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毛泽东所谓“文化” ,属于“小文化”范畴 ,是指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 ;毛泽东习惯将经济、政治、文化并提 ,强调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毛泽东所谓“文明”与“大文化”范畴吻合 ;毛泽东的文化价值观体现了尚“动”、尚“变”、尚“斗”、尚“新”四种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家文化”作为中国社会的本位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众多民营企业青睐。然而,企业及员工对于“家文化”的认知错位、制度建设缺位导致“家文化”被道德绑架、新生代员工价值主张多元化等问题导致“家文化”建设难以发挥真正的效用。需要从企业文化视角正确解读“家文化”;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家文化”建设;充分认识“90后”新生代员工价值主张,发展“家文化”。  相似文献   

3.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永恒主题。自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掀起了传统文化热以来 ,人们对待传统文化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必须正确处理好“史”与“论”、“一体”与“多元”、“真”与“美”、“古”与“今”、“中”与“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科学的态度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架起一座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则是文化发展的灵魂,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提高是文化发展的目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是文化发展的标志,而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增强是文化发展的途径.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处理好文化体制改革中“体”与“用”、文化属性“全球化”和“民族化”等诸对矛盾关系,并兼顾文化发展的“政策化”与“自觉化”.  相似文献   

5.
“统战文化”是在统战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文化统战”,实际上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方式.“统战文化”与“文化统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明确工作的着力点,进一步加强“统战文化”建设,推进“文化统战”工作.  相似文献   

6.
人们习惯于把“文化”与“文艺”并列,称为“文化艺术”,这个“文化”并非就是文化学意义上的“文化”,但也不无关系。刘勰写的《文心雕龙》在不同的语境中,共使用了337个“文”字,而“学文化”、“文化艺术”、“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化”这些内涵和外延大相径庭的概念,始终使用着同一个“文化”词语,这说明其中确实存在着一种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研究“文化”、“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学者,都把文艺现象作为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加以考察;研究文艺的人,也要涉及文艺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如何认识和发挥乡村知识分子和文化能人在乡村文化中的孵育教化作用,是新世纪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和现实问题.来自乡村外部的“送文化”和来自乡村内部农民群众的“种文化”,虽然具有必要性和基础性,但相对于乡村文化的巨大需求和快速发展来说,都有局限性,需要乡村内部文化人才“孵文化”的有力支撑.以“孵文化”为枢纽,“送文化”“种文化”与“孵文化”相互配合,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的“博爱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依据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弥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力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发现性语境”时期研究的分析,指出其典型表现为对“西方文化”的不可分析性认知和中国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非逻辑性认知:对“西方文化”的不可分析性认知,第一体现在对“多元的西方文化”的缺乏分析性认知;第二,体现在“文化背景”的不可分析性认知。对“中西方文化关系”非逻辑认知,第一体现在对本土性“文化立场”的错位认知;第二,体现在对西方文化中的“东方学”缺乏认知。并提出,“发现性语境”的“不可分析性与非逻辑性”特质,使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第一时期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呈解构与被解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各国法治的历史沿革及其法治信仰构造、哲学认识论基础,我们可以将世界范围内“区域法治文化”归纳为“欧陆理性主义法治文化”“英美经验主义法治文化”“新加坡威权主义法治文化”等几种类型。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属于“新型法治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内涵。相对于国家法治文化而言,“湖湘文化”等区域法治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展湖湘法治文化等区域法治文化,不仅是湖南等省积极推进地方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辽河文明”的释义出发,从自然生态资源、多元经济形态、人类文明起源、区域民族文化和社会人文艺术等五个主要方面,阐述了“辽河文明”的独特地域文化内涵.认为“辽河文明”的命名,是基于历史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其本质特征是“文化特质”和“文脉基础”.而“辽海文化”的命名,则是基于地域文化学、人文地理学和方志学,其本质特征是“文化符号”和“文化表征”.二者的关系,不应当是如有些学者认为存在“非此即彼”的排他性,而是以辽河为“圆心”,互为表里的姊妹文化关系.辽河文明与辽海文化,就如同“黄河文明”与“齐鲁文化”的关系一样.由此提出“辽河文明”是“辽海文化”文脉基础的论见.  相似文献   

12.
具有当代科学意义的“巴蜀文化”,于抗战时期由卫聚贤提出。但“巴蜀文化”概念和基本内涵形成和确立的标志,则是《说文月刊》两期“巴蜀文化专号”的出版。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是“巴蜀文化”概念发展最明显和丰富多彩的时期,川渝两地出现分流:四川出现由“巴蜀文化”向“古蜀文明”和“巴蜀文明”的提升和拓展,而重庆则出现从“巴蜀文化”“巴文化”向“巴渝文化”的嬗变。“巴蜀文化”与“巴渝文化”概念的提出和形成,既顺应了学术发展的趋势,也适应了特定历史时期(抗战、三峡文物抢救保护)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文化概念的创新,意义非凡,不仅直接推动了学术的发展繁荣,更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13.
隶属于“企业文化”中的“财务文化”,既具备“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在企业财务中的特殊属性。近年来,“财务文化”及“财务文化学”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随着“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提出,企业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财务文化”必将对企业财务目标、财务战略、财务制度、财务方法带来深刻影响。同时,随着对“财务文化”研究的深入,传统的财务学科体系也将发生动摇,涵盖“技术”和“文化”的“双翼财务学”将会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各自具有丰富的法理内涵。“富强”“民主”是引领我国文化产业法制与公共文化服务法制建设的重要价值;“文明”“和谐”是引领我国文化遗产法制与精神文明法制建设的重要价值。我国文化立法需要考量“自由”“平等”等社会层面的多重价值,文化执法、司法则需要考虑“公正”“法治”等价值准则。承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基本价值的“爱国、敬业”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理念之“诚信、友善”,都需要通过文化法治建设内化为人民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作为文化立法的目的,其不同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则可根据文化法治的具体需要,确定其融入法律规范的表达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文化在不断创新的历史中发展 ,形成了“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和“创新文化”的走向。它们分别是在“自然的实践”、“自主的实践”和“创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历史阶段上的文化氛围和趋向 ,展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创新的里程  相似文献   

16.
一、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看“党校文化”的重要性1、从“文化”看“党校文化”。对“文化”的内涵,解析颇多,但有两点为共识:一、文化是一种社会存在,只要有人类的社会实践,就会产生文化。二、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文化,会反过来以巨大的“文化力量”影响社会发展,起着规范、导向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正因为此,我们党历来重视关于文化的建设。因此加强“党校文化”建设,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  相似文献   

17.
财务文化与财务文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隶属于“企业文化”中的“财务文化”,既具备“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在企业财务中的特殊属性。近年来,“财务文化”及“财务文化学”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随着“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提出,企业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财务文化”必将对企业财务目标、财务战略、财务制度、财务方法带来深刻影响。同时,随着对“财务文化”研究的深入,传统的财务学科体系也将发生动摇,涵盖“技术”和“文化”的“双翼财务学”将会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代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高理想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新文化”,也是一种“大文化”。建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在文化观念层面上,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建设创业文化、创新文化、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复杂交织过程,既包含着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化”中国文化,也存在着以中国文化“化”马克思主义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应关注“文化认同”,更应关注“文化差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文化认同”不仅在于“形似”,更在于“神似”,即在于两者某种程度上都注重实践性;此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认同”要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正步人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存和生活境遇日益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基于改善老年人生存境遇的追求,“孝”文化建设就成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孝”文化建设乃老龄社会中和谐文化建设的题中之意,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仍然需要“孝”文化作为维系情感的精神纽带,“以人为本”的代际和谐也需要“孝”文化的支撑。“孝”文化建设的不要误解或曲解或简单地肯定传统“孝”文化,用科学的态度和思维理解传统“孝”文化。在和谐文化背景下建设“孝”文化,要以“孝道派”与“孝治派”作为解读传统“孝”文化的一个落脚点.摈弃政治价值的专制和愚孝,抛弃迂腐陈旧的理念和繁文缛节,用西方“博爱”思想启发人们,“孝”文化不仅仅存在家庭伦理文化中,还可延伸至社会公德层面,从而在提倡平等、提倡正义的社会中扩展孝的影响范围,并使其得以可持续地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