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主体性思想是康德批判哲学的精髓和灵魂。在知识领域中,康德明确完整地确立了认识的主体,把认识论的方向由机械被动的认识论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主客统一的能动的认识论上来,实现了认识论上哥白尼式革命;在道德领域中,康德确立了以迪德主体为中心的主客统一的原则,扭转了伦理学说史上的那种以对象为中心的主客体关系,从而把主体自我提到道德哲学的最高位置,实现了欧洲道德哲学发展的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在情感领域中,康德把审美主体提高到主客体关系中的主导地位,也就是把“人”提升到审美的中心位置,并从主客体关系来揭示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看成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判断力和客体对象(美)的形式的统一,从而实现了欧洲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场哥白尼大革命。  相似文献   

2.
“形而上学究竟是可能的吗?”康德的整部《纯粹理性批判》都在解答这个问题。《批判》的根本任务是判定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并规定其源流、范围和界线。《批判》之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就在于通过对形而上学的本质、价值和功能的深刻考察,开拓了未来形而上学发展的方向。本文试图再现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反思,以期从中引出一些有现实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本质是随着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实践进程而被逐步认识的。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他们及以后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曾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试图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产阶级战略家、理论家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并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图式特质论-基于康德、皮亚杰图式学说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皮亚杰在图式学说方面具有某种内在的、必然的历史承继性.二人图式学说的特质有四:结构性、动态性、主体性、中介性.结构性、动态性、主体性为图式的基本特质,中介性为图式的本质特质.图式的结构性与动态性让我们明晰了认识的基本架构与内在机制;主体性为主客体统-的进程扫除了障碍;中介性是批判与完善传统的直观的镜式认识论的内在要求与必然结果.康德对于图式的基本特质的探讨,是认识论史上第一次通过假设图式存在的方法,基于先验哲学体系的需要,试图具体解决感性到知性的过渡问题.而皮亚杰则以实证科学为基础,澄清了认识的发生、发展的实际进程与机制,为康德的图式理论在发生学与心理学上找到依据,证实了图式的客观存在性,使认识结构问题成为认识论研究中的必要内容,可以说,皮亚杰的图式学说是康德图式学说的发生学,是对康德图式学说的进展与提高.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概括和科学论断,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6.
现象和本质的相互转化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哲学理论问题,也是尚有争议、值得认真进行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些探讨。在哲学史上,现象和本质这对范畴是近代哲学家康德明确提出来的。不过,远在康德之前,人们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在古希腊早期的唯物主义哲学中,就已经包含了现象和本质相互转化的思想萌芽。例如,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复归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西两位哲学家的学说进行了比照探讨,认为,王船山与康德的认识过程学说的共同点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理性认识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的观点。不同点是,王船山认为人的理性可以更深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康德认为人的感知无法认识独立存在的客观本质——物自体,陷入唯心的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8.
[摘要]康德从哲学高度提出了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的文化定义,第一次确立了人的文化主体地位,把文化看作活生生的人化过程。在批判哲学、主体哲学和人类学思想基础上,康德构建了一个涵盖文化定义、文化本质、文化目标、文化分类、文化核心、文化价值等内容的文化学理论框架。康德丰富深刻的文化思想直接孕育了现代西方文化学各理论派别的产生,对西方文化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9.
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曾是一个历史之谜。在人类认识史上,历代思想家们为揭示这一谜底,苦苦地思索,经历了一个螺旋式前进运动的认识过程。人类对自身本质探讨的圆圈,在西方是以古希腊哲学为开端的。古代希腊哲学家们,一开始是以回答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的思维方式,提出和解决人的本质问题的。以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者,把人看作某种具有感性外观的自然物,认为,包括人  相似文献   

10.
自由——康德伦理学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伦理学 ,是西方伦理学史上主体伦理学的真正诞生地。这种主体伦理学既否定了一切宗教伦理观 ,也否定了从人的本能欲望出发的自然主义伦理观和从人的情感出发的感性主义的伦理观。这种主体伦理学强调了道德主体自身的自由意志 ,强调了人在道德活动中的自主与自律。为此 ,必须深入研讨康德主体伦理学的核心概念 ,揭示自由概念中的双重含义 ,以及它在康德伦理学中的作为基石的地位 ,因而为进入康德伦理学这一神秘奥堂扫清阻碍。  相似文献   

11.
理性认识世界本质主要是通过概念思维来实现的,概念是理性在思维层面的逻辑展开,理性把握认识对象的本质的主观机制就是通过概念思维展开为判断、推理的认识过程。这一切是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确立起概念思维主体的地位为前提的,而后,知性思维原理依靠其自身的逻辑力量和发展规律,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则把握概念与感觉经验相结合,二则把握概念自身的运动变化,分别演进发展为康德的"先验逻辑"和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最终实现了对知性认识主体的建构。本文正试图从逻辑学的角度来揭示西方哲学对知性认识主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多层面的休谟问题所体现的对观念的追究溯源,对康德和胡塞尔先验思想的形成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康德借助于因果规律的客观性限定完成了第一层解决,但是失于论证不足以及对感性直观之杂多本性的前提性批判。基于对意向性本源的构造能力尤其是质料的先天综合的发现,胡塞尔揭示了被康德的先验哲学、甚至也被休谟本人所遮蔽的"休谟问题"的隐秘的本质,也揭示了一个更为原始的"先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先验想象力在康德哲学中至关重要,康德在此问题上有着深刻的犹豫与冲突。作为感性和知性之间的“游戏空间”的先验想象力与时间具有本源同一性,想象力和时间一道构成了主体的本质,由此使得海德格尔在康德这里找到了思想的庇护所,把认识的有限性推进到了生存的有限性,进而开启了有限主体的存在论维度。  相似文献   

14.
康德的对象理论与先验逻辑密切相关,先验逻辑是按对象理论来详细展开的。康德把对象分为可认识的现象和不可认识的物自体,相应地先验逻辑也分为“真理的逻辑”和“幻相的逻辑”,这其实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存在样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产生前,在逻辑发展史上,建立比较系统、完整的范畴体系者是业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尔。康德的范畴体系是从亚里士多德发展到黑格尔范畴体系的中介,他批判地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包含着科学、哲学、逻辑各种范畴融为一体的范畴体系,在本体与认识相割裂的前提下,建立了具有辩证思维萌芽的范畴体系。研究它不仅能更好地认识、理解黑格尔范畴体系的来龙去脉,而且对我们探索和建立辩证逻辑范畴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开启了“以人为本”理论的研究.康德以“先验论”的内涵和系统说明“以人为本”理论,通过“人是人”这一最高本质展现“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思想.康德通过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把“以神为本”的理论扭转到“以人为本”的理论上来,同时联系理性、自由、道德和信仰等问题说明“以人为本”道德价值在“实践理性”中的实现.康德特别强调信仰的道德价值属性,开辟了“以人为本”理论研究的新方向,真正体现了哲学的“以人为本”理论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康德“自在之物”既是指独立于意识之外,作为感性来源的客观存在,亦指作为理性的的思维存在;“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这种不可认识是康德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而形成的,但是不能将其一概而论地斥责为不可知论;“自在之物”学说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方美学史上,形式主义美学一味强调美与"物"之间的关联,将形式美的根源归结于物的自然属性。康德形式美论将形式之美与人紧密相连,具有区别于传统形式主义美学的"人"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形式之美在于人的本质力的创造以及理想美的归属。就审美思维和审美主体的层面而言,康德形式美论对西方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性的张扬与超越李钧在中外思想史上,并非从来就把文学与人性从根本上联系起来,把文学本质上视为人学,是伴随着一场思想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如西方至十八世纪的康德才通过对人类知识的批判,确立了人在世界中的核心地位;人是世界的视点。只有在这个理论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婚姻学说因其对男女性关系的论述而被不少学者贴上“粗鲁”、“不体面”等标签。这些学者并未理解康德关注“性”这一主题背后所蕴藏的真正哲学动机。在康德看来,若要揭示婚姻的“实在本质”,则必须从人之固有的、不变的本性出发来探讨婚姻。基于此,康德认为婚姻的实在本质不是生养后代,也不是爱情,而是在不压抑自然性欲望的条件下,保留人性尊严。虽然康德强调婚姻的这一道德维度,但是他在婚姻问题上并不因此就是一位死板严苛的道德主义者;相反,他重视“爱情”、“献殷勤”等与婚姻相关的感性因素的重要性。因为在他看来,这些感性因素可以作为一种必要的道德劝勉,鼓励人从“性之爱”走向一种“人之爱”,从而学着去尊重他人的人性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