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是资本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从宏观经济变化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从多角度理解上市公司管理者盈余管理策略选择的变化特征.本文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金融危机前后管理者具体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结果显示: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化并不会促使上市公司进行更多的真实盈余管理,但是在该期间那些被高品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在应计盈余管理空间遭到挤压的情况下会倾向于更多的真实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2.
张梅 《东南学术》2011,(6):116-125
本文以2001—2008年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私有信息交易理论,分析审计质量如何影响股价波动同步性,以及"国退民进"浪潮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审计质量与股价波动同步性正相关,并且这种正相关性仅存在于正向盈余管理的情况中,而在负向盈余管理的情况中两者之间的正相关性不明显。同时,"国退民进"浪潮显著减弱了审计质量与股价波动同步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本文不但丰富了审计质量与股价波动同步性的相关文献,而且对我国资本市场从会计师事务所角度加强信息监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晓玲  刘中燕  任宇 《江淮论坛》2012,(6):63-68,75
分析师关注的经济后果是近年来证券市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我国2001-201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公司外部治理的角度对分析师关注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样本期间分析师关注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分析师关注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分析师关注对公司正向盈余管理行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负向盈余管理行为无显著影响。该研究结论为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增量证据,有助于从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的角度加深对证券分析师监督职能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刘烨  程冠政 《江淮论坛》2013,(6):88-92,141
随着IPO重启预期的增强,研究IPO对同行业股票价格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以2006—2012年A股市场的IPO为样本,实证发现:当企业宣告IPO时,同行业股票的价格整体下跌,并且发行规模越大,下跌幅度越大;但是当行业集中程度较高或者市场处于熊市时,IPO传递了已上市企业股价被低估的信号,上述负向冲击有所缓解。最后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2007-200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从担保贷款角度分析了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银行贷款决策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整体样本中盈余管理程度不同的公司,会计盈余对担保贷款比例的负向影响无显著差异,即银行对不同质量的会计盈余要求担保的贷款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考虑地区市场化程度后,发现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盈余管理会削弱会计盈余对贷款担保比例的负向影响,即银行能有效识别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会计盈余质量低的企业的担保贷款比例.  相似文献   

6.
中小企业板IPO效应研究——基于创业投资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创业投资的视角分析了中小企业板IPO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IPO效应进行了检验,并通过构建横截面多元回归模型对IPO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IPO前有创业投资持股企业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方面优于无创业投资持股企业,而在营运能力、成长能力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在IPO后有创业投资持股企业的盈利能力优于无创业投资持股企业,而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中小企业板整体上存在IPO效应,但无创业投资持股企业的经营业绩下滑幅度明显大于有创业投资持股企业;创业投资、IPO年份、募集资金额占总资产比重、主营业务所在地、审计机构、所在行业以及IPO前的经营业绩等因素对中小企业板IPO效应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选取2007-2010年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系统分析了公司内部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国有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皆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虽然对盈余管理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选取2013年我国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1207个观测值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截面修正的琼斯模型计算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度量上市公司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程度;通过经营现金流量模型、生产成本模型、酌量性费用模型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总额模型,度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总水平.最后通过构建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关系模型,检测内部控制能否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实现对假设的检验.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行为;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程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其盈余质量越有保障.  相似文献   

9.
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盈余管理现象十分严重。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会对公司盈余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文章从实证角度分析了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董事会规模和盈余管理的程度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成反比,但t检验不具有显著性;董事会持股和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的大小都呈反比。根据以上结论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契约理论视角 ,分析了引发盈余操纵行为的动机因素及其存在的客观前提条件 ,提出要治理盈余操纵现象 ,必须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和监督 ,缩小会计准则的选择空间以及加强会计和审计职业队伍的建设 ,提高会计和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1.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盈余管理手段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沪深股市2004-200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管理层采用线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没有监督效果,相反却促进了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的程度;而对公司管理层采用线下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具有监督效果。进一步地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仅体现在机构投资者增持组中,而在机构投资者减持组中,没有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这些结论表明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力度还不够深入,现有的机构投资者对于信息使用和识别的能力可能还很有限。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7,(3):147-154
基于委托代理框架,已有研究聚焦于独立董事的治理作用,而非执行董事往往由大股东推举委派,更加独立于管理层,董事的技术背景对研发活动也有积极影响。因此,基于2007-2014年上市公司数据,以可操控研发费用为研究视角,运用PSM方法考察技术非执行董事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技术非执行董事能够有效监督管理层操控研发费用,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进一步,相比于非国有背景,国有背景下技术非执行董事抑制管理层操控研发费用的效果更为明显;股权集中度较高时,技术非执行董事的治理效果更为突出。这为技术非执行董事发挥治理作用提供了理论与经验证据,同时为我国政府与企业在完善董事会制度、提高盈余质量等方面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2007年至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将投资者情绪、企业投资行为、盈余质量纳入一个研究框架,研究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并考察这一过程中盈余质量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具有促进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盈余质量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一直是利益相关者高度重视的问题,因管理不当而造成的过度盈余管理,不但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投资者的决策,而且还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以1998年—2009年沪深两市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首先运用K-S模型,以此衡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其次选择盈余管理的相关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运用统计软件对样本公司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最后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内部监控机制以及加强外部监控力度等政策建议,从而实现约束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IPO抑价在各国证券市场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大陆和香港市场同时上市的公司(即A+H模式)的IPO首日抑价率情况.本文选取了在大陆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证券交易所同时上市的公司的A股和H股样本,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到了两地市场影响IPO抑价率的不同之处.研究发现,特殊的发行制度和"投资者效应"是中国内地A股市场不合理抑价率的主要原因.文章的最后探讨了未来的改革方向并且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改革方向逐渐向香港资本市场靠拢,加大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加大信息披露和监管力度,逐渐引进后市支持制度和强化投资银行在股票承销中的作用和功能等.  相似文献   

16.
根据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本文以2006-2009年注册会计师连续审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审计费用与自由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负债水平和现金股利对自由现金流量代理问题的控制效应,通过检验后发现:在连续审计的上市公司中,审计费用与现金流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在高成长机会公司尤为显著;在高现金流量公司,高现金股利减少了公司的审计费用,即我国通过发放现金股利可以起到减少代理成本的监督治理作用,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的高负债对代理问题的控制效应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王霆  毕京波 《东岳论丛》2008,29(3):80-82
本文对盈余管理的正负面效应进行了分析,针对当前对盈余管理的态度莫衷一是的现象,指出了正确的态度是将盈余管理控制在适度范围。继而,以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作为框架,从规范分析的角度剖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指出公司治理结构在抑制盈余管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在日常运营中,因未依法或依据合同的规定进行权力行使及义务履行,从而引起各种诉讼及纠纷,继而给公司在经济和声誉方面造成损害。会计师事务所发现上市公司风险较高时,为了出具更客观的审计意见,就需要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注册会计师来提供审计服务,并延长审计时间,由此,会计师事务所可能向上市公司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来弥补这些支出;此外,上市公司受到的违规处分及仲裁、诉讼等微观视角的法律风险还会对公司形象产生不利影响、对公司的融资能力和公司的声誉造成严重的损害,会计师事务所对此类公司出具的审计意见稍有偏差,就会损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这将会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诉讼风险,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规避风险,必然索取一定的风险补偿。事实是否如此,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上市公司索取不同的审计费用?本文以2012年上证A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诉讼、仲裁及重大违规处分方面验证上市公司的法律风险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法律风险对审计费用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上市公司的法律风险越大,审计费用就越高;同时也验证了上市公司发生的诉讼、仲裁及重大违规处分的次数越多,会计师事务所收取的审计费用也就越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加强上市公司管理,有效控制盈余管理行为,是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及会计审计界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209-213
以2007—2013年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管理层特征和财务指标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经验证据,探讨检验管理层权力与公司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关系及其在高质量审计视角下的差异性。结果显示:管理层权力越大,公司盈余价值相关性越弱。高质量的审计会显著削弱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国际"四大所"和具有行业专门化的事务所审计的样本公司中。这一研究结果为研究管理层权力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新的证据,可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督机制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