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系"概念是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过程中构建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微观社会研究模型与方法。近年来随着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渐次传入,有些学者常以"社会资本"概念来替代"关系"概念来分析研究当代中国微观社会的人际关系与文化现象,或在研究中混同使用这两个概念。本文经过多个学科视角分析后认为:虽然这两个概念之内涵有些许重叠之处,但鉴于其各自不同所指、外延与文化背景,所以在研究中不能相互替代、混用。  相似文献   

2.
中德跨文化商务谈判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德之间贸易、经济合作的飞速发展,中德跨文化商务谈判已变得日益频繁。为了研究中德商务谈判行为,笔者在德国组织了110组的中德跨文化商务谈判模拟,并对该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结果揭示出,在中德跨文化商务谈判中,谈判者的个人特征对谈判者的策略选择发生着影响;同时,谈判者的策略选择对谈判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在谈判中保持良好的谈判气氛和高度忍耐力对于取得好的谈判结果也非常重要。对数据结果讨论之后,文章概括了中德跨文化商务谈判的一些基本特征,并给出了相关的现实操作启示。  相似文献   

3.
第三部门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当前学术界对第三部门在中国发展的困境分析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缺乏"转换-对接"研究.如果我们综合考虑中国社会的特色情境,就可以发现当前中国第三部门发展困境的实质在于脱离中国本土情境而盲目西化.儒家宗教性下的社会家族化趋势、伦理本位下的特殊主义以及威权体制下的官家公共性是制约第三部门在中国发展的本土情境.第三部门在中国的发展要想获得实质性的突破,必须认真评估中国本土情境的深刻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土情境下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道路选择,其实质是要由原来的"西化"道路转向"化西"的途径,实现第三部门在理念、组织运营以及与政府关系等层面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4.
追随力理论是当代管理学前沿的全新研究课题,由于国外学者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推出的研究观点形形色色。为了推动追随力理论的优化发展,立足我国组织情境,在反思国外学者相关研究观点的基础上,阐述笔者对核心概念"追随力"的本质、追随者与下属的关系、追随者的定义与定位分类以及追随者基本行为职责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在阐释理论和创造理论来表达对现实认知的过程中,霍米表现出了"对细节的偏爱"以及对"间隙的力量"的认同。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原创意义的概念,比如居间、混杂性、模棱两可、少数族群、文化翻译、"特立尼达式的世界主义"等,揭示出全球化语境下殖民者与被殖民者、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文化翻译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概念不能被简单套用来归纳解释中国的经验与现实问题,中国学者要从本土的实情和特色出发,从自己的经验中产生出真正有现实感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黄哲 《学术探索》2013,(9):48-51
对税收遵从行为解释中,传统的威慑型遵从理论过多地强调人理性自私的一面,而忽视了人在社会情境中非理性的一面,以致无法解释一部分税收遵从行为的实践。源于西方社会实践的这些理论在中国本土实践中,其解释力有所减弱。对于社会取向的中国人,习惯于以其在情境中的利害关系与认识,去界定是遵从还是反抗:从关系原则的视角,结合税收遵从的理论与“嵌人性”理论,论述华人社会关系原则下税收制度困境及其应对。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有关人际交往理论的考辨发现,无论是西方人提出的关系强弱还是国内学者提出的关系信任,都难以对中国人的人际交往做出完整准确的解释.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大多是从工具理性的视角来考察人际交往的,忽视了非功利情境下的人际交往.因而所得结论难免有失偏颇.我们发现,通常情况下中国人人际交往所普遍遵循的乃人际认同法则.而这一法则之所以被中国人普遍偏好,关键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重家庭、家族、宗族以及地缘性共同体有着内在的切合性.中国人人际交往中的"九同"或"十同"法则实际上都是在这一基础上演绎出来的,目的都是为了应对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情境,以便于在人际交往中能够顺利通行.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西方"合作主义"思想及其基本特征的研究为切入点,探讨了基于合作主义因素的"三方合作机制"在劳动关系治理方面所起的作用,通过对不同的劳动关系治理模式,以及企业劳动关系状况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和经济绩效的影响的分析比较,尝试建立起由非政府组织等民间机构介入下的我国劳动关系"多方治理"的层级模型,从而突破了原有的由"三方合作机制"来调整劳动关系的传统模式,提出了适合目前我国劳动关系状况的制度框架和协调机制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9.
文学中的文化批评出现是全球化的文化类型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 ,文化研究中相当重要的是以文化形态模式来研究文学 ,这是当代世界文学中一种有普遍性的现象。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互为逾越、互相交流是新世纪文学发展的主流 ,而不是某些西方学者所谓的“文化冲突”与对立。西方文化的自我中心主义是阻碍文化逾越的障碍 ,这种观念影响了部分中国学者 ,形成对于东方文化与中国文学传统的自卑 ,盲目附合所谓“原始思维”的谬论 ,或是相反 ,形成本土主义的自我中心 ,都是不可取的 ,以新辩证观念来研究世界文学间的文化关系 ,是当代中国学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0.
郭忠华 《江海学刊》2023,(5):164-173+256
概念是建构知识大厦的基础,社会科学概念建立在情境和价值因素的基础上。不同性质的概念体系形成不同性质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构建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以构建符合中国情境—价值的概念体系为出发点。中国社会科学有着特殊的历史发展路径,移植性概念对中国社会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以本土情境—本土价值为基础对移植性概念进行改造,成为本土概念建构的重要路径。依据移植性概念与本土情境—价值的符合程度,以若干政治学概念为案例,可以提炼出七种改造策略。除对移植性概念进行改造之外,本土标识性概念建构更加根本,体现在概念提炼、概念发明和概念归位三种策略上。近年来,对构建本土化概念体系的强调,表明中国现代性发展路径的转型,也使中国更有可能为世界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贡献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11.
环视世界 关注高端——海外史学理论译介的最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史学理论的引进是中国大陆史学变迁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近几年来,这种引进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呈现出新的趋势,取得了不少新的令人瞩目的成果,给国内学者带来世界史学发展的最新讯息.学术期刊是研究和译介外国史学理论成果的重要园地.在期刊的积极参与和引导下,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史学界的影响,海外学者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思、对文明史、"历史符号学"研究引起国内学界注意.我们应当明识外来话语之利弊,妥善吸收其间的合理因子,来拓宽观察问题的视角,推动学术领域的开辟、研究方法的变革,进而建构起与本土历史相符的话语系统,形成相对自觉的与西方话语的互动机制,整体拉动学术增长.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6,(6):144-149
学界关于早期西方对中国高等教育影响的研究多局限于精英人物和制度实践,对民国学者面对西方高等教育的心态变迁这一重要问题有所忽略。由民国学者在报刊上发表的大量有关西方高等教育的译介和评论,可见其心态经历了从对西方的情绪性盲目崇拜,至渐趋理性的批判认知,最后归于参照西方回归本土的变迁,突显了西方始终是民国学者心态变迁背后挥之不去的"梦魇"。  相似文献   

13.
略论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几乎是同时在上个世纪的80至90年代自西方进入中国大陆人们的视野.近二十年来,在各自的领域里,学界已有不匪的研究成果,但对于这两者之问的关系学者们探讨得很少.探索他们的关系对于这两者在中国本土的健康发展是相当重要的.试图从历史及发展的视角厘清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的联系与区别,从中寻求两者之间的良性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内地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研究虽然成为近年中国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但其未被置于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之中.本文从批判性地考察中国学者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引入和反思开始,对其研究脉络进行梳理,然后将社会网络研究中"关系"概念的本土化作为新的介入视角引入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研究,最后探寻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路径选择.文章认为,"关系"和"嵌入性"等概念的引入对今天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发展理念和方法,社区参与成为研究中国基层社会的一个路径。西方的社区参与更注重制度框架内的行为方式及行为的效果,即利益表达的"有效性"。与西方不同,中国社会是以"群"的"整体性生存"定义社会性,因此,中国基层社会的发展路径只能从本土资源中创造出来。当前中国社会的整体性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恢复和重建,同时面对目前"强国家、弱社会"的现状,需要通过政府支持社区能力系统建设来实现社会主体性的成长。  相似文献   

16.
关系侵犯是将关系的因素加入到对侵犯行为的理解中后形成的。对关系侵犯的理解不能也无法简单套用西方已有的侵犯行为理论,而必须在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语境下加以进行。中国社会中的关系侵犯具有嵌入性、权宜性和替代性等特点。对关系侵犯的研究揭示出本土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岛屿太平洋环境史尚处于初创阶段.相关研究主要从西方"他者研究"、殖民扩张需求及二战后本土学者对西方"发展战略"反思的知识与现实基础上产生.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学者逐渐摆脱"他者研究"倾向.随着二战后太平洋研究机构的建立,本土学者异军突起,在发觉自身历史独特性的同时,深刻反思西方"进步观念"、"发展战略"等,并为岛屿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然而,初创中的研究仍存在"零散混乱"、欠缺对现实社会环境的关注等问题.未来的岛屿太平洋环境史有必要向中观综合区域性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律史学科是在以西方法重构中国法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法律史的研究是一种"西方法在中国的历史"的研究,忽视了中国法本身具有的多层次,多向度以及模糊性的特点。中国法律史的研究对象应当转向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约束人们行为的是什么"和"约束纠纷裁断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上来,强调对中国法历史的描述性微观研究。与之相对应,中国法律史的研究素材应当在对成文法律研究的基础上,更广泛地使用诸如地方司法档案等中国本土素材来描述中国法在历史实践中的真实面貌。从而将中国法律史定位为研究"中国法的历史",而非"西方法在中国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白艳莉 《兰州学刊》2011,(3):84-88,142
西方的研究表明,犬儒主义在组织中普遍存在。最近10年,组织犬儒主义研究在西方日益兴起,已被西方学者视为员工和组织关系的新范式。而我国对组织犬儒主义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文章从犬儒主义概念起源入手,分析了组织犬儒主义概念的内涵和具体测量方法,并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系统梳理,指出组织犬儒主义的产生根源和负面影响,最后提出在中国情境下开展组织犬儒主义研究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国内外网络建构行为及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网络建构行为这一构念在中国情境下的理论及实证可以做进一步的拓展。从国外文献中选择网络建构行为的可操作定义,在半结构式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文献,形成了拟开发量表的初始维度与条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424名企业员工样本数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最终确定了网络建构行为量表的5个维度和19个题项。研究结果表明,开发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验证了中国情境下的网络建构行为存在"给予社会支持"与"避免关系冲突"两个与西方不同的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