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面向各类专业新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加强大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符合其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实际属性.“大学语文”与“中国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阶梯式地构成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课程群.同时,在“大学语文”的课程理念、学科化、师资队伍、教材编写等几个层面加强建设,是实现“大学语文”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精神与性灵、德行优先、德育模式、因材施教、礼乐陶冶、笃行精神等六个方面存在缺失。要重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必须认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意义与教育价值;研究和梳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正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探究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重视基础文科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的衔接;注意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大力保护母语,爱护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借鉴西方大学人文教育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是设计艺术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鉴于此课程对设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及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具有特殊意义,针对设计艺术生性格特点及学习现状,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评价等方面,探究对设计艺术专业大学语文的学习方略。  相似文献   

5.
万春  杨敏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1):136-139
作为高校基础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正日益被边缘化,面临尴尬的境地,迫切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我们希望通过改革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材教法,探索大学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建立大学语文课程独立的价值体系与标准,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教育的终极意义,使受教育者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本文是我们长期教学探索与实验的总蛄,首先介绍了大学语文在中国大学开设的历史情况,探讨了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与地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等。  相似文献   

6.
在高等学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在大学生中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原国家教委1994年10月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通知”(教高司[1994]192号文件)。目前,全国许多高等学校都已开设了相应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西安交通大学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的基础上,经过近两年的试点,自1996年起,《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已发展成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并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本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一方面,在高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十分必要、意义非凡;另一方面,要开好该课程确非易事,任重道远。本文试结合我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与心得,就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求教大方。  相似文献   

7.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正处于困扰中,其学科定位、教学目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都存在一定问题.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就必须强调大学语文的重要性,着力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正处于困扰中,其学科定位、教学目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都存在一定问题.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就必须强调大学语文的重要性,着力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文课程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与创造精神,为大学生的成才奠定深厚的基础,中文课程的开设在人文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文课程开设要去除形式主义,课程设置应体现出计划性、有序性和联系性,使学生受到不同层次、内容的学识培养。中文课程影响的深化表现为:中文精品课程引领下开设相关中文课程,形成课群,体现阶梯式学习、由浅入深的特点,发挥较全面的影响;把社团建设作为检验理论学习的阵地,作为创新探索的平台;文理结合,使中文知识素养成为学生的精神府库,创新发展的实践之地。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交融的现状不容乐观,故本文着重从渗透民族深层文化,扩展学生古代文化知识;教授传统民族文化魅力,引导学生审美;注重爱国主义人文教育等方面探讨了在大学的语文教育中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