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系统论深化了社会有机体的思想迄今我们在哲学教材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范畴的表述形式基本上是50年代以来从苏联沿袭的蓝本,最近的一些哲学书的表述,加进了一些新内容,有了一些变化,但仍旧是大同小异。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概括起来可表述如下:在一定社会中,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社会的经济形态,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形态组成特定的社会有机整体。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可概括表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但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生产力和生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自身的联系等多角度对劳动范畴的本质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使劳动范畴逐步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同时,劳动范畴对于人们科学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既是人类历史的现实起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3.
一 相互缠绕的怪圈:被设定的难题 在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讨论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理论的怪圈,它是一个被设定的难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主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的总和,生产力是属于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存在范畴,而科学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这是每一个学过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同志都清楚不过的。如果把科学作为生产力,岂不混淆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界限?进而言之,如果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把科学当作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你又同时承认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那么从逻辑的传递关系中又岂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不又回到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老路上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岂不被抽掉了基石?这自然使我们想起了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产力是标志人对自然生态系统作用的能力的范畴 ,不能概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部内涵。要全面概括必然提出与社会生产力全面对应的新范畴。提出新范畴有充分的现实必要性 ,使用的方法就是矛盾分析方法。这个范畴就是“自然生态力”。它是人自关系中标志自然生态系统对人作用能力的哲学范畴 ,是产生人类的能力、一切资源能源产出供给能力、各层面规律的制约能力、自我建构复制修复消解能力、自然破坏力和自然美化力等有机统一的系统。自然生态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人自关系的基本矛盾 ,其中前者是基础 ,后者是主导 ,前者直接和通过后者参与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肯定自然生态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不否定生产力依次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而是使之更丰富、全面、合理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哲学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逻辑起点,以“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为逻辑核心,以“社会主义的本质”为逻辑基石,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逻辑中枢,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逻辑支柱,以“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为逻辑终点,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6.
邓付主席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然而,在“四人邦”横行之时,这个重要而明确的论断,竟被篡改、歪曲、阉割,弄得混乱不堪,是非不清。他们为了篡党夺权的政治目的,一方面别有用心地散布反动的“科学技术上层建筑论”,企图全盘否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另一方面,则挥午“唯生产力论”的大棒,否定含有科学技术在内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是人,有的认为是生产劳动,有的认为是经济基础,有的认为是实践,不一而足。对于社会存在是否包括政权法律制度等等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总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到理论体系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许多问题,对改进现在通行的历史唯物主义教材中所存在的缺点,发表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于“社会”这个范畴如何理解,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而这个问题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往往由于对“社会”这个范畴理解不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基本问题、基本范畴、理论体系等一系列问题,都可能产生异议,因此,重新考察一下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对于许多问题的解决是有所帮助的。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它是上层建筑;有人说它是生产力;有人说它一部分是上层建筑,一部分是生产力;有人说它既不是上层建筑,也不是生产力,是一种特殊的范畴;或者是什么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等等。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只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问题放到一定历史范围内去考察,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列宁指出,为了科学地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  相似文献   

9.
王瑞 《江海纵横》2008,(3):54-55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明确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也中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自然科学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应甩”使得科学“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价值是异化劳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或外化,本是黑格尔等人用过的一个概念。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之前,就对这个概念进行了革命的改造,使之成了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表述了自己的劳动异化思想。在该手稿里,马克思把劳动异化看作是上层建筑领域里的异化的基础,他通过分析劳动异化的演进,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这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研究社会经济形态的最初尝试。当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篇。马克思一八四四年以后的著作并没有放弃劳动异化的思想,而是进一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对此,前段时间理论界已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讨论,长篇大论屡见不鲜,笔者不拟赘言。此文拟在此基础上归纳、抽象、概括出一个新的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社会的能动矛盾。 一、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具有非常的能动性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如果“部分”都具有某种特性,那么,整体就不可能不具有某种特性。当然,如果“部分”在组成为“整体”时不是最佳状态,不是科学的,有机的,符合事物内在联系,固有规律的结合,整体会小于部分之和;如果部分是这样的结合,结合成为最理想的整体,那么,整体就将大于部分。对于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来说亦正是如此。 让我们由部分到整体地分析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能动性吧! 首先,生产力是有终极的,最高的历史能动性。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一种能力。从宏观上总体上看,它具有终极的,最高的历史能动性。这是由于:  相似文献   

12.
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按照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中的矛盾普遍性原理,社会制度本身也应包含着矛盾。本文试图对制度矛盾作一初探,并将其引入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体系。这一拙见能否确立,恳求专家、学者指教。一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对于这一范畴,如果从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则可以展现为社会制度本身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一、马克思历史观逻辑起点确立的世界观前提应当肯定,马克思在分析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时,虽然首先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劳动上,但并没有脱离历史的前提——人的存在,人的自然肉体存在,他始终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还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问题,理论界众说纷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见解是两种:一是以劳动为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二是以自然人为逻辑起点。本文着重讨论以单纯的劳动为历史观逻辑起点的片面性,以及坚持马克思关于逻辑起点完整理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已经脱离并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逻辑框架,不再停留在纯思辨的或抽象的角度去剖析资本主义的秘密,转而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物质利益的维度,从利益与生产力、利益与生产关系、利益与上层建筑、利益与历史活动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来考察分析人类历史活动.从而他们的思想也日益向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科学体系发展了。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这个历史唯物主义范畴,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中获得或创造适合于人们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经济工作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是我们改革的中心目标。因此,探索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的根本动力问题,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我们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但这都是谈生产力外部的动力问题,而生产力是不是有内在动力呢?  相似文献   

16.
试论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需要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的一个根本性范畴。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成熟时期的著作以及后来的一系列著作中,都一再指明需要是比生产更为根本的范畴。由于需要是生产的前提和目的,我们才能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形成,以及二者的矛盾运动和变化发展。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哲学理论界长期以来忽视了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影响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理解,而且。对需要问题的忽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与唯心史观的斗争中,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考察中,在指导工人运动中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因此,他们没有在理论上系统地、集中地和专门地阐述自己的体系。历史唯物主义(以下简称“历唯”)的体系是通过他们的一系列著作逐渐显露出来的。由于这种特定情况,弄清历唯的体系,尤其是弄清历唯的逻辑起点,就成了众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关于历唯的逻辑起点,就存在着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一说是生产关系;其二说是劳动;其三说是人。本人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劳动着的人是历唯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8.
“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是资本逻辑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此时,劳动是以机器体系使用为标识的社会劳动,受制资本逻辑,机器体系全面取代工人是“实际从属”特殊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结果。机器体系的社会劳动的价值形式,马克思给予了科学考察,提出了不同于“劳动时间财富尺度”的“自由时间财富尺度”。“自由时间财富尺度”体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连续性与创新性,是对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总结和界定。同时,“自由时间财富尺度”也为新的生产力水平下生产关系的新形态提供了支点,此时,马克思劳动理论完成了资本逻辑批判走向劳动逻辑构建。该逻辑建构在非生产劳动统领的共同性生产中得到初步呈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把体系的创立和逻辑起点的确定看成是研究的结果,而不是纯粹思维的产物。马克思曾经分别采取过从劳动范畴到价值范畴,最后才确定商品范畴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马克思选定商品范畴作为逻辑起点的根本原因是:只有商品范畴才能从本体论上彻底坚持唯物主义路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指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中国特色先进生产力理论,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