹拟重现,可达到风格的完美传递。  相似文献   

5.
翻译界关于译者风格的讨论由来已久。关联理论翻译观提出的"风格即关系"为理解与解释译者风格提供了认知视角。通过对比分析杨宪益、利玛窦和许渊冲三位著名翻译家的翻译实践活动,阐明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者对读者认知环境的判断、译者的偏好与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形成了译者风格,说明关联理论的风格观对译者风格这一翻译话题具有充分的解释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选择可能有被动的成分,也可能是主动的,都形成了译者风格。  相似文献   

6.
论译者的风格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的过程中,作家的风格是可译的, 为了得到最佳的译文效果,译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格意识.文章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译者的翻译观点、目的以及采用的翻译手段对其译文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并且指出虽然受到原文的限制,译者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文本,并以原文风格为基础,追求与之相适应的译文.  相似文献   

7.
中英文化分属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这是造成唐诗英译早期西方译者选材单一化和风格单一化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在文化多元化时代,以辩证观看待高低语境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译作中保留唐诗多样化的风格,才能更好地推动唐诗英译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8.
风格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与原著作者风格上的相似,对在译作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译著的背后潜藏着译者与原著作者在文学风格上的极大相似。正是这种相似性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原著的脉络,从而进行成功地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9.
《长恨歌》是我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长诗。选取《长恨歌》作为研究文本,搜集《长恨歌》的2 个典型 英译本,自制小型《长恨歌》英译本的语料库。采用Wordsmith 和Readibility Analyzer1.0 等软件对《长恨歌》原诗及英译本语料 从高频词、句长、可读性、意象方面进行实证性研究,发现译者风格受原诗制约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对比研究《长恨 歌》译者风格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英译唐诗,同时对评价古诗英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裤先生>是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杰作.本论文就其英译本的翻译风格展开分析讨论,从多层面探讨译者对原作风格的传译、形成的迁移极其原因,旨在全面梳理译作风格,丰富老舍英译研究.  相似文献   

11.
原作风格在译作中的传达和体现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翻译家刘炳善对翻译风格问题的思考直接指导其翻译实践,对其翻译思想的梳理将给其他文学翻译工作者带来多种启发:翻译前对文学风格问题必须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这是译者应具备的理论基础;主观上做出努力,并创造客观条件,与原作者成为穿越时空的知音才能探知原作精髓,这是译作成功的前提条件;对原作者风格最大程度的再现和译者风格的呈现是可以统一的,也是必须统一的,这是译作作为译语中成熟的独立作品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译者的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使译文的思想内容、文体风格乃至读者感受等诸方面与原文完全一致。然而优秀的译文仍然给译者风格留有存在的空间和价值。译者应该在不影响原作思想内容和整体文风的前提下 ,各显风采 ,自成一派 ,以增添译文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论风格传译的译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体有三个呈现层面——体裁、语体和风格。其中,风格是文体的最高体现。在风格传译的诸方面中,语言特色因更具可感性更易在实践中被译者把握。但是,对语言的正确分析必须以把握主题、题材、表达技巧等风格要素为前提,因为充分的译前分析是产生一部合格译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4.
试论文学翻译中的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就文学翻译中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的关系做一点探讨。作者有风格,译者也有风格。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应大力突出自己的风格、以自己的风格替代原作的风格,还是以原作者的风格为风格呢?从中外翻译史来看,这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仍未完全解决,不过其焦点变了。现在多数人都认为译者应以作者的风格为准,刻意模仿作者的笔调。只是,译者自己的风格该不该、会不会在译作中出现呢?  相似文献   

15.
诗歌翻译中译者风格的研究——以李白诗歌英译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格批评一直是翻译批评中的一个重点.通过自建语料库,从风格研究的三个层次,即语体、体裁和译者自身入手,对李白诗歌及其三个英译本的翻译进行剖析.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译者风格进行了探讨,认为同一作者的风格在不同译者笔下可以得到不同的体现,译者风格的发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6.
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历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译本时间阶段特征、译本出版状况和译者翻译风格方面的历程分析,可以发现译著的接受程度影响到译本的出版状况,译者的翻译历程与作者的创作历程有相似的时间阶段特征,译者自身在不同时间阶段翻译风格也有变化。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变化发展规律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传播在发展阶段、译本出版和译者翻译风格上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而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文章基于语料库的视角,选取《三国演义》罗慕士英译本为语料,CLOB小说语料库为参照语料库,利用Word Smith 6. 0以及Antconc 3. 2语料库检索软件从词汇和句子层面进行量化统计,进而对文学作品译者风格和译者特点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国演义》罗慕士英译本译文在词汇、句子等方面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反映了罗慕士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8.
以语料库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渗透到了语言研究的各个领域,为译者风格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研究者可以通过创建翻译语料库实现对译者风格特征较为客观的量化分析,并从译者的社会、文化观念和认知过程探讨译者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译文能否再现原文的风格是翻译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认为风格是可译的,并借鉴风格标记论,以刘士聪先生翻译的萧红的散文《永远的憧憬和追求》为例,对译文的风格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20.
优秀的译者,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翻译。作为一名诗词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从而显示了其译诗的个性化。本文从字词、短语、句法等方面对许渊冲先生古诗英译的语言特征进行比较详细的归类与例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