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颉  滕志朋 《创新》2021,15(2):84-91
广西是民族团结的典范地区.历史上,广西各少数民族之间,以及他们与汉民族之间交流密切,文化互通.广西仫佬族"古条歌"《古今对唱》是对民族交融团结的史诗性咏叹.《古今对唱》叙述了从盘古开天辟地到近现代中国这一个时间跨度无比巨大的历史过程.《古今对唱》歌颂了远古传说故事中的祖先神,也展示了进入文字—文明时代后中华民族的真实历史,记录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也引述了汉民族文字经典中创造的艺术形象.仫佬族非常认同汉民族及其他民族的历史,《古今对唱》等"古条歌"也主要用汉民族语言演唱,而且有意识地在重要的场合演唱,从而起到凝聚民众的作用,形成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古今对唱》呈现了仫佬族等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在当今也成为民族交融团结的见证.  相似文献   

2.
明代蒙古族诸部之间长期混战、经济困顿、民生凋敝,蒙古族与藏族之间的交流也较少,明末黄教传入蒙古各部之后,蒙古族与藏族的交往交流急遽增加。黄教传入到土默特部时,法典成为民族交流的重要手段,法律在发挥其工具价值的同时,黄教的内容融入到蒙古族法典之中,同时黄教也积极吸收蒙古族的本土文化,体现了法律规范上的民族交融。随后黄教先后传播到喀尔喀部、卫拉特部等,经历了从社会组织上的民族交融到法律文化上民族交融的发展。从法律规范的交融到社会组织的交融,再到法律文化上的交融,这是明末清初蒙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有关北京史的学术史回顾和理论探讨,集中在文化史、城市史、区域史、社会史的范畴。与之相比,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则较少被纳入学术史讨论的范畴。在传统区域史研究视角下,其主要以通论性研究为主,涉及北京民族融合的历史、民族文化、民俗、饮食、医学等方面。满学作为专门之学,探讨了清代八旗制度与北京、满语文与北京话、北京地区多语种文献、清代京师文化与当代京味文化等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新时代的满学研究应更好地关注首都,关注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从首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挖掘丰富的多民族融合因素。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论坛(2023)聚焦“推动满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主题,展现了满学领域对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杨莉 《社科纵横》2012,(9):136-137
新时期多民族融合环境下西北民族地区具有民族性、多元性、地域性、脆弱性的文化特点,图书馆是民族融合地区文献信息中心,是加强各民族间文化交融、交流,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部门。图书馆拥有较高素质的文献信息专业管理队伍,能有效地搜集、整理和利用各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只有民族融合地区图书馆达成协作体,建立文献保障体系和合作机制才能达到引领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建 《创新》2011,5(4):122-124
各民族紧密团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网络文化迅猛发展,传统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运用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6.
近来年广西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失衡关系愈演愈烈,严重制约了广西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和谐、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马克思生态哲学视角加以解读,广西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关系失衡表现为异化自然对人(社会)生存和发展之否定、自然资本化打破自然内部持续发展张力、民族历史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机制失衡和人改造自然不善引发多主体之间矛盾等,并基于此深刻剖析其失衡根源。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对甘肃、新疆等省区更具特殊意义,是我们共同的政治使命。甘肃省武威市扎实开展“春晖行动”既抓住了“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有助于两省区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又落实了通过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是一个开口适度、途径广泛、平台众多、前景广阔的民族团结活动。这一活动值得关注,对其经验要从贯彻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视角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8.
寇小丽 《社科纵横》2005,20(3):152-153
在少数民族文化中,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就以甘南藏区特有的香浪节为例,简要分析了其同自治州的民族团结、旅游业发展及经济发展中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注重各民族经济发展问题,以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是兵团长期以来的重要经验。民族地区相对落后和贫困化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以下简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兵团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根本途径,更是增进新疆各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旅游是四川民族地区的一个重要主导和支柱产业,发展红色旅游对民族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壮大整个旅游产业,从而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从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四川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现状,指出发展红色旅游要切实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应该把握好两个环节:一是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这是主线;二是与民族地区独特的人文和生态文化紧密结合,这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世界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时代,民族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基本构成已经成为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的意义。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该地区的民族文化,不断探索和创新和该地区民族特点的多元文化民族教育模式,使民族教育和现代教育相结合,推动西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民族教育之"根"须植于民族文化之"土壤"中,要充分包容各民族文化优秀部分和文化特性,塑造具有多元品格和充分包容品格的文化精神。为此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在课程构建中秉承多元文化、本土化等多重理念,多元文化课程应具有多源于整合互补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面临以下挑战:大学生民族意识增强、影响因素更加复杂、信息渠道更加多样和通畅、大学生的分析判断独立性增强、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教育、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民族观教育、宗教观教育、日常性的民族团结教育。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以爱国主义、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和三个离不开为指导思想;健全和完善民族团结教育机构和工作机制;强化两课教学在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宣传和落实民族政策等。  相似文献   

13.
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内容,藏族与其他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共同缔造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大量考古证明,在史前时代的青藏高原上就已经有藏族先民生存,不少遗物与中原文明有着密切联系。从汉藏史籍所载内容来看,青藏高原的民族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传说时代、部落联盟时代和王朝时代。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各部族及其所建政权不约而同与中原政权建立互动关系。吐蕃政权的建立,对于青藏高原和中原内地而言都是重要性标志,也是汉藏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梳理并分析历史时期汉藏民族关系,为进一步夯实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以及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冯瑞 《社科纵横》2009,24(2):48-52
历史上的哈萨克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解放前哈萨克人民经历了一段与准噶尔部艰苦斗争、被军阀残杀、四处迁徙流浪的民族历史过程。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领导下,哈萨克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同时也正经历着快速发展的民族过程。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为哈萨克族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本文以哈萨克民族过程的特点为启迪,指出游牧民族要发展,首先要有国家安定的政治底蕴为基础,各民族团结为前提;其次,游牧民族应发掘自身优点发展有民族特色的经济。最后,应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传统节日文化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保留了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内蕴,是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的典礼和仪式,是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它对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6.
时会永 《创新》2013,(3):122-125
广西作为惟一沿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和西部大开发中惟一有海的省区,海洋事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海洋文化的传承则关乎广西民族文化强区的实现。广西传统海洋文化中蕴藏着朴素的生态伦理智慧,广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文化强区目标的实现,要求广西传统海洋文化必须融入现代生态伦理思想,建构平等、至善、开放的现代海洋伦理观。  相似文献   

17.
阎雨 《创新》2013,7(1):46-48,77,127
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为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民族文化通过产业化也将得到迅速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及民族文化的价值经济化,发展文化产业是最优路径。通过分析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形态与模式,并以广西马山为例提出民族文化产业思路与资源对接方式,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5,(3):126-127
随着国际各领域文化的不断交融,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意识,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全球化。文化意识的差异,决定着民族文学创作的方向和内容。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化差异体现在中西方文学作品、语言及文学评论等方面的不同理解,旨在让更多的人关注文学创作的背景和文化基源,加强对文学作品的更深刻理解和认识,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丰富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发展呈现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交融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启蒙时期德国思想文化领域呈现浓烈的民族情感。启蒙运动早期德国思想文化界的成就奠定了德意志民族的文化自信;启蒙运动盛期,德意志民族意识更加浓烈,出现了文化民族主义倾向;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启蒙运动进入最后的“启蒙浪漫主义”阶段,文化民族主义形成一种思潮。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域文化研究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大背景下提出的。东北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地域文化共同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成为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文化资源。东北地域文化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东北民族的变迁与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东北地域文化的特质及其表征形态,东北文学艺术,东北地域文化与东北亚区域文化的交融与比较,东北地域文化与东北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等。研究东北地域文化,对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