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是在“五四”时期完成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门类所必须的相对系统的学术飞跃,走向现代自觉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儿童问题,旧儿童观的崩毁,新儿童现的确立,为现代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举行了真正的文化奠基仪式。在“五四”时期形成了足够强大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队伍,这支队伍在出版界的支持下,开辟了较广阔的研究阵地,从而使儿童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重大收获:1.理论进入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建设;2.将近代西方的科学文化吸纳进来,化作自己的理论原料;3.开掘了众多的研究课题;4.初步择定了合适的研究方法,不同研究方法形成了互补和支持。  相似文献   

2.
西方人类学派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五四”前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酝酿和自觉的历史过程,我们显然无法忽视当时西学东渐、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相互交织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现实。这不仅仅是因为这种文化现实最直接地构成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拓荒者们从事研究工作的具体人文背景,而且还因为这一背景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当时儿童文学研究所可能具有的时代内涵和理论面貌。因此,循着这一背景所提供的学术思想脉络,我们将有可能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寻求和认识早期儿童文学学说的理论渊源和学术特征,进而更科学地理清和把握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发生、发展轨迹及其内在规律。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选取了“西方人类学派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这一论题。在我  相似文献   

3.
“儿童本位”论是贯穿于中国儿童文学百年历史的最重要的儿童文学观,它产生于五四时期,经过当代的理论诠释和创作实践,已经成为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思想。近年,儿童文学学术界有学者提出了以“主体间性”来超越“儿童本位”论这一理论主张。本文认为,试图以“主体间性”超越“儿童本位”论的理论主张,没有真正理解“儿童本位”的本义,没有认识到在儿童文学这个世界里,儿童与成人之间,有着其他任何人际关系都不具有的特殊关系。在现阶段,“儿童本位”论依然是远比“主体间性”更具有历史和现实实践之有效性的一个方案。作为历史真理,“儿童本位”论在实践中,依然拥有马克思所说的“现实性和力量”。  相似文献   

4.
鲁迅把儿童问题从家族关系发展到人类关系的高度上 ,认为父子关系是一种自然平等的伦理关系 ,父母对子女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以“幼者为本位”的思想直接影响了鲁迅对儿童文学理论的批评和翻译介绍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在他的小说和散文里 ,鲁迅也塑造了众多鲜明的儿童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5.
1991年1月,由广州师范学院儿童文学研究室编印的内部交流专刊《儿童文学信息》在头条位置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自觉时代的动态综述——理论与研究,是否将继创作而活跃》为主题,向有关人士传递了如下信息: 以中国的情况而言,开始具有理论色彩的儿童文学和儿童美学研究专著的陆续推出,已经成为一个90年代起始这一年的重要信息。90年2月,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首批出版的“儿童文学新论丛书”第一辑,有汤锐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儿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在目前的儿童文学界已经成为定论。毫无疑问,是多方面的合力阻碍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但是,在这些力量中,总有一股最强大的、规定方向的力量。寻找这股力量,应该成为儿童文学理论的自觉意识。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儿童观是一个必然的客观存在。可是,儿童观问题却一直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盲区。对儿童观问题不应该有的忽视决不仅仅因为儿童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在周作人手中开始,也基本在周作人手中成熟。他的儿童本位的文学观至今仍是很有魅力的儿童文学理论话语,尤其是对儿童空想权利的维护,对教训主义的批判,以及对“第三的世界”的独特理解,都极富有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8.
评西方“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学派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更多的是批评马克思主义,反对其中一些基本原理,本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三本代表性论著的主要观点作简要评述,指出他们否定原始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一阶段,同时企图用马克思使用过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来否定历史发展规律的统一性。作者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涵义和性质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性的学科,儿童文学拥有自身的研究范畴和自己特有的研究范式.对中国的儿童文学学科建设来说,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方法论,依然要像五四当年那样,采取"拿来主义",处理自身问题.跨学科的儿童文学研究对研究者的理论知识结构有着特殊的要求.一般文学研究的绝大多数方法,都可以运用于儿童文学研究,而具有儿童文学自身特殊性或特效性的研究方法则主要有:儿童哲学的方法;深层心理学的方法;人类文化学的方法;童年历史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梅杰的《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将个人立场与历史细部相结合,坚持还原历史,论从史出。这一重写不仅以新的史料质疑了部分儿童文学研究的主流定论,也探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古今关系、儿童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本位”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儿童文学作家主体性与作品成就之间的关系、作家作品在不同时代的传承影响关系等。这些关系有所区分地整合进了文学史的叙录评断之中,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国儿童文学史的一体化书写范式。“儿童本位”论与“泛儿童文学”观的对照书写,突显了中国儿童文学观的历史演变进程及“儿童本位”的重要意义,对此后中国儿童文学史的撰写、儿童文学的创作与批评以及儿童文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01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年度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2001年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态势作了一个宏观的扫描。文章认为,2001年度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虽不丰厚但也有可观的收获,认为对当下儿童文学创作思潮与整体现象的关注、批评,是2001年度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对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研究,也取得了颇有价值的成果;在儿童文学文体研究方面,对幻想性文学中的童话研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儿童文学理论的构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简要分析目前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状况。目前的状况是三部分的理论并存:第一部分是“五四”运动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和社会主义新时期,由中国作家、儿童文学家和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工作者创建的儿童文学理论。这些理论研究涉及儿  相似文献   

13.
儿童本位论曾给予滥觞期——五四时期的中国儿童文学以重大的影响,这已被学术界所公认。如蒋风主编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中说:“我们只要对初创时期的现代儿童文学实事求是地进行考察,就可以发现,儿童本位论几乎成了当时许多儿童文学文论的立论依据,直接间接地吸收过其中的合理内核。”这个论断是合乎历史事实的。但问题在于,当建国前许多人极力张扬儿童本位论和建国后异口同声地批判它的时候,都未对儿童本位论的内涵进行过科学的阐释和界定,致使对它的张扬缺乏分寸,对它的批判也显得无力。因此,本文试图探讨一下儿童本位论的基本内涵,及它在儿童文学理论和创作中的流变,以初步揭示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形成过程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西方“深绿”思潮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看作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强调只有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确立以“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才能解决生态危机。西方“浅绿”思潮在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作辩护的同时,对近代强式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做了必要的修正,最终形成以“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西方“红绿”思潮中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则批判现代性价值体系本质上是一种漠视人类之外的存在物的价值和利益的人类中心主义,由此必然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扭曲和生态危机,因此应当以承认自然存在物的内在价值为前提,展开共同体价值观培育的有机教育。“红绿”思潮中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是在批判“深绿”和“浅绿”思潮所主张的生态价值观的基础上,重建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但他们与“深绿”、“浅绿”思潮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重建的两种价值观始终是与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5.
儿童文学理论新人的出现,富有学术个性的重头理论文章的写作,及当下重要作家作品研究、科幻文学研究和儿童影视网络研究,等等,共同构成 2003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亮点。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语境的今天,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在长时期内得不到新的突破,从比较的角度切入是一个比较好的和切实可行的切入点。“比较儿童文学”这一术语在中国内地很难成立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最为根本的是没有解决好可比性的问题,儿童所生存的异质文化都显示出“可比性”存在的合理性。当今的儿童文学研究多以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为主,这些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跨学科研究是比较儿童文学研究新的增长点。而这种研究状况造成的关于中国儿童文学发生的极端被迫性观点就存在破绽,当今的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都有强烈的西化倾向,应当建立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自身的话语。  相似文献   

17.
正如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外源型一样,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也受到西方的直接影响。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的建构过程中,就可以清楚看到来自美国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大致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周作人借鉴以斯坦利·霍尔为代表的美国儿童学的观点,"主张儿童的权利",强调"儿童在生理心理上""和大人有点不同",进而发展出"顺应自然,助长发达,使各期之儿童得保其自然之本相"这一"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二是直接借鉴麦克林托克、斯喀特尔等美国学者的应用研究成果,从小学校的文学教育的角度论述儿童文学,呈现了更加完整的儿童文学的文体面貌。周作人从美国的儿童学和小学校的文学教育研究中接受的影响,在其"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中,发挥着十分核心、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发展之初的儿童观呈现为“儿童本位”的特点。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 以成人为中心的“儿童教育观”成为主流并一直持续到新时期。在处于文化转型期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儿童教育观”中以成人为中心的一元价值观逐渐消解, 儿童作为个体生命现象, 其主体地位开始回归。本文在考察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儿童观的理论发展的基础上, 提出在成人与儿童的两极世界中, 一种双主体规律的实现将是建立新型的当代儿童文学儿童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五四儿童文学的历史生成是与中国的现代转型紧密关联的.认同危机内在驱动了包括儿童文学在内的中国新文学寻找和建构国家形象的文学实践.儿童本体的书写折射了中国现代作家对现代中国历史及民族“新生”的思考.在西方形象与古典形象的双重他者的制导下,五四儿童文学建构中国形象体现了社会性与自然性的融合与冲突,其性质是对现代中国的一种价值重建与意义重构.  相似文献   

20.
以孙毓修为代表的近代儿童文学作家对中国传统儿童文学资源的重新阐释是近代儿童文学的一部分,它反映的是近代社会改良的政治需要对儿童文化的要求,是社会思想文化变革在儿童文化领域中的延伸和具体表现。在西方儿童文学观念初步影响下,近代儿童文学作家开始重视儿童的阅读要求,形成以儿童为中心建立儿童文学的思想要求,加之西方儿童文学文体的启示作用,他们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传统资源,发掘其中符合现代儿童文学文体要求的内容,文体意识由模糊到清晰,文体形态由传统文体与现代儿童文学文体的杂糅逐渐过渡到新的儿童文学文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