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响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很多,而且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微观角度来看,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知、收入特征、人口特征、风险意识和跟潮效应等因素,给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需求带来很大影响.经过在黑龙江省的实地调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业政策性保险跟潮效应极大,周边人群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行为,对农户是否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起到最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9,(12):59-63
本文利用入户调查数据,从农户、政府、保险公司层面微观评价政策性农业保险情况。提出了加强农业保险政策宣传、进一步优化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的分摊比例、优化保费补贴资金的运行机制、简化赔付手续等优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价值在于正义、保证农业安全和保障农村的稳定、有序。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价值,需要国家的干预与介入。实现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价值应当采用以下原则:非营利原则、政府扶持原则和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4.
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的核心:利益选择与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益的选择与协调是转型时期的中国立法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从法与利益关系的视角而言,立法是对社会多元主体的利益进行确认、选择和协调的利益综合过程.对农业保险主体间利益冲突的认识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的起点,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就是为了协调这种利益冲突而通过法律制度的供给对农业保险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即通过确认国家的政策性扶持和规范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主导作用来平衡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从而实现农业保险主体在各自微观利益基础上的宏观整体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9,(11):61-65
为了解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以甘肃省13个市州(剔除嘉峪关市)2009—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长期的固定效应模型和短期的误差修整模型分别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对农民的纯收入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长期的效应比短期的效应更加显著,所以应该长期坚持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状、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也是较早启动农业保险的9个试点省份之一。2008年首次被纳入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得到国家财政给予的农险保费补贴,使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财政补贴制度不合理、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和专业农险从业人员匮乏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必须加大对农险的宣传力度,刺激农民对农险的有效需求;构筑多层次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财税政策,加大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扶持力度;加快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农业保险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7.
农业保险是保障受灾农民利益的金融产品,相比受限于每年财政收入的农业灾后救助更符合市场需求。然而保险学原理指出,农业保险可能存在较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可能存在补贴福利耗散。文章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将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灾后补贴进行对比,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机制,及相对于农业灾后补贴的支农效率。另外,通过博弈分析农业保险投资的资金需求,以便规划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责任分摊。  相似文献   

8.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设计——以相互制农业保险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互制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一种模式,特别适用于农业领域,也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一种农业保险模式。通过对国内外相互制农业保险的客观分析,设计出符合我国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建立合理的组织制度和经营制度,形成自下而上的管理体系和经营模式;通过合理的财政补贴制度调动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通过发展农业金融信贷,盘活金融资本在农村的市场化运作,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能力;建立以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和农业再保险为核心的风险分散转移制度,增加农业保险公司抵抗巨灾的能力,保证相互制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政府的地位和职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职能的合理界定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农业保险的理论研究表明,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应居于主导地位.在明确政府角色定位的基础上,政府应进一步发挥其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配套扶持、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为农业保险的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那娜 《学术交流》2008,(1):85-88
农业保险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四大支柱之一,在稳定农业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保险还不成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在我国实现纯粹的商业保险有难度,可以实施各级政府扶持、政策性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补充、利益共同互济、农民广泛参保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韦良  张文安  唐红祥 《创新》2009,3(1):61-64
在分析建立广西农业保险巨灾损失分摊机制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从建立起实质上的“二元化”的农业保险体系、构建同业分层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巨灾再保险体系和设立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基金等角度探讨了广西农业保险巨灾损失分摊机制。  相似文献   

12.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和经济补偿制度,对推动农业防灾减灾以及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甘肃作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开展农业保险的推广对区域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从甘肃农业保险的现状入手,探讨了甘肃农业保险目前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法律制度、财政支持、农民思想认识、收入水平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分析了阻碍农业保险发展的诸多因素,为甘肃农业保险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日本贸易保险制度对战后日本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关于国际贸易中货物运输保险及其他保险,专家学者们曾做过不少论述。本文仅就日本政府为促进对外经济交往、调整产业、贸易结构而制定的一种政策性保险制度,即贸易保险制度加以论述。一、贸易保险在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保险是一种用经济手段补偿经济损失的方法,具有分散危险、补偿损失的职能。在对外经济贸易中,它与运输、金融同样,是不可欠缺的三大支柱之一,可以说,国际贸易无保险,运输、金融则不立。其原因是,在对外经济贸易中,交易双方处在不同的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幅员辽阔,是农业大国,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严重.而中国自1982年恢复农业保险以来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种植业保险经营包括三个行为主体,政府、商业性保险公司与农户,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为一个利益主体;政府、商业性保险公司都为获得最大利益而从事种植业保险经营.构建种植业保险经营主体的博弈模型,对种植业保险经营中政府与商业性保险公司的成本进行分析,并对其可预见的效益进行分析.分析其成本投入与效益分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粗具规模,形成了以政策性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业务。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难以满足农户和农村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研究认为,在宏观视角下为了给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更好的外部支撑,吸引并激励资本进入,应实施降低准入门槛、加强非现场监管、完善退出机制等政策;在中观视角下为了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长期稳定发展,应扩大金融政策和业务宣传、完善农村征信制度;而微观视角关注的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自身发展,因此应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开发与农村发展相适应、迎合农户需求的金融业务。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广西县域金融的现状研究发现,广西县域金融发展悖论关系主要有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与县域金融规模收缩相悖,县域企业弱质与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强化相悖,以及县域资金供给不足与大量信贷资金外流相悖等三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发挥政策性金融支持功能,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鼓励民营银行进军县域金融市场以及规范民间金融和完善金融生态等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7.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国內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消费的需求,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就成为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当前,农户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面临技术供给不足、技术推广与服务不利、技术市场和风险机制不健全以及自身科技素质不高等诸多科技困境.我们应在尊重农户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为农户运用技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撑;培育农业技术市场,为农户利用技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搭建平台;完善农业技术风险机制,为农户运用技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保障;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科技培训,为农户运用技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笑话     
亨曼先生被派到美国新兵培训中心推广军人保险。“小伙子们.我要向你们解释军人保险带来的保障。”亨曼说,“假如发生战争,你不幸阵亡了,而你生前买了军人保险的话,政府将会给你的家属赔偿20万美元,但如果你没有买保险,政府只会支付6000美元的抚恤金……”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保障能源供给,政策性贷款下的能源合作正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政策性贷款为切入点,以"中俄政策性石油贷款"项目为代表,采用向量自回归的方法,深入分析了中俄石油合作的利益分配以及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现阶段中俄石油政策性贷款合作对中国具有短期经济发展优势,而对俄罗斯则具有长期优势。同时建议对于中俄政策性能源贷款,我国应该扩展政策性贷款在对外能源合作中的运作范围、确定合理的期限、贷款利率,强化中俄之间的石油供应机制。对于政策性贷款与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应该运用政策性贷款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加强政策性贷款项目和对外投资东道国金融机构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政策性银行的特点、运作机制及职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立慧 《社科纵横》2005,20(2):72-73
对政策性银行的特点、运行机制及其功能的准确、完整的认识,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运作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依据经济、金融及法学理论对对政策性银行的特点、存在根据、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从而形成一个对政策性银行的一个比较准确、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