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尹寒  张德鹏 《社科纵横》2008,23(11):147-149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论述.高校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关键,这与高校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是紧密相连的.本文主要对高校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建设高校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做了初步探讨.高校共有精神家园贵在落实,重在建设,只有加强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精神文化建设以及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三者协调发展、共同推进,才能促进高校精神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茂泽 《唐都学刊》2010,26(4):51-54
中国古代儒家的终极价值观,是古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它有重视人、重视理性而又不乏超越意义的特征;在认识天人合一的"道"这一终极价值本体时,强调天人之间、神圣价值和世俗价值之间的辩证统一;在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价值理想的过程中,强调人学习和克己、寡欲等理性的修养活动在事实上最为重要。这些特点对新时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裴蓓 《唐都学刊》2007,23(6):124-126
中国和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对自身的设定和未来的构想,是一种国人对人生社会价值目标的确认,是中华民族要求超越现实和超越自身、达到理性自觉的一种观念形态,是中华民族向世界表明自己和平使者的国家形象、昭示人类未来精神家园的福音。它是动员国人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勇往直前的激越鼓点,也是国人改造民族素质、向往文明的深情呼唤,还是驱动自我人格塑造,完善崇高理想的人格精神。它将彻底刷新中国陈旧的生产关系和国人的心理结构及精神面貌。分析"和谐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对于深刻认识和完善"和谐社会"科学构想,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的民间形态——文化视阈下的中国民间年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画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年画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和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流派,其作品反映了相关地区各自不同的文化品性和地域特色.年画以最贴近民众、最贴近生活的文化形态,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民族和文化的生存和延续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年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和自身特有的文化功能.年画将为发展和繁荣现代中国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民意基础、历史依据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库区民族村落是在水电开发、防洪、防汛等水库建设中形成的与水库生态依赖性强、互动关系明显的水库周边少数民族村落,因水库建设的影响,原始的少数民族村落景观有所变化,形成了新的村落文化景观。黄河上游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为上游流域乃至全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坐落于洮河流域的九甸峡库区因修建“引洮工程”而成,分布于库区的藏族村落与库区形成了库区村落文化整体。九甸峡库区藏族村落文化的旅游开发,是与精准扶贫产业良好对接、助力黄河上游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乃至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建设的优良途径,对促进库区村落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和谐统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乃至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公共播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兴波 《社科纵横》2010,25(5):138-139
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问题,我们既要汲取西方文化的营养,又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过程中出现的弊端:一是过于集中在精英学术层面,脱离普通大众;二是过于庸俗化的传播,不具备科学性和学术性。通过公共播讲的形式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研究成果向普通大众宣传,有利于更好地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节日文化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保留了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内蕴,是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的典礼和仪式,是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它对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8.
刘锦 《探求》2014,(4):52-63
中华民族作为我国几千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自在民族实体,"鸦片战争"后人们在接受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中经历了一个变化且不断调整的过程。学界对于如何系统理解和分析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发展史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也提出了认识和理解的理论框架。其中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构成的有力工具和钥匙,也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接连发生的爆恐事件,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关系则再度引起人们的思考。文章从费孝通之认识开始探讨,结合文化生态学及中国文化大小传统来重新梳理、思考当下中国民族及其民族内部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建宁 《创新》2009,3(3):5-8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引导性和主导性作用;就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其竞争性和凝聚性作用;就要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和资源性作用:就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创造性,增强整合性,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  相似文献   

10.
李艳中 《社科纵横》2009,24(6):119-124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文化价值伴随经济政治改革开放发生了分层裂变,首先发生的是社会的利益主体分层裂变,然后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文化价值分层裂变。与此同期的全球化趋势出现了各种文化的交汇激荡,对于中国文化既有机遇亦有挑战。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中国文化发展成为时代的战略主题。在这一时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交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需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多元文化交织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宇 《学术交流》2007,(7):158-161
施叔青、李昂是台湾文坛极受瞩目的文学姐妹。鹿港记忆是她们创作的源泉,也是她们的精神原乡。台湾历史是两人书写的重要方面,她们都以庶民角度构建台湾历史,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台湾面貌。面对世纪末台湾民众的原乡失落,她们以小说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召唤精神原乡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袁济喜 《求是学刊》2004,31(6):123-127
中国古代文论有着丰富的精神蕴涵,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形态之中。它以天人相感,观物取象,重视情感体验作为基本特点。深入开掘这种精神价值传统,是实现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30多年来,中国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推动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取得了五大成就,开启了理论创新的时代。“十二五”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将步入系统创新的新阶段,将从个别观点、个别结论的创新转换到基础理论、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创新;从单一学科、单一视野的创新转换到综合创新、交叉创新和新学科群的崛起;从无序竞争转换到有序推进。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建设与自然科学同为“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同样重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规划应当强化“国家意识”、建立“国家目标”、设立“国家工程”。系统创新、全面发展、走向世界,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进入新世纪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国民素质教育以及国情教育等途径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以拼搏、创业、务实、奉献为核心价值观的大兴安岭精神是黑龙江精神体系之一,是黑龙江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几代大兴安岭人建设家园的精神动力。这一精神在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振兴的再次创业中仍然具有导向、规范、凝聚、激励等显著的时代价值,必须得到弘扬与传承。具体举措为: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大兴安岭精神传承的导向功能,完善传承的学校教育体系;通过文学艺术创作,使这一宝贵精神资源得以形象性的再现,进而发挥其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With respect to changes in the welfare states of OECD countries, scholars most of the time are looking for common trends; that is, they look for similar movements in different states, such as welfare state retrenchment, recalibration, etc. As we show in this article, data on welfare state spending and financing do not, however, support such stark tendencies like retrenchment. We therefore suggest looking for corridor effects rather than level effects, i.e. analysing changes in the dispersion of welfare state regimes rather than shifts in the mean values.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convergence, i.e. decreasing diversity among states in spending, financing and regulation patterns, may have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pattern of welfare state change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 – a pattern easily overlooked in past and current research. Convergence of welfare state regimes also affects our views on the modern nation state itself since the varieties of welfare capital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re themselves an expression of the sovereignty and autonomy of the nation state. If nation states are forced to surrender national particularities, to mellow their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s and to move incrementally towards a one‐size‐fits‐all common model via ‘shrinking corridors’, such a blurring of welfare regimes, such a beclouding of difference, should also be regarded as a significant change taking place in the centre of the Western nation state's make‐up.  相似文献   

17.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2,29(4):90-96
文章从成书、精神蕴含和数百年来对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等方面论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质的作品 ,是一部代表我们民族一定历史时期“文化精神”的“文化经典”。《三国演义》凝聚了中古以来中国广大民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道德观 ,反映着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观念意识的折衷 ,尤其是在继承传统“经典文化”的同时 ,又对其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解构和新的阐释 ,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这正是其作为民族文化“亚经典”存在的根据和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所接受的原因。而作为比较近古的民族文化“经典” ,《三国演义》的成书、传播及其巨大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仅仅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 ,或仅以文学批评的方式来研究、解读《三国演义》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走过了6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回顾60年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我们对前辈们满怀崇敬之情。在新的历史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重任在肩,要继往开来,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努力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的《史记》是对近三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总结与弘扬。在这部巨著中,司马迁深刻地总结与大力地弘扬了中华民族崇尚气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与气节风范,并对"游侠"与"刺客"的作用与积极意义进行了深刻的辨证。这种民族精神与气节风范生动地体现在《史记》各种人物传记中,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云辉 《唐都学刊》2005,21(5):81-85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大江健三郎很快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界关注的焦点。从获奖后的1995年到2004年上半年,10年间全国共发表各类研究论文87篇。这些论文探讨了有关大江健三郎及其创作的方方面面,诸如大江小说的精神内涵和创作意识,大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江小说的艺术成就和文体特点以及大江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