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一九二七年四月十八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南京解放,蒋家王朝统治中国共二十二年。国民党政府建立后,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发展,国民党政府为适应其专制统治的需要,其中央政治制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本文仅就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关系、国民政府主席职权的变化和政治统治权的变化以及执行机构的变化,分别加以论述。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一、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初建时期蒋介石把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提出的“建国三时期”学说搬出来作为理论根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主要精华是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说"思想,"权能分治"与"五权分立"思想,以及"以党建国"、"以党治国"思想,这些思想极具进步意义。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并未真正按孙中山遗教办事,而是在"训政"的标榜下,建立和维护其反民主的一党专制和个人独裁政治体制。主要表现在:训政时期国民党从未"萃全力于县自治",限制、剥夺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和违背了孙中山先生"以党治国"必先治党思想,日益专制、腐败、独裁,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终致失败。  相似文献   

3.
抗战爆发后,中国出现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两个战场,即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战场。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  相似文献   

4.
地方自治是国民党训政前期重要的政治举措。文章通过对国民政府“县市自治初期实践”、“地方自治淡化时期”直至1930年代中后期“改自治为保甲”这三个阶段的演进过程予以揭示,阐述了国民党的地方自治政策如何背离地方自治的应有之意,并进而对于地方自治完全失败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孙科与“非常会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931年孙科在“非常会议”期间的种种表现,以及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想与蒋介石建立个人独裁专制的愿望发生的冲突,认为孙科是有政治理想的,在国家政治体制问题上,最早提出实施宪政的政治主张;在国民党内,反对蒋介石个人独裁,呼吁实现国民党的民主化.但由于他在国民党内势单力薄,缺乏广泛的党内和社会的支持,无法在国民党内形成对决策有影响力的压力集团,无法成为国民党的重心,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其理想。  相似文献   

6.
最近,看到了大家关注的文章《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文尾说:"我的入党介绍人张友渔在1994年弥留之际曾对我说:‘抗战胜利后,我们目睹国民党专制独裁贪污腐败,最终失尽人心丢掉政权。我们这些老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党也走上这样一条路。’当时相对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原有的以党治国和五院制政府的训政体制上,形成了以蒋介石为领袖,以国防最高委员会为决策和执行机关的党政军一体化战时体制。同时还设立了各级民意机关。这一战时政治体制,具有集权与民主二重性。但其主流和发展趋向是不断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由此,也使国民党政权走向腐败的深渊。  相似文献   

8.
1928年创刊的《新路》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批判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第一刊。它在蒋介石国民党一党专制体制刚刚建立尚未形成完善体系之际,就对之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包括对训政理论的批判、对《国民政府组织法》的批判、对国民党一党专制制度的批判、对国民党外交政策的批评与建议等。杂志刊登的政论时评成了国民党统治时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争人权、争法治,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行宪政的先声。其对宪政、法治、人权等民主思想的追求和讨论为日后的民主宪政运动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和舆论基础。但《新路》同人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批判是以承认南京国民政府为国家唯一合法性代表之地位为前提的,换言之,他们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推翻国民党的统治。这种对国民党"欲拒还迎"的矛盾态度,既是其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矛盾的体现,也是其政治价值追求与现实政治冲突的体现,是资产阶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作出的必然选择。与《新月》相比,《新路》能从各种不同的学术背景出发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进行学理层面的辩驳、制度层面的剖析、现实层面的揭露,而《新月》更多的是对法治和人权的诉求,有将政治问题简单化约为法治问题的倾向;《新路》处处以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来衡量现实政治的成效,而《新月》则更多地从个人自由和权利的角度批判现实政治。《新路》批判的言辞也比《新月》激烈得多。  相似文献   

9.
“英美派”是国民党政权内的一个重要政治派别,它缘起于清末民初国人的留学潮流.形成于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外部环境。“英美派”政治上崇尚英美民主模式,经济上提倡国货、抵制日货.外交上主张联合欧美、抵御日本。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的外交重心转向美国,“英关派”在争取美国援助中国抗日的外交活动中大显身手,成为国民政府美援外交的积极推行者,为中国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役是1938年3、4月份在鲁南的临沂、滕县、台儿庄地区进行的。由于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击败了日军矾谷、坂垣两个师团,取得了歼敌11984人辉煌胜利。这一胜利记录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对国内外都有重大影响。一、台儿庄战役开创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积极防御战的一个先例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曾有相当数量在前线的国民党军队及地方系军队对敌人进行过积极的抵抗”。但是,于敌强我弱,尤其是国民党领导集团执行了片  相似文献   

11.
抗战后期及其全面内战爆发前后,作为国共两党以外最大的党派--中国民主同盟,在坚持团结抗战、反对投降分裂,坚持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的立场上,为争取抗战胜利以及维持国内和平民主、避免全面内战而积极奔走,为调解国共两党时张时驰的紧张关系、维护第二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1941年以后,随着苏联在中国抗战中地位和作用的下降,国民政府对苏政策从抗战初期的联苏抗日转移到反共方面。这首先表现在国民政府乘苏之危,排挤苏联在新疆的势力,隔断苏联与中共的联系通道,并为此不惜中苏关系的恶化。1943年后,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国民政府积极谋求改善中苏关系,为与苏联订立同盟条约、取得苏联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而不支持中共的明确承诺铺平道路;1945年国民政府对雅塔尔协定的态度转变和在《雅塔尔协定》框架内进行的中苏签订谈判过程中立场的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示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对苏政策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对日索赔问题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政府的对日索赔问题从政策制订、具体实施到最后结局都受到美国亚洲政策 ,尤其是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严重影响。美国对日政策由惩罚转向扶持 ,为此 ,大幅度地削减日本战争赔偿额度。国民党政府受此政策走势的制约 ,对日索赔政策一步步削弱 ,最后放弃日本战争赔偿。假若离开美国的影响 ,国民党政府的对日索赔肯定不会是今天这个结局  相似文献   

14.
抗战前期国民政府对苏政策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前期,国民政府推行着联苏抗日的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抗战具有重要意义;国民政府的联苏抗日政策是其依靠英美解决中日问题的外交方针与英美远东政策矛盾的产物,它是国民政府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国民政府对苏政策中具有浓厚的“防共”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联苏抗日政策的效能。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抗战形势的不断变化,国民政府重建了青岛市政府,并任命李先良为代理市长。为了解决经费问题,李先良通过武力威胁迫使部分商会成员对其进行暗中援助。抗战胜利前夕,商会会员为自己前途计,选举出以李先良指定的人员为主的新一届商会委员会。抗战胜利后,按照国民政府的接收计划,青岛市商会被纳入以市长李先良为首的青岛市政府的管理体系之中。为了达到“把握商会,控制商人”的目的,李先良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将商会控制在自己手中,为其长期盘踞青岛积蓄力量。但是面对国民政府的政治压力,以及商会因内部矛盾陷入瓦解的窘况,李先良不得不委派专人组成整理委员会,对商会进行整理。抗战胜利前后李先良与青岛市商会关系的演变,反映出这段时期四股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更体现了李先良对商会的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适应国民党独裁专制统治的需要,近代警察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个时期,进一步完备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警察网,使之更加趋于严密;制定了大量的警察法规,逐步完善了警察的内部管理体制;警政建设多方加强,不断健全警察的社会管理职能;强化了对各类警务人员的教育训练,使整个警察队伍素质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抗战前期国民党政府对日只应战,不宣战的策略是有其复杂的历史因素的。客观上是由中日实力对比悬殊造成的,主观上则是由于蒋介石集团的″攘外必先安内″策略及其争取西方外援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策略奠定了抗战前期国民党政府对日方针的思想基础,从而对中国前期的抗战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由于特殊的国情,中国的抗日战争分为国民党领导的、以国民党的中央军和地方实力派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主体的敌后战场。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为抗战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表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英雄气概;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促成了相持阶段的到来;正面战场牵制了2/3以上的侵华日军,为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掩护了沿海工业内迁,使大后方的工业基地得以建立,形成了支援抗战的物质基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战时政治体制表现为 :政权有限开放 ,出现民主化趋势 ;同时又强化了以国民党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这对抗战无疑是有利的 ,但也存在严重弱点 ,即偏重于独裁制 ,而缺乏民主制。但就抗战时期的特殊环境而言 ,对民主制似不应过于苛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参加旧金山制宪会议的代表团问题源起于1944年中国战场形势的发展、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以及国内政治关系出现的新变化。从根本上讲,中国代表团问题是国共“联合政府”之政治争议的延伸,反映了国内政治力量独裁与民主的不同诉求。在中国代表团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罗斯福政府特别是总统本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折射出抗战末期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出现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