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世纪前半叶,美国芝加哥学派创立了城市生态学范式,标志着城市社会学学科的诞生,在社会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芝加哥学派创立的城市生态学范式存在两个方面的局限:一方面,由于它停留在借用生态学原理和概念阶段,从而忽视了人类自身的特性;另一方面,城市生态模型不具有普遍性。根源在于芝加哥学派并没有完成人类生态学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2.
在传播思想史的叙事中,连续与断裂始终相伴而生。前者意味着传统与学派的形成,后者意味着范式革命。二者的关系是传播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帕克被公认为传播研究芝加哥学派的关键成员,而且是其中对传播与新闻现象做过深入研究的学者。但是建构了传播研究芝加哥学派的凯里对帕克的理论贡献与地位却含糊其辞。凯里为了建构统一的芝加哥学派,忽略了帕克与其他人之间的断裂;他建构了芝加哥学派与哥伦比亚学派的对立与断裂,却忽略了帕克与后者间的某种连续性。打破凯里建构的芝加哥学派神话,有助于我们关注帕克理论中被忽略的部分,尤其是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对传播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柯泽 《晋阳学刊》2013,(2):92-100
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诞生是二十世纪初以来几十年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发展中的一件大事,这一学派大致经历了早期孕育、全盛时期以及衰败时期等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在早期孕育阶段杜威、米德、库利等人为芝加哥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哲学思想,并开创了一些社会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斯莫尔等人在介绍欧洲社会学理论等方面贡献甚多,托马斯等人则通过对波兰移民等问题的研究开启了社会学研究的美国化及应用化,使美国社会学研究脱离了欧洲社会学研究的学院式抽象思辨传统。在其发展的全盛时期,帕克、伯吉斯等人介入到都市生态结构以及都市行为研究,进一步强化了美国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和应用化特征,并丰富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研究方法。芝加哥社会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美国二十世纪初以来社会变化与发展的一种反应,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诸如都市问题、移民问题、种族文化问题开始淡化并淡出,美国社会学研究的关注点也发生转移,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也随之而衰落。同时,芝加哥学派不但对美国社会科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催生了美国传播学这样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一些重要成员还直接参与了美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芝加哥社会学派的贡献与局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芝加哥社会学派是社会学历史上极少数科学家共同体之一。它的形成与美国尤其是芝加哥自 1 9世纪后期起迅猛的工业化和都市化有关 ,也与美国的高等教育革命及大学的扩张有关。芝加哥社会学在其独领风骚的 40年里 ,在社会心理学和城市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一批影响远大的大师 ,也对美国以及整个世界社会学的学科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作者认为 ,早期芝加哥学派的非学科化倾向以及学术上的近亲繁殖 ,是导致芝加哥社会学派最终瓦解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芝加哥学派在学术界独树一帜,其经验主义取向也丰富了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芝加哥学派经验主义研究有着深厚的欧洲社会调查的传统,它的出现满足了当时芝加哥城市发展的需要,并通过帕克、托马斯等学者的研究在美国本土得到蓬勃发展。以托马斯对波兰农民的经验研究为例,可以抽象出芝加哥学派经验主义研究的若干显著特征,这些特征的合理反思可以为中国当前的城市社会研究所用。  相似文献   

6.
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看到一本新书是讲美国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在战后的发展,书的编者将这一发展称之为第二代芝加哥学派。这里之所以提到芝加哥学派至少有两点原因,首先是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其次是他与中国社会学发轫初期的紧密联系。对于前一个问题,略有些西方社会学史知识的人就会清楚,芝加哥大学自派克在30年代的大力倡导之后,芝大的社会学研究蔚然成风,随后出现了一大批著名学者。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布鲁默,常人方法论的高夫曼以及直接继承了派克传统的黑金斯等人都出身于或者是任职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与此同时在战后出版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学术专著,渐渐出现了一种对派克的传统既有继承又有  相似文献   

7.
社会学主义与社会学年鉴学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学主义是在社会学的经典时代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理论范式,它以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为代表,认定社会学必须解释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则是另一些社会事实的结果;同时,社会学的存在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必以其他学科的存在为前提。社会学主义的经验研究范例是迪尔凯姆的《自杀论》,它精辟地论证了自杀这一社会事实和社会整合程度的关系。而围绕这一理论范式,在早期法国社会学界形成了后来享有盛誉的社会学年鉴学派。  相似文献   

8.
制度分析:对新制度主义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近代制度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从经济学领域到社会学领域,组织研究中的制度分析一直体现出很强的学术解释能力,同时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适用范围。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的经济学背景为起点,探讨了制度分析在不同学科领域中体现出来的视角差异,并重点阐述了组织社会学中的新制度主义理论学派及其相关实证研究的发展,旨在从根本上理解制度分析如何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跨学科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深入,社会网络、制度和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学最主要的三个研究视角.网络分析学派揭示了社会网络在市场中的作用机制;制度学派则关注组织领域内合法性机制的作用和制度在历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社会后果;对经济现象的文化解释强调经济观念的社会和文化的"嵌入"属性.不同视角的经济社会学研究对新古典经济学以理性选择和供求理论为基础的解释经济行为的学术范式发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0.
有关环境社会学的范式研究,对于把握其学科的边界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考察环境社会学的创始人及先驱者们对"研究主题"的阐述,有助于我们从中理解学科范式的基本特征,即:关系(行动)主义与制度主义。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既应当注重在多元化的研究领域中保持学科自身的范式特征,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宏观制度层面的探究。  相似文献   

11.
受库恩范式理论相对性的启迪,爱丁堡学派以激进的态度解读库恩的著作,并极端化库恩思想中的相对主义。因此,库恩范式理论中的相对主义成了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直接理论来源,强纲领理论则成为SSK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社会学研究人员基本现状与学术发展的相关数据分析和探讨,从性别、职称、最高学历、是否担任公职、主要研究领域、学术产出、学术影响等几方面为我国社会学研究队伍描绘出一个大致的状况,着重指出了其中在社会学研究人才的分布以及学术产出、学术影响上显著存在的地区和高校层次间的差异,这从整体上来看影响着我国社会学的协调发展,制约了社会学本土化的前进步伐。因而,在今后的社会学学科建设中,需不断注意研究人才在不同地区和高校层次上的培养和调配,推进我国社会学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郑杭生自1980年代初在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探索中,由提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理论起步.从理论、历史和实践几个方面考量和设计社会学研究对象,提出“社会良性运行”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理念,并据此对中国社会学进行从探索、应用、拓展到深化的系统研究。这样的学术历程,是郑杭生和他的学术群体理论自觉的历程,也是形成中国社会学“社会运行学派”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刘少杰 《河北学刊》2006,26(5):82-84
对于如何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郑杭生认为,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要求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界应当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新理论。刘少杰分析了经验描述社会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局限性,肯定了费孝通所创建的重视经验考察,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概括的社区人类学研究,认为应当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升到理论思维的层面上。谢立中从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分析了五个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研究范式或框架式理论雏形,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学“重经验、轻理论”的实用型面貌。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努力与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如何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郑杭生认为,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要求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界应当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新理论。刘少杰分析了经验描述社会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局限性,肯定了费孝通所创建的重视经验考察,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概括的社区人类学研究,认为应当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升到理论思维的层面上。谢立中从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分析了五个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研究范式或框架式理论雏形,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学“重经验、轻理论”的实用型面貌。  相似文献   

16.
关于加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如何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郑杭生认为,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要求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界应当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新理论。刘少杰分析了经验描述社会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局限性,肯定了费孝通所创建的重视经验考察,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概括的社区人类学研究,认为应当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升到理论思维的层面上。谢立中从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分析了五个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研究范式或框架式理论雏形,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学“重经验、轻理论”的实用型面貌。  相似文献   

17.
张燕 《阴山学刊》2009,22(4):79-82
英国科学社会学家齐曼继承了广义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传统,他在解构“默顿范式”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科学社会学思想,并建立起后学院科学的“齐曼范式”。从默顿的学院科学到齐曼的后学院科学,究竟发生了怎样深刻的变化以及齐曼的后学院科学范式为我们提出了何种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路径,无疑值得我们去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汪信砚 《江海学刊》2012,(2):37-44,238
探索"中国的出路"、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大问题是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目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联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路径,坚持普遍与特殊相结合是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方法,而由这三者构成的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在今天,要破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临的迷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潮,我们就应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复归于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  相似文献   

19.
Longitudinal social network data on adolescents in seven schools are analyzed to reach a new understanding about how the 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social dimensions of adolescent religion intertwine together in small school settings. We primarily address two issues relevant to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and sociology in general: (1) social selection as a source of religious homophily and (2) friend socialization of religion. Analysis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Collins’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 theory, which stresses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religion, since network-religion autocorrelations are relatively substantial in magnitude and both selection and socialization mechanisms play key roles in generating them. Results suggest that socialization plays a stronger role than social selection in four of six religious outcomes, and that more religious youth are more cliquish. Implication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context of religion, religious homophily, and the ways we model religious influence, as well as limi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