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周公德治思想及其与儒家文化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公是我国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奠基者和创始人,所以历代儒学家称他为“元圣”。周公姓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辞海》)。周公不但具有卓越深邃的思想方面的真知灼见,而且能够将之贯彻实施于政……  相似文献   

2.
一、平息叛乱、稳定社会、巩固西周统治 武王灭商后,想利用殷人内部矛盾,以笼络办法达到巩固西周在新征服区的长久统治,封纣子武庚于殷墟一带管理商遗民,并派自己弟弟管、蔡、霍三叔暗中监视①。武王死,年幼成王继位。国家政局不稳,周公以长老身份“践天子位”,代成王“当国”,即继武王后称王。周公称王当国,在当时条件下是很自然的。其一,西周初称王称候并不严格,侯伯亦有称王,周公既然封于周,称王并不见奇。其二,周公称王乃武王遗嘱。《逸周书·度邑》说遗嘱周公“兄弟相后”,即要周公在他死后继王位,辅佐成王。史载周公是武王诸弟中贤能…  相似文献   

3.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全盛时期,礼作为奴隶制社会统治阶级统治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周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一、周公确为周礼作者 周公在周王朝创立时,的确曾“制礼作乐”。《左传·文公十八年》记:“先君周公制周礼。”《尚书大传·周传·雒诰》亦记:“周公摄致,一年救乱,……六年制礼作乐。”《礼记·明堂》也记载:“周公相武王以伐纣,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位,以制天下。……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国语·鲁语》说:“若使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这些材料可以充分说明,周公在周初确曾“制礼”。 《论语·八…  相似文献   

4.
<正> 西周领主制封建社会开端的主要标志,是殷周之间的斗争,特别是周武王伐纣之战的彻底胜利。殷周间的斗争,不仅是两个王朝(殷王朝和周王朝)谁胜谁败的斗争,而且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封建制和奴隶制)之间“大变革”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农奴制战胜了奴隶制,于是开创了西周封建社会,同时也奠定了尔后长达三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方向。为了更明确理解西周社会的性质,有必要再把它的主要特征简明地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西周刑罚正当性的两个来源是天命和德政。天命是刑罚正当性的信仰来源,德政是刑罚正当性的价值来源。天命、德政和刑罚共同构成西周时期的综合惩治模式,有效地维护了西周政权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学问》2015,(5)
橐离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大强族,约在西周至春秋之交率先进入文明时代,并建立了政权。学界对橐离文化和遗址分布等存在诸多争议,但研究成果在总体上缺乏系统性。目前,通过对文献和近年考古资料的相互印证基本可以推定橐离文化和遗址分布的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禹浪 《学术交流》2005,(7):125-131
事实上,黑龙江流域存在着相对独立的文化圈,这是一条具有世界意义的大河文明。黑龙江流域的东胡、肃慎、扶余这三大民族谱系的成员,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建立过北魏、辽、金、元、清五大帝国王朝和若干王国政权。这些王朝与王国政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乃至世界历史格局的形成,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研究它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经济形态、民族分布和文化特色,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一区域古代文明发展的规律,是非常必要和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夫余简论     
《学问》2010,(4)
夫余属秽貊族系,在汉魏时期建立了隶属于中央王朝的奴隶制地方政权,其经济、文化均有独特之处。《三国志·夫余传》是研究汉魏之际夫余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9.
试论西周王朝三大职官系统之构成宫长为我们曾经提出西周王朝应该设有掌管民事、神事和王事的三大职官系统①,其实,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白皋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接着,...  相似文献   

10.
《学问》2015,(6)
高句丽有史705年(前37-668),渤海有史229年(698-926)。两个政权相隔30年,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地理位置上相近,且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受中原王朝中央行政制度的影响。因而高句丽、渤海两个政权在中央行政体系中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因所处的时代不同,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从唐王朝的策略及归义军政权内部形势两方面来探明咸通八年 (867)张议潮“束身归阙”之原因 ,对进一步弄清归义军政权初期的内部矛盾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奠基者是孔子,但其思想的渊源则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的周公.周公作礼,一方面建立了完备的 (相对于夏、商而言)、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制的国家,另一方面则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这套思想观念的核心,就是所谓"德"——"天"、"孝"——"祖"的双重统一:"德"是和"天"相配的,"孝"则和"祖"相对应,而"祖"和"天"本来是一而二、二而一,统一不可分的. 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原始人不分物我,因此在原始人的思维中,与自然浑然不分的感性互渗意识占据了支配的地位,所以祖先崇拜是和图腾崇拜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知道,所谓图腾总是一些动物或植物.在原始的图腾崇拜中,原始人直接把某种动物或植物同祖先等同起  相似文献   

13.
《学问》2010,(5)
阴山南北、河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而成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互发生和不断冲击碰撞的地区,也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的必争之地。战国—秦汉时期,该地区承载着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经济秩序的使命,为统一的汉文化的早期形成和初步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广泛分布在河套地区的诸多城镇,对当时该地文化的形成和发育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截至目前,河套地区共发现157座战国—秦汉时期城址,依据考古类型学方法可将其分为大、中、小三个类型、早晚两个时期。  相似文献   

14.
长安,乃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历史上自西周开始,就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后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此,总建都时间超过千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都城,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隋唐之际,达到顶峰。作为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安关中的文化发展辐射全国乃及世界。当时的长安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达到百万的城市,是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长安以及关中地区形成的区域文化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影响巨大。长安文化也是当时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无数士子商人流连忘返,他们不远万里奔波汇聚于此,带来的不仅是对理想的讴歌和失落的感伤,伴随的还有不同诗风的汇聚融合,并形成一种新的诗歌典范。我们常说的梦回大唐,在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徜徉那水月凑泊的唐诗境界,也就是回梦那唐诗产生和发展的摇篮———长安以及长安文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先生的大作《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就带我们梦回了一把大唐,梦回了一次长安。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都城长安以及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关系的专著,...  相似文献   

15.
李秋香 《唐都学刊》2012,28(1):73-75
民间信仰具有多种文化认同功能与文化控制作用。秦汉民间信仰的多种文化认同或文化控制功能不仅具有共时性特征,而且具有历时性特征。由于民间信仰属于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故其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秦汉时期的某一时段,其独立性体现为,国家的最高神为太一,但各地信仰的主神又各具特色。这一方面表示民间信仰并不与国家祭祀同步叠合,另一方面又显示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小文化传统处在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既统一又对立的地位。具体来说,王朝早中期民间信仰与主流文化、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相对和谐的一面;王朝晚期民间信仰与主流文化、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则显现出对立的一面。秦汉民间信仰的文化功能对于当前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如何看待历史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国家政权?这些少数民族国家政权与汉族中原王朝的战争是不是外国与中国的侵略反侵略战争?在这种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是不是民族英雄?这些不仅是学术界还在讨论的问题,也是社会上深切关注的问题,很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渤海与高句丽是两个族源族属、文化属性截然不同的民族。族源上,二者虽是土生土长于中国东北,但民族形成的轨迹却各不相同。文化上,渤海文化不是高句丽文化的继承者,所谓的"海东文化"实则是汉化了的渤海文化,这与高句丽固有文化占主导的情况大相径庭。政权上,渤海民族政权不是高句丽政权的延续,渤海政权的建立与高句丽灭亡并没有丝毫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与秦汉大一统政治不同,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史学正统观念上自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由于王朝更迭频仍,为凸显新朝政权的合法与正统性,史家在史书撰修时的断限、起元及具体内容上,都非常注意弥缝与讳饰.其次,面对魏、蜀、吴三国鼎立政权,由于时代背景的迥异,史家对三国孰为正统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移植与枯萎——个人本位法律观在中国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古老的盐碱地:没有“个人”的人群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是集体本位。它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家本位(西周、春秋)。其基本精神是“礼治”,即以宗法等级观念作为治国的根本和法律规范的直接渊源。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私有制发展不充分,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无力啄破氏族的血缘外壳。当国家形成时,宗法血缘纽带不仅没有被清除,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膨胀起来,获得更高的政治价值——划分统治与被统治阶级的标准和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权利再分配的尺度。即使是在西周,与其说是按地域来划分居民,勿宁说是按血缘来确定阶级。这就决定了国家政权形式——宗法贵族政体。在这个政体下,血缘等级与政治等级合  相似文献   

20.
杜芳琴 《浙江学刊》2002,(4):205-210
从大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率领周部族灭商定都镐京建立了周王朝,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这一段历史时期史称“西周”(又称“宗周”)。西周是中国文明史和华夏制度文明建设的滥觞时期。“周礼”,被视为华夏制度文明之圭臬,而社会性别制度是其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将考察周礼和社会性别制度的内容及其关系,追溯形成周代社会性别制度的历史文化与思想渊源,并适当兼顾考证性别制度运行中的性别关系,以期得到一幅对西周时期华夏族社会性别制度起源、构成和运作施行的比较完整的图画。由于受文章篇幅限制,不得不舍弃大量的例证引文,希望能在有关的著作弥补。在研究方法和材料方面,注重文献和考古成果的结合,特别注意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和性别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