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总结了身份认同研究中的主体性发展和文化身份认同的组成要素,指出由于同一和差异力量的不均衡,在东西方跨文化传播中,其二元对立思维带来了传播实践中的霸权和认同危机。数字技术虽然带给个体更多的自由,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利益集团的控制。文化身份认同的建设须建立在文化问性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译者作为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探究译者的文化认同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利用文化身份理论系统分析了译者文化身份、译者主体性和文化认同构建的关系,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阐述了目前译者文化认同构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译者构建文化认同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和文化身份的模糊性始终是众多学者、特别是第三世界学者所关注的问题.而香港作为早期殖民地被迫更早地卷入全球化,文化认同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以香港为例,分析了香港本地文化认同形成的原因,在文化全球化的视角下研究香港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问题,进而探讨了香港文化认同的困境所在,引申出对第三世界知识分子普遍困境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短篇小说<安乐乡的一日>通过一个华人家庭在美国的生活表现了华人所负载的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脱离中华母体文化的华裔已经被边缘化为"他者".他们既无法得到移民国家(本文指美国)的认同,又由于时空的疏离而与祖国有着隔膜的尴尬状态.因而,对于身份的焦虑、对于文化身份的追问与认同渐渐地成为海外华文文学描写和深层挖掘的主题.笔者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手来探析华裔的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作家黄玉雪的自传小说《华女阿五》,描述了美国华裔女孩阿五在美国族裔属性和中华族裔属性间的斗争,以及她如何摆脱被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双重边缘化的两难境地而融双重属性于一体的状况.阿五身上熔铸的中华族裔文化属性和美国族裔文化属性反映了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的文化政治权利角力关系,从而达到重铸自我族裔属性,实现混合身份认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跨文化传播研究逐渐走向精细化、语境化,发展出更加成熟的研究范式。以问题与方法、反思与探索为线索,跨文化传播研究出现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新进展:在全球化进程中推进对"文化混合"的理解;走向多元主体视角的文化适应;发现穆斯林宗教身份在跨文化生存中的中介效应;多元文化语境中身份认同的再挖掘;扩展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研究;构建语境化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7.
表现非白人移民的自我文化身份认同和他者文化身份认同的矛盾是诸多非白人移民文学的重要题材,这些作品通过探讨造成这种文化认同困境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表明具有不同族裔身份的人在多元文化景观中应该互为主体,才能真正实现族裔文化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云南跨境民族多元历史文化与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跨境民族具有多元的历史文化,与境外同一民族在族源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共通点或差异.云南跨境民族的多元文化对其身份认同产生重要影响,处理好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问题,必须正确认识云南跨境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透视语言与"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透视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在文化身份的建构和维护中起重要作用,"文化身份"是语言的管轨,同时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在当今多元文化全球性互动时代,如何正确地看待不同文化身份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冲突,这对不同文化的个体身份确认和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维护和巩固各自的"文化身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英语的文化身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透视文化身份的一扇窗户,是个体与某文化团体归属关系敏感而重要的标志,在文化身份的认同和维护中起重要作用.文化身份是语言的管轨,文化身份的差异形成了语言使用的差异.随着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英语拥有了多种文化身份.中国英语的出现意味一个正融入国际文化和现代社会的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有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中国英语身后隐藏着中国人的文化身份,中国英语的出现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我国经济发展布局中又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区域发展重大的命运转折。为此,从中央到京津冀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国家级的协同机制和强有力的政策法规双管齐下,极大地促进了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然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文化认同同样是重大而不可忽略的。对京津冀而言,文化认同又恰恰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如何从文化认同的角度促进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羌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为探讨村寨精英成长与民族文化认同二者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文章通过对北川羌族自治县五龙寨杨华武、母广元二人的成长历程、体现本族文化认同的言行举止、对社区居民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探讨,指出民族村寨的社区精英对地方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更为关切,对本族文化更有自豪感和认同感.他们在地方文化的复兴与构建中扮演着领导者角色,在社区居民的民族文化认同中发挥着导向性与规制性作用,把向年轻一代以及大众宣扬本族传统文化视为自己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3.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交往互动中对自己所属群体文化的接纳、认可和归属的一种心理倾向和情感态度。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容在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自觉认同。西方文化的渗透、社会流动性增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互联网不良信息加速传播等因素使当代中华文化认同出现危机,从加强教育、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区域协调发展、发挥网络导向作用等方面强化中华文化认同,进而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优势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驱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深刻阐释文化认同内涵的基础上,多次就文化认同问题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通过揆诸中华民族文化五千年发展史,揭示了文化认同“从哪里来”的首要问题;指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明确了文化认同“为何重要”的核心问题;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解决了文化认同“怎么增强”的关键问题:标志着党中央对文化认同发展规律及其强化路径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习近平文化认同系列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认同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的重要思想武器;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激发了新活力。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个人身份、文化身份已经成为文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话题。从"无形"的内涵、种族主义的盛行、个人身份的探求、弱势群体文化身份的建构、黑人文化的重要性等方面对艾里森的小说《无形人》中揭示的多重主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论欧洲一体化的文化认同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是欧洲一体化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它不仅为欧洲公民接受政治经济统一的现实奠定心理学和文化学基础,也制约着欧洲一体化的未来进展。然而在现实中,文化认同更多地指向民族层面,对欧洲的文化认同感相对较为薄弱。为此,应当从欧洲文化的同一性入手,通过欧洲范围的文化交流与协作,建构超越民族的欧洲文化认同,使欧洲朝着更为紧密的统一体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几乎每个少数民族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在历史长河中,互嵌式杂居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又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形成并保持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两种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边疆的治理效果,影响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国家整体的发展速度。加强文化整合,把民族文化整合进中华文化之中,以中华文化指导和引领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出台惠民经济政策、强化对中华文化教育、提升对中华文化的“增量认同”、加强中华文化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吸纳能力、推介拥有民族文化精髓和特色的中华文化于世界等措施,以此强化并保持边疆少数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在一定程度上高于民族文化认同,提高边疆治理效率,节约治理成本,有利于民族国家政治稳定和统一以及国家的整体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8.
共同富裕为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价值指引,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为共同富裕创造支撑条件。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呈现多元主体参与欠缺、联结平台发展孱弱以及相关机制供给不足等问题,可从深入开展科学有效的乡村文化认同教育、优化开发多元多样的乡村文化载体以及建立健全系统长效的乡村文化 发展机制等方面探索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进路,促进乡村文化共同体的纵深发展,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和而不同"作为中国哲学思想核心之一,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中国面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也蕴含着民族间的认同与冲突。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认为只有在文化差异和冲突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整合,才能使文化有可能打破原有的范式,实现创新。以小麦为代表的中国面食文化从古埃及向全球传播并发展的哲学基础正是文化的认同与和谐。保持民族的文化特性,坚守本土的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争取到话语权,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20.
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和谐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认知经历了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的转变,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中国面临着文化认同危机,解决这种文化认同危机的理论表现即为中国如何处理"古今中西"关系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中国发展的备受瞩目,中国逐渐走出文化危机开始真正意义的文化自觉,有了这种文化自觉才得以应对文明冲突,实现文明的对话,最终构建一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