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时代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渡时期.20世纪中叶,工业化先进国家首先暴发全球性生态危机,掀起环境保护革命风暴,提出生态文化的重要观念;但是,由于工业文明的道路惯性,没有率先走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这时,中国工业化迅速发展,虽然取得伟大成就,但是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应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中国走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环境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观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理论支点,现在它只是一种初步的形态.中国环境伦理学将在促进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服务中,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站在人类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而提出的.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斗争中,环境伦理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更深的层面上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价值判断.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应该遵循的实践准则,通过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总结出现实伦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和谐环境伦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人类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文明形态,与之相应也出现了敬畏自然、依从自然的环境伦理和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等环境伦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与之相适应的是和谐环境伦理.和谐环境伦理克服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虽然双向但不对称的缺陷,是一种双向对称的和谐伦理.它体现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试析伦理文明与法制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客观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路 :一种是伦理文明 ,一种是法制文明。以伦理为本位 ,以道德教化作为根本手段来建设精神文明 ,在今天是行不通的。法制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更高阶段 ,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应当走法制文明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生态消费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建设生态文明,除了运用经济、法律和政策外,还丛须依靠道德的力量,才能将生态文明的理想性化为现实性,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持久和谐.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阐释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的丰富内容、多样化表现形态、鲜明的自身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文章认为,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热爱自然、与动植物平等共存的宽广情怀对培育新疆生态意识文明具有感召作用;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规约权威、普遍约束的实际效果对新疆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作用;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有效保护、节制利用自然的宝贵经验对新疆生态行为文明建设具有启迪作用。如能在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加以继承、吸收、借鉴和洗炼,才能实现其创造性的现代转型和升华。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观,它不仅蕴含着关于生态文明的信念与理想、价值哲学、伦理道德关系转型和思维方式转变等道德哲学问题,也对推进人水关系的道德建设提出了多层次的伦理诉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水伦理既要在原生自然之水、社会生活之水和理想信念之水等三个层面上追求人水和谐的三重境界,又要在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束缚的同时,确立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统一的水伦理价值观,通过多形态水伦理的融通共进和水伦理研究范式的转变,建构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的水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支持与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确立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的第四大文明,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卓识远见。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必须依靠道德和法治的双重力量,一方面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倡导环保节能的生产方式和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我国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将生态伦理的理念转化为制约和影响人们决策和行为的制度结构和法律规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9.
环境伦理教育是针对环境恶化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德育活动。保护生态环境更自觉、更自然的力量基于伦理,来自对环境伦理的真正体悟。环境伦理教育是有效实施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环境道德意识、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美丽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在环境伦理教育实践路径中,要大力倡导绿色创建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创建活动的环境伦理教育合力,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体现政府教育主导作用,推进政府主导环境伦理教育系统化、一体化、网络化和终身化进程;发挥新闻媒体宣传教育功能,营造有利于环保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激发公众生态责任和参与意识;完善环境伦理教育运行保障机制,从制度、资金、师资等方面给予保障,确保环境伦理教育实施。  相似文献   

10.
环境意识的提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作用。在这其中,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尤为关键。环境意识的提高离不开环境教育。在贵州高校进行环境教育有着必要性。现以贵州大学为例分析贵州高校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完善贵州高校的环境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的道德与法律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与法律是保护环境的两种主导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来说,道德伦理建设与法制建设同等重要,后者是制度层面的,是强制性的,前者是内心自觉的,是基础性的。如果单纯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量并不一定带来人们心理上对保护环境的认同,而只有得到人们普遍心理认同,只有这两种外在与内在性因素的同构与融合,才能切实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所以生态建设,要坚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伦理与法律是保护环境的两种主导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来说,道德伦理建设与法制建设同等重要,后者是制度层面的,是强制性的,前者是内心自觉的,是基础性的。如果单纯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量并不一定带来人们心理上对保护环境的认同,而只有得到人们普遍心理认同,只有这两种外在与内在性因素的同构与融合,才能切实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所以生态建设,要坚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学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灾难般的破坏。片面强调GDP增长,消耗大量资源、大量排污的‘恶’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我国先后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在此前提下,十七大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表明了我国改变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决心。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任务。生态环境意识、环境法律政策、环境行政执法和司法等诸多因素,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公众参与、生态补偿、环境责任及纠纷解决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难题,应通过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生态安全预警应急机制、ADR争端解决机制等环境法治保障机制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进行长期深刻反思和扬弃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作为社会的重要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在人和自然关系上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不断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着力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社会和谐包含消费和谐,消费和谐是一种科学、人文、协调和健康的消费理念,它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和伦理问题。构建和谐消费伦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教育引导,树立和谐的消费理念;制度约束,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科技支撑,引导合理的生活消费,规范生产消费等。  相似文献   

17.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和不懈追求,生态文明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的人类文明,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在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的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尤其要强调生态和谐,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生态和谐需要环境法治作保障,环境法治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