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史因果律与自然因果律不同,历史学中的"因"只起一种影响或促进作用。章学诚认为历史事实包括了"言"与"事"两部分,"事"的出现是英雄与时势的结合,"言"的产生是作者时代际遇和性情气质的结合。历史事件是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反应与选择。历史事件的因果解释由后视者来完成,因此历史不断地被改写。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历史哲学用实践界定"历史事实"。历史本体不是实在论的"神秘东西",也不是非实在论的语言虚无,而是"现实的人"在实践活动中的生成。排斥或强化"历史事实"的知性或价值属性,都可能使得对于历史本质的理解走向神秘主义或虚无主义。对于"历史事实"属人实践意谓的开启,使得历史敞开了对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小配从事近事小说创作的主要思想意图,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批判社会之世态炎凉,揭露宦海之升沉;二是反对专制独裁,提倡排满革命;三是感愤国势衰败,唤醒国民;四为发泄私愤,对政敌进行人身攻击。只有全面了解其思想意图,才可能确切、深入地理解和评价其近事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分析和理解综合的方法探讨章学诚对历史事实问题的看法,结论认为:史学家研究历史事实的基础是历史资料,历史资料在使用前必须经过考证以确保其真实性,与历史问题相关联的真实的历史资料形成历史证据,历史学家以历史证据为基点进行推论建立起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5.
"同姓不婚"的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常被理解为中国古人在优生学上的认识与发现,这一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古代的这一婚姻戒条是远古婚俗的遗留,是原始人群在生存压力下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自然语言理解的本质是知识工程。计算机完全可以不断逼近人类的语言交际能力。说话的目的是"以言行事",领会"交际意图"就是语言理解的终点。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历史主义方法来源于黑格尔的思辨历史主义方法,但又与之有着根本区别.实践历史主义方法要求我们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把握研究社会历史的五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点:(1)从作为实践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进行研究;(2)把问题放到为实践所规定的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进行研究;(3)从历史现象在实践中的辩证发展进行研究;(4)对历史遗产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5)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实践出发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关涉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思想”的理论性质的理解问题,又关涉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的理解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舆情治理研究大多聚焦于自媒体且有着较强的技术主义取向。然而,仅仅停留在自媒体去中心化、碎片化、超大规模等技术特征来理解当代舆情治理挑战是不够的。因为技术的革命性,只有达到思想与实在交汇的言语行为,才能真正成为舆情治理的挑战,所谓"言语行为革命"的真正意蕴也在于此。因此,当代舆情治理应回到舆情的言语行为本质上来,并从言与事的时间张力中梳理舆情演化类型与治理逻辑:如果"言"在"事"后,只是一种社会评价,则应保持足够的宽容与反思;如果"言"在"事"中,与主流话语"抢话筒",则应及时提供有竞争力的话语以稀释其烈度;如果"言"在"事"前,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则应依据言论自由的四条边界判断是否需要实施媒介规制。当然,以上归纳只是韦伯"理想类型"意义上的,现实中的舆情治理往往处于杂糅状态。  相似文献   

9.
文本间性是传记的一大特性,传记的文本间性呈现出文本挪用的"同文"现象、传主与叙事者"同声"现象、相同事实不同叙事的"重构"现象、历史还原注重"文本事实"的现象。历史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文本事实却有很大的主观性,王世贞传呈现出的文本事实因书写者对传主历史事实理解的不同而彼此互异。从文本间性层面关注同一传主的不同传记文本,认知传记文本对传主的理解、想象和还原,可以加深对传主及其传记文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从建立思想理论体系的学术方法入手研究<庄子>,将对<庄子>一书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以及庄子思想的特质产生新的认识."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它们作为<庄子>的独特笔法和思想学说的表现形式,使<庄子>具有了"微妙之理"和"精绝之文".寓言乃借他人之名来论说自己所要阐明的道理.庄子通过特有的艺术形象寄托思想,使自己的理论大都以寓言的面貌呈现出来.重言即借古人之名以自重,其目的在于提高思想的可信度.卮言则是与道相应,符合自然分际之言,是<庄子>书中最精彩、最玄奥的言语.卮言旨在阐扬庄子哲学的精神实质,在<庄子>作品中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三言"在<庄子>中相互统一,密不可分.虽然"寓言"、"重言"之间存在着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别,但卮言将两者巧妙连结起来,使<庄子>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三言"所言说的重点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庄子真实思想的具体呈现.通过"三言"的互相配合,<庄子>书中诗性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开阔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结合得天衣无缝,由此构成了<庄子>有别于其它诸子的独有特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重新泛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历史虚无主义存在于众多领域,影响面广,危害度深.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创新"的旗号,歪曲历史,削解民族精神,贬低革命,解构主流意识形态,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2.
历史观问题是影响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与借鉴历史经验的重要问题,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无产阶级认识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它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当前,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的名义企图动摇唯物史观的科学地位,颠覆、改写人民创造历史的企图必须予以彻底揭露,而只有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批判,才能在理论上彻底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及其虚伪性、误导性和强烈的政治诉求,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健康而正常地发展服务。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重新解读历史”为名否定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否定中国近代以来一切革命尤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有严重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倾向;它宣扬资本主宰决定一切——一切都要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资本逻辑”,否定革命,推崇改良,宣扬抽象人性论和极端个人主义,是地道的唯心史观,归根到底它是反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市场化年代文学中,先锋历史小说是一种极具个人化气质的艺术经验.它以种种奇幻怪诞、偶然神秘的想象创造了另一种历史的真实,在虚构的历史真实中探寻历史的真相;它以历史碎片的形式取代了规范理性的历史整体,在具有诗性关感的破碎化历史情景中暗示人类历史的本质;它在消解了现在时间和具体历史事实之后,为我们留下了一种永恒的历史气质和文化精神,从而为市场化年代人们的生命与生存建构一种理想与神话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当今时代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它源于历史,用它来反思历史发展,指导历史研究,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斯大林于1938年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撰写了《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节,在这一时期写这部著作有其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动机。一方面,首先是为了阐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为了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遗愿,为了从哲学的高度对苏联共产党历史、对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经验作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为适应党的政治路线的转变,巩固完善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需要,为解决学术问题,树立斯大林个人理论权威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考察历史观的发展进程的角度来阐发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辩证性质,力求澄清这个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遗址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遗址是历史的化石,文明的碎片,文化的载体,旅游的对象。对遗址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对于我们学习历史,弘扬传统,开发旅游,保护生态都具有重要意义。上个世纪末,我们提出了“生态旅游”的口号。在新的世纪初,我们是否可以提“遗址旅游”的口号,从而推动各类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呢?  相似文献   

19.
〗《禹贡半月刊》发刊词中提出的“地理舞台说”是影响中国历史地理学进程的经典论述。本文梳理了发刊词的成文过程,继而分析了顾颉刚、谭其骧在传统戏曲欣赏品位上的异同,对地理舞台说的提出者做出推断。从学术史上看,“地理舞台说”是民国学界的共识,而该说的源头在于对西方史学、地学思潮的译介。作为舶来品的“地理舞台说”,其最初发端于1903年的日本。此后,西方学界的地理舞台说又被直接译介到中国。然而,中国传统戏曲不以写实性的舞台为特征,将地理比作“舞台”并不准确。而且,“地理舞台说”将历史与地理关系设置为二元对立关系,地理舞台只是作为历史戏剧的陪衬而存在。后来,学界注意到地理环境本身就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地理不再只被视为历史的陪衬,从而为历史地理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独立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巴以冲突是当前地区冲突的热点之一.冲突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民族的因素,也有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各种因素互相影响、激化,使得巴以冲突的复杂性非同一般.其中,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根本原因,犹太移民定居点问题和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则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严重障碍.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巴以冲突就不会停止,中东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