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35岁的时候,考上了一所夜大。每天下班后,要穿越五条街道去读书。一天傍晚,台风突然来了,暴雨如注。老师还会不会来上课呢?我拿不准。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打探不到确实的消息。考虑了片刻,我穿上雨衣,又撑开一把伞,双重保险,冲出屋门。风雨中,伞立刻被劈开,成了几块碎布。雨衣也背叛了我,鼓胀如帆,拼命要裹挟我到云中去。我扔了雨衣,连滚带爬赶到了学校,看门的老人却说,从老师到学生,除了我,没有一个人来!那一瞬,我非常绝望。不单是极端的辛苦化为泡沫,更有无穷的委屈和沮丧。老人见我失魂落魄的样子,让我进他的小屋歇口气。伴着窗外瀑布般…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篇耐人品读的美文。文章短小精悍而内涵深刻,语言清新自然而意味隽永。读它,犹如喝了一碗心灵鸡汤,美味绵长,口留余香,让人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暴风雨是一个筛子。胆子小的面前想后的,都被它筛了下去,留下了最有胆识和最不怕吃苦的人。只有能经得住暴风雨考验的人才有可能走向成功!不到五百字的短文能写得如此出色,自然倾注了作者的一番心血,让我们来品味一下它的美妙之处吧!设悬念:让你欲罢不能。文章虽然短小,作者却能尺幅兴波,紧紧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全文仅400余字而文章的篇首却花了近200字来浓笔描绘我冒着暴风雨上学的情景,让…  相似文献   

3.
《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着力从后殖民的角度 ,重新探讨莎士比亚最后一部伟大浪漫传奇剧《暴风雨》的现实文本意义。围绕种族、性别、他者等后殖民关键词 ,就剧中故事发生地的历史依据所体现的殖民主义象征意义、剧中代表人物蕴涵的殖民话语中东方主义思维方式、被歪曲表征的被殖民者形象、后殖民语境下被殖民者的悲哀四个层面探讨《暴风雨》的殖民主义主题。揭示了普洛斯彼罗代表的西方传统人文主义虚伪的一面 ,指出它在殖民时代所蕴涵的殖民者的霸权本质 ,透视了凯利班象征的被压抑的被扭曲的“东方世界”的文化起因。  相似文献   

4.
对《暴风雨》中“普洛斯彼罗是谁?”的问题,莎士比亚处处伏笔,却始终没有抛出答案,这令后世无数学者纷纷猜测。它让《暴风雨》主题扑朔迷离的同时,又让其成为一部包罗万象的社会历史剧,有无数种解读的可能性。深究之下,普洛斯彼罗并不捆绑于某一特定身份,它集詹姆士一世、约翰·迪和莎士比亚为一身,从而让本剧融合了政治剧、殖民剧和基督教人文主义剧的色彩,镜像折射了当时国内君主专制制度、国外航海殖民事实及基督教人文主义社会思潮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5.
今日,偶闻有年轻教师在办公室议论学生问题,一位老师义愤填膺,振振有词:“现在的学生实在是太顽皮了,说好的没有用,不给他一点颜色看看,他不知道厉害,竟敢‘太岁头上动土’!”面红耳赤的她,定是受了不小委屈,怨气难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