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州卫是一支设立于通州的亲军部队,负责皇城守卫、宫廷侍卫,以及通州城的巡警、驻防等多重工作。它既具有明代军卫的一般特点,又因其亲军卫的身份和所处重要的地理位置而体现出独特之处。通州卫所体现出的这种双重特性,反应了明代军事制度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为明代京卫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作为明代北京防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通州卫所反映的军事实践与得失对当今国防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辽东志>载明代"纳丹府东北陆路"把内地丝绸诸物奇特地运往北国东疆地区,这是明代实行卫所贡赏制度的结果.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展示了明代北国东疆与中原地区同属一脉,彰显图们江口"金三角"地区重要性,反映了"纳丹府东北陆路"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代卫所军城是在继承原有城市的基础上,依托卫所制度建立的军事性城镇,主要分布在北边、沿海和内地民族聚居地区。卫所军城初兴之时,以军事功能为主,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人口构成的异质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功能也发生分化,其中部分卫所军城叠加了行政、经济和文化功能,演变成综合性城市。明代卫所军城的设置不仅对于明代政治、军事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明代城市以及清代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彭勇 《中州学刊》2003,(1):97-101
自从顾诚教授提出明帝国两大管理理论后 ,有关明代军事管理系统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但作为卫所制度之重要基础的州县军户制度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部分学者的研究存在不少误区。本文主要通过对嘉靖《商城县志》的个案研究 ,试图理出明代州县军户制度的基本情况 ,如州县军户的数量、户籍管理、来源、应役卫所的分布 ,以及与卫所军户的关系进行的考查 ,并对一些重要问题 ,诸如州县军户的人口比例、逃亡率以及军户的生活状况等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碑志有着悠久的历史,曾被誉为刻在石头上的书。明代辽东碑志出土颇多,占有重要地位。特別近年来,辽阳市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在辽东都司治所辽阳及其附近地区发现的各种碑志,琳琅满目,风雅古朴,可称之为辽阳碑林。这些碑志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到明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边疆沿革及民族政策等,是研究明史,特别是研究明代辽东地区社  相似文献   

6.
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明代辽东都司》一书,是杨旸同志在其所著《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一书出版后的又一部研究明代东北历史的重要著作。这两部专著是研究明代东北历史的姊妹篇,是杨旸同志长期以来,刻苦钻研、辛勤劳动的丰硕成果,为中国东北边疆史的深入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明代的卫所制度是重要的军政管理制度,遍及全国各地的卫所,管辖着从各地抽调而来的军户和面积不菲的田地,从而形成了数量巨大的军卫移民群体。军卫移民以家庭为单位,他们自明初移居之后,近三百年间绝大部分都没有回到原迁出地。明代河南的军卫移民,在与迁居地军民共处的文化交流中,表现出以下特点:武官是卫所移民社会中文化建设和文化传僠的主导者,而军卫群体则是文化传播重要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相似文献   

8.
明代"达官"在内地卫所的分布及其社会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北元后,一大批北方少数民族如蒙古族、回族、女真族等接受明政府的统治,他们基本上被安置于全国各地卫所里.明代卫所"达官"的出现,与明代民族政策和卫所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学界对这批少数民族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多集中于对北元与明朝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和明朝"九边"的防守等问题.本文通过对这批官军在明帝国的各地卫所(不包括边疆羁縻卫所)的详细考查,认为,由于政府的妥善安置,他们的物质与社会文化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对明帝国的民族融合、社会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施剑 《理论界》2013,(11):116-118
本文在梳理明代巡检司研究成果基础上,立足于其建置、辖境、职能以及与州县、卫所之间的具体运作关系探讨,对巡检司政区性质重新作一反思,提出明代巡检司的性质具有三类属性,即普通政区、军管型政区、军事分巡机构.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东北驿站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在统一东北,建立都司、卫所地方政权的同时,为了适应当时军事政治斗争的需要,为了加强对东北的管理,积极恢复和建立东北水陆交通驿站。明代东北各路驿站,多系沿用辽、金、  相似文献   

11.
<正> 明代的军事防御体制,可分为两大部分,即边地与腹里。明初创设的军事卫所,大致按此格局分布。在明代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蒙古残余势力的不断骚扰,以及倭寇的时常侵袭,明代的边防就自然分成了北方九边与东南海防两大体系。与此同时,腹里防御也可分为城市防御与乡村防御两大部分。本文试就明代乡村的防御体制作一初步的探讨。一、巡检司:专职的乡村防御机构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为加强北边防御和边疆治理,建国之初便在北边设立众多卫所。其中蔚州卫作为宣大一线抵御蒙古南下的重要防御区域,地位作用突出。在九边众多卫所中,早期蔚州卫的军兵几乎全部是由外来的军事移民构成,这些军事移民迁入蔚州卫后,不断融入当地生活,支持当地众多文化场所的构建,为蔚州卫带来了多样的宗教信仰和宗族文化,他们在蔚州卫交流、融合,营造了颇具边疆特色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3.
明代军事活动与关羽信仰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诗卿 《中州学刊》2008,(3):152-155
明代是关羽信仰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时期,明代军事活动由于其内在较强的流动性,在关羽信仰的传播和普及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明初的卫所移民,到明中期的嘉靖倭变,以及其他军事活动,对关羽信仰的传播,特别是对边疆、沿海等关羽信仰薄弱地区的传播,其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从而为清代关羽标准化的国家崇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卫所制度是明朝军队的一项基本军制。卫所缺伍的原因主要是边班、清军、勾解等措施在实行过程中产生了诸种弊端。明代军中各级官吏贪占政府粮饷、收受军兵贿赂是各种军制无法实施的根本原因并对明朝灭亡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程尼娜 《文史哲》2015,(2):90-109,166,167
明代女真朝贡制度一经建立便很快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先后经历了建构、发展、整顿、破坏,以及由女真羁縻卫所朝贡制度演变为敕书朝贡制度的不同阶段。明朝将女真朝贡制度纳入王朝政治体系,由中央礼部、兵部和地方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明前期)共同管理女真朝贡制度。其全力经营女真朝贡制度的主要目的:一是为营建"大一统"的国家规模;二是将女真朝贡制度纳入东北边疆的防御体系,防范和牵制北方蒙古部。从女真朝贡制度运作过程看,政治功能占主导地位,经济活动居次要地位,因此将女真朝贡活动简单地定位为女真朝贡贸易活动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都司儒学与卫学是都司、卫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 ,至宣德以后显著增加 ,正统以后进入大规模建设的阶段 ,至明末 ,卫所儒学数可考者已达 1 1 2所。随着卫学的增加 ,其教育、岁贡制度也在逐步完善 ,卫学生员数也在快速增长 ,在当地人户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卫学在提高卫所成员文化水平、为国家输送人才、提升边疆地区文化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明代募兵制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募兵制是明代的重要军制。但多年来,在明史研究中,对这一问题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本文对此问题试作初步探讨。一、卫所军的衰朽和世军制度的崩溃明帝国建立伊始,创设了卫所制度。《明史·兵志》序云:“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为。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盖得唐府兵遗意。”此为卫所制度之大纲。卫所军的编制是:一郡者设所,连郡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后期,明初实行的卫所制逐渐弛废,募兵制代之而起。与此同时,军队中私养家丁的现象日趋严重,并很快盛行,直至明后期发展成为与募兵制度并行的家丁制度。从明中叶至明末,家丁大批使用于边防战场上,这些人在明代军队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向燕南 《中州学刊》2006,(1):178-181
明代北塞边镇志书的编纂,在受整个明代史学特点相制约的同时,也受到明代整个时局发展的影响。明初,明廷基本掌握着北部的军事主动,所以正统之前,几乎没有边镇志书的编纂。正统以后,受军事局势变化的影响,开始有了一些北塞边镇志书的编纂。嘉靖时期,史学的活跃和北塞防线的再次紧张,形成了北塞边镇志书编纂的大发展时期。大约从万历开始,明廷军事危机开始转向辽东一隅,此时边镇志书的编纂重心,亦随之转向东北一线。明代北塞边镇志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20.
略论明清时期的卫所漕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前期,统治者对漕运体制进行改革,以东南有漕省份卫所取代粮户运送漕粮,卫所成为漕运职业运输机构,漕运是其最重要的经济职能。新的漕运体制一直延续至清末。明清时期的漕运卫所对于保障漕运顺利进行,促进南北商品交流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以卫所运送漕粮亦是对中国传统漕运方法的成功改革,提高了漕运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