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小说,是描写历史题材的小说。它既不是历史教科书,也不是脱离史实的创作,而是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因而它的生命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对历史小说,历来评论者的意见不一。但总的说,无外乎两种,或说过于拘泥史实,缺乏艺术创造;或说离开史实太远,违反历史真实。对《三国演义》一书,也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拘守历史的故事太严,而想象力太少,创造力太薄弱”,“所以只能成一部通俗历史,而没有文学的价值”。与此相反,有人却说《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绝大多数不符合历史事实。有些只是传说,或作者的创造,在正史中无记载。这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看,不能说没有一定  相似文献   

2.
关于《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讲法,认为是现实主义或革命现实主义的。例如,一九五九年何家槐同志就提出:“鲁迅在这些作品中所采取的写作方法基本上还是现实主义的”。一九七九年,唐弢同志进而提出,《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是“革命现实主义”。一九八一年,王士菁同志也认为,“这八篇小说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历史小说。”其实,这些概括未必符合《故事新编》的创作实际。我认为,从总体上看,《故事新编》里的多数作品是以浪漫主义为基调的,或者说,它的创作方法的主导倾向是浪漫主义的。  相似文献   

3.
(一)在为《故事新编》所写的序言中,鲁迅认为历史小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这种作品被讥为“教授小说”。其实却是“很难组织之作”。另一种则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鲁迅认为他的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及其作者《三国演义》是在长期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由文人作家最后加工成书的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六百年来,它在民间一直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物形象,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故事,可以说几乎家喻户晓。《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中比较早的杰出的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历史小说的高度成就,开始了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历史小说独具风采。他把他的历史小说集命名为《故事新编》是很有道理的,他说这本书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是根据传说改写的东西”,“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这是说,他的历史小说,不是那种“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被人称为“教授小说”式的作品。鲁迅这样  相似文献   

6.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铸剑》突显了复仇精神。对《故事新编》复仇形象的分析,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能够探照出复仇对于鲁迅独特的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7.
90年代的历史小说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极具个性色彩的作品.须兰和赵玫的武则天题材历史小说可以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须兰《武则天》以"神秘"的整体艺术审美见长,赵玫《武则天女皇》则以其"激情"而引人注目.它们的艺术独创性尝试为当下长篇历史小说创作艺术审美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多条途径;同时在个性与史实关系处理上存在的偏颇也体现了当下历史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现代历史小说具备独特的时间形态.不同于古典历史小说,它省略了历史年代,使过去的故事在现在时态上演.通过现在时态,现代历史小说凝聚作家的现实关怀;现在时态使历史小说呈现出追忆着的现在时与结果可预知的文本形态,从而追求同样故事的不同个性意味.这样,历史文本就在现实文本的映照下产生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故事新编》中的“油滑”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历史小说的一种艺术形态和美学风格,它集中体现在小说话语形态、情节模式以及叙事意象上的创新变异,是鲁迅对传统历史小说写作模式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个人性突破,对现代历史文学创作来说极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故事新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历史小说集。鲁迅自己说它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八篇作品,其中采用古代题材的情况各异。有取自古代神话,鲁迅曾说:“神话之作,本于古民睹天物之奇觚,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想出古异,諔诡可观。”又惊叹“太古之民,神思如是,为后人者,当若何惊异而瑰大之”。五四以来,鲁迅正是“惊异  相似文献   

11.
唐浩明的《曾国藩》等系列历史小说,具有沉郁厚重的文化意蕴,这是其区别于同时期其它历史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从情节构架、形象选择与塑造、叙事体式及史料处理等方面可以看出唐浩明历史小说文化意蕴的具体表现及其带给创作的影响,它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蕴,传达了作者的文化忧思和文化关怀;但对小说美学的深化方面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遮蔽。它是对过往历史小说文化色彩的承续和发展,也是世纪末社会文化思潮在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回应。  相似文献   

12.
“宗教文学”这一术语,多见使用。但略加寻绎,便发现论者所指各异,歧义颇大。有人从宗教经典中拈出一些被创教者征引的带有文学性的故事、传说等,谓之宗教文学;有人认为以宗教人物、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是宗教文学;有人把宣传宗教观念信仰的作品看作宗教文学;还有人认为神话也属广义的宗教文学,等等。可见,确有为“宗教文学”“正名”之必要,应该给它一个基本的定义,对其内涵有一个那怕是尚不齐整的界划。否则,一使读者难以适从,二使研究难以深入。  相似文献   

13.
新历史小说概念内涵至今仍众说纷纭,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相比别的概念,“新历史小说”较能涵盖繁复驳杂的各类创作现象;但也存在局限与不足。“新历史小说”本质内涵在于历史观念和创作观念之“新”及“历史”含义之“变”。但“新历史”也可能对作品审美特性构成一定遮蔽,导致创作与研究过多注目于历史观念之新而相应忽略作品的思想内涵与审美呈现等。  相似文献   

14.
新历史小说概念内涵至今仍众说纷纭,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相比别的概念,“新历史小说”较能涵盖繁复驳杂的各类创作现象;但也存在局限与不足。“新历史小说”本质内涵在于历史观念和创作观念之“新”及“历史”含义之“变”。但“新历史”也可能对作品审美特性构成一定遮蔽,导致创作与研究过多注目于历史观念之新而相应忽略作品的思想内涵与审美呈现等。  相似文献   

15.
凌力的“百年辉煌”系列及《梦断关河》等历史小说,重视书写日常生活情景、家庭伦理亲情及个体情感欲望等,体现了近年来历史小说创作的生活化叙事倾向。它有利于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与历史氛围,丰富作品的审美特性,使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与人文内涵。同时,要求作家既要熟悉和掌握大量相关的历史资料;又要对生活化叙事进行思想和精神方面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学者们历来在习惯上把中国历史小说分为两大类:一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归纳为通俗史话,另一类则是纯属虚构的故事(尽管在这些故事中不乏真实的人物和事件)。由于后一类作品的绝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的话)者是以在大规模曲折的军事活动前提下的个人、家庭、兄弟之间,以及新王朝的代表人物们的活动为主题,所以,这类作品又可以称为军事演义。诚然,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文坛出现了一批写往昔年代的,以家庭颓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小说。这些小说与传统的历史小说不同,它们往往不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目的,在类似对话的情境中完成对历史的叙说,时时让人感觉是一种现时状态中的观照,一种现在对过去的追忆和探寻。本文重点讨论的即是80年代中末期以来的被学界称为“新历史小说”或“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这一文学现象和文学叙事。本文将这类只有“虚”的历史形态而无“实”的史实依据的纯虚构的作品视为并统称为新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18.
阿拉伯世界自近代以来的文学中出现的一些文学作品与现代伊斯兰主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些历史小说、传记文学作品、古兰经故事、伊斯兰教故事和劝喻文学作品注重于表现伊斯兰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或对伊斯兰主义者有所启示,或为伊斯兰主义思想提供通俗而有效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史学上之正统论对明清历史小说的创作影响深远。正统论既影响了明清历史小说的整体架构,也影响了具体作品的思想倾向。具体而言,史家所推崇的汉族正统王朝——汉唐宋明成为历史小说创作的重点,"严华夷之分"观念导致了清中叶以前少数民族王朝史小说的缺失。当然,明清历史小说中的正统论也具有其独特性,它较之史学观念更具有天命与道德色彩。  相似文献   

20.
田发宽 《中南论坛》2010,5(1):85-86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素有“鬼才”之称。在短短十几年间,创作了小说、评论、随笔、诗歌、札记和游记等大量有分量的作品。他的早期作品以历史小说为主,《地狱变》就是其中的一篇成功立作,作家以血淋淋的惨厉笔墨揭露了封建领主骄奢淫逸的罪恶和下层人的悲剧命运。本文分析《地狱变》中主要登场人物画师良秀的性格特征,从而更好地解读悲剧故事产生的由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