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学生发展辅导课是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激发学生潜能为手段,以辅导员为授课主体的分层次、多维度、系统化课程。发展辅导课视域下,辅导员提升教学能力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综合能力,促进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工作感染性和吸引力,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有利于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打造立体式育人结构。学校着力构建辅导员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全面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的,师生关系是支撑教育大厦的基石。然而,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却妨碍着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文章试图探讨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机制,以期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日益结合是日益当代教育发展的最主要特点和趋势,学校体育与所在社区的有效结合是学校和社区的发展必然选择,学校体育也因此具有社区教育属性,表现为学校体育与社区教育的相容共通以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优势互补。学校体育在社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指导功能并提高社区居民体育活动水平,价值导向功能以及对社区人文精神的促进几个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4.
郑国庆 《理论界》2007,(1):106-107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任务,它不仅是个人完善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分析阻碍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教育因素,以期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挥的适宜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全球治理新理念,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与推动者。发展导向与规则导向的关系问题渗透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各个环节。"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既包含发展导向又包含规则导向。在争端解决中,发展导向有利于维护战略互信,促进国际合作,更好地解决发展不足问题。规则导向则能增加争端解决的合法性、透明性和公正性。"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的构建需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基本原则,既要寻求自身内部发展导向与规则导向的平衡,又要妥善处理与以规则为主导的西方争端解决机制的关系,以期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期、稳定、健康推进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城市是西部开发的重要依托,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不仅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而且有利于尽快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西部地区社会的现代化水平。 一、加快西部城市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现代化战略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划先行,有序推进。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应以现有城市和正在开发的资源基地为依托,沿铁路、水路、高速公路推进,逐步形成若干个以现  相似文献   

7.
在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核心,文化素质是基础。适应现代科学发展高度综合的特点,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克服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具有丰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当前应继续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要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二是要开拓创新,建立科学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三是要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融入文化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8.
教育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整体质量得到提高,这是教育的本质功能.提高学校整体生活质量具有教育社会学意义."三语"导向,优化交往水平,促进风纪建设,为其突破口;特长教学素质化,为其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教学活动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与和谐学校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和谐学校文化建设将全面有效地促进外语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反之,外语教学也有利于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层次发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动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师道尊严"树立了尊重知识的传统;"师道尊严"保障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导地位;"师道尊严"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师道尊严"有利于社会发展。"师道尊严"过分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师道尊严"阻碍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师道尊严"不适应世界教育思想发展的主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根性”,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持续的认同感,增强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大众审美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应走通俗审美之路。这样有利于开拓理论研究的新境界,充分实现非遗美学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道德究竟是什么——对道德起源与本质的追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是文化形态之一,弄清了文化的起源和道德在整个文化中的位置,就会基本上弄清楚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果实,道德作为指令性文化中的非正式规范,从属于广义习俗,是由原始习俗演化而来。原始习俗形成于原始人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的经验总结。道德虽源于习俗,但也存在差异,品质规范的出现乃是道德脱离习俗而独立的显著标志。所有文化之物满足的都是人的生存发展需求,只有道德是通过提供善的为人处事的方式来为人的生存发展需求服务,其特定价值指向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人的完善。因此,道德就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品质规范之总和。它受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直接维系推动,以善恶为基本评价词,负责为人提供善的为人处事方式,以满足人处理人际关系和实现自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主旨是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反对异化和片面畸形发展;提倡人的行动自觉自愿自主,反对物统治人和客体支配主体;提倡人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统一,反对与之分裂对立以及提倡人的创造性能力充分发挥。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当代意义在于启示我们在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作为资源合理配置手段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对其弊端和负面因素保持清醒认识,并努力采取措施尽可能用其利而弃其蔽;另一方面对个人说来在巨大的物欲诱惑和外在压力面前保持心灵的清明和人性的尊严,并努力让每个人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能力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寒梅 《学术探索》2014,(4):144-148
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基础和前提,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价值,着重论述了隐性资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文章从课堂教学环境、文本教学内容、隐性资源的情景式生成及教师主体四个环节探讨了开发利用隐性资源的途径;最后,文章从树立开发意识、把握价值取向、秉持创造性原则三个层面强调了开发利用隐性资源所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大学文科生创新素质的根本内涵 ,提出要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以培养大学生文科生的创新意识 ,提供合理的优质教学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大学文科生 ,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展示,以及当代民族艺术发展的路径与取向,概括为“发现优势、坚持创新、走向超越”。一是民族艺术发展,就是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与现代化传播手段与途径优势;二是当代民族艺术的创造须深入到民族文化结构的层面,开掘其内在资源,把握其精神内核。继而借此进行新的、相适于当代人审美趣味的创造,做到民族性、地域性与现代性完美融合,形成有创新的艺术样式,才可能不断焕发生机;三是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得到合乎规律的、有生机的利用与展示,不断获得新的生长点,实现持续发展。则必须依托于民族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与有机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重超越”.  相似文献   

17.
周甄武 《晋阳学刊》2007,1(3):70-74
“保护生产力”命题是由毛泽东率先提出来的,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生产力等认识的深化,其深刻的蕴意也彰显出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保护环境”成为其时代蕴意。“保护生产力”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坚持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自觉符号设计下,当代文化创造必须把人类解放作为自身发展之最高主题,因而在其价值取向上也应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创造活动;体现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则要求在符号选择、设计、运作、反思等层面上既要注意加强全球整体性观照、突出人本价值含量、着眼于人类符号能力全面发展,又要努力满足人类求新求异需要、注重文化符号生态与资源等方面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9.
李娜 《北方论丛》2011,(6):119-121
个体是文化的个体,文化是个体的存在方式。文化与个体的相互统一和协调是文化个体生成的逻辑起点。文化的个体生成,主要指在人与自然关系系统中,作为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之统一的文化在个体身上的生成,这是一种文化的再现过程,是已有文化在每个个体中的生成。文化的个体生成包括重复性生成和创造性生成。文化自觉是文化的个体生成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20.
试论新形势下高校的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高校管理者要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明确定位、增强意识、改革创新,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