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对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存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已经成为世界性趋势。综观世界各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实施的特点,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在考核内容、学历标准、融通性、证书的更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建立完善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
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改革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对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又进行了重大改革,使之不仅仅是一种教师职业准入制度,而且还促进已经从业的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不断提高专业水准。等级证书制度构筑教师职业阶梯;强化定期换证制度促进教师职后培训;高级证书制度规范优秀教师标准。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改革对完善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教师资格制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推行的一项针对教师行业的职业制度,它对规范教师任用标准,加强教师职业专业化,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教师资格认证中,却存在着教师资格认定地域效力薄弱,师范专业教师资格认定失衡,跨学科、跨专业教师资格申请宽松,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模糊,教师资格证书普适通用、法律监督机制形同虚设、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学前教育是影响人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学前教师是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学前教师的师资质量不高,尤其在学前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方面还存在教师资格证书终身制、入职门槛偏低、教师无资格证上岗、教师资格准入认定内容缺失等问题,都要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5.
德国教师教育设有独立的见习期,其见习制度的缘起和发展与德国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当前,德国对教师教育见习阶段的运作、准入条件、服务时间、任务组成、理论学习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见习阶段结束时,见习教师还需参加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德国各州对此次考试的目的、考试委员会组成、考试的形式及内容、考试评价等也都有相应的规定。为了提升各州在教师教育见习及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方面的一致性,德国政府制定了具有明确针对性的教师教育标准。深入解读德国教师教育见习及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可为我国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及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教育制度作为国家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两种教育制度具有内在一致性。目前实施的教师资格制度对教师教育制度有不利影响。要在此基础上,解决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教育制度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不仅需要一支适应高职教育的专任教师队伍,而且需要保持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队伍。从阐述高职兼职教师与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我国高职兼职教师的教师资格证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借鉴"同等学历"制度对高职兼职教师进行考核与选拔;政府应对高职兼职教师的教师资格进行宏观调控;高职兼职教师的教师资格证书的申请程序要规范等。  相似文献   

8.
教师资格制度的建立,赋予了教师从教的基本准则与合法地位.专门化的教师培训机制的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二级年检"复审制度的出台、弹性化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的完善、多样化的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为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突破理论茧式化的困扰、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建构中不断加以完善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双师"双向交流机制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方式与途径。针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在实施"双师"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社会、企业、学校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是高校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国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建设具有丰富的经验,如设立"高级讲师"和"终身教授",统一评审标准,实行动态评审,建立复核和仲裁制度,加强聘后管理等,这些制度可为改革和完善我国现有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福建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现状和影响改革的制约因素,指出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出路主要在于:优化职称评审的定量化指标,逐步下放评审权并引入社会化评审功能,做好与高校职称评审有关的制度建设以及政策的协调衔接工作。  相似文献   

12.
"双师素质"教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经历了"双证书"、"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发展过程,显示出"双师素质"的内涵特征实质是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双重素质,特别注重实践性特点。"双师素质"教师的职业技能包括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四方面,涵盖了教育性、学术性、工艺性或职业性三个专业领域。对于"双师素质"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根据"双师素质"教师的特点注重理论的广度,加强技能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培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宏观政策制度上建立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方式实现职教教师专业化,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1994年美国制定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生涯与技术教育专业标准:面向11~18岁左右学生的教师》①[1]提供的职业教育优秀教师专业标准,是美国多数州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指南.文章主要研究文件中的标准结构、标准执行细则、标准制定过程和主体以及评审过程等,以期能为我国制定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始于19世纪末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制度建设停滞、初步确立、过渡试点以及全面实施四个时期.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为师资供给提供了助力,但存在师资需求矛盾、教师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及资格融通等问题.教师资格制度建设的进程中需要把握教师专业化的时代契机,形成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制度变迁中 ,如果核心制度供给滞后 ,就会使配套制度供给不仅不能产生预期效果 ,而且还会出现制度供给的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 ,导致制度供给陷阱。要跳出制度供给陷阱 ,就必须进行核心制度创新 ,缩小制度供需缺口。目前 ,中国农业制度变迁正濒于制度供给陷阱 ,安排核心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细阐述了教师资格制度的建设与教师培养制度的辨证关系,以及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人才培养目的对专业教师提出运用特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要求,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从教龄与素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动态发展情况出发,关注发展的主体性、和谐性、差异性等原则,提出"双师型"教师发展的五阶段论。在借鉴中国台湾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师资培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兼容并包完善职称评审办法,突破诸多限制规范任职资格制度;制度激励搭建进修平台,迎合产业需求突出应用实践性;建立健全双师培育法规,明确企业责任促进共享共赢;实施培育工程孕育名师土壤,形成分层分类分段培训阶梯结构等四大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基础教育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教师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亟须面对的课题。“学习管理师”富有“一专多能”的特质,承担着“三双育人”的职责,是具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教合一”功能的新型职业。“学习管理师”型师范人才培养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的减负增效和环境重构,地方高师院校应立足于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结构调整,坚持需求导向,积极进行“学习管理师”型师范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管理师”型师范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探索,从“理念体系、内容体系、工具体系”三方面建构了“学习管理师”型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在取得阶段性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将继续从申请“学习管理师”证书认证、将“学习管理师”培养纳入国培省培体系、建立“学习管理师”校级及国家级标准等方面深入探索,以期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由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发展提供启示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职业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增强,美国与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了解和认识,两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和经验也不断被其他国家所学习和借鉴,尤其是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更是成为国际职业教育比较研究的重点。对美国与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深入分析两国运用专业性、职业性和教育性“三性”融合原则在职业学校师资职前培养、准入机制和资格认证制度、职后培训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结果发现,两国职业学校在教师职前职后侧重阶段、准入机制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法律体系保障、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师资准入机制、“三性”融合原则的运用、师资队伍专业化等方面又存在一定的共性。据此,从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建设、职后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双师型"教师要兼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这是"双师型"教师的应有之义.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出高技术人才的保障,也是促进生产和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出发点."产教融合"是产业体系与教育体系相结合形成的有机整体,从"产教融合"的角度看,当前双师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师实践平台不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教师绩效考评形式化,缺乏"双师"激励机制等,要解决这些困境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制定教师准入标准,改革师资管理制度;建立"校企共同体",创建教师实践平台;建立教师考核方案,探索教师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