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清田 《中州学刊》2003,(2):125-128
逻辑与文化所讨论的是逻辑学与文化间的客观联系。这种联系由文化的整体性以及逻辑在构成文化整体诸要素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逻辑与文化的联系既表现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和需求对逻辑的制约 ,也表现为逻辑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前者决定了不同文化孕育出的不同逻辑传统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把握这一点 ,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开启理解和研究逻辑科学的更为广阔的思路。后者给出了不同文化传统间差异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关注这一点 ,可能会对我们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比较中西文化异同 ,并进而对推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今日的新文化建设提供帮助与借鉴。有鉴于此 ,本刊编发部分有关文章 ,以期推动对这一问题的更为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葛荃 《中州学刊》2003,(2):130-132
逻辑与文化所讨论的是逻辑学与文化间的客观联系。这种联系由文化的整体性以及逻辑在构成文化整体诸要素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逻辑与文化的联系既表现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和需求对逻辑的制约 ,也表现为逻辑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前者决定了不同文化孕育出的不同逻辑传统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把握这一点 ,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开启理解和研究逻辑科学的更为广阔的思路。后者给出了不同文化传统间差异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关注这一点 ,可能会对我们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比较中西文化异同 ,并进而对推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今日的新文化建设提供帮助与借鉴。有鉴于此 ,本刊编发部分有关文章 ,以期推动对这一问题的更为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吴克峰 《中州学刊》2003,(2):132-134
逻辑与文化所讨论的是逻辑学与文化间的客观联系。这种联系由文化的整体性以及逻辑在构成文化整体诸要素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逻辑与文化的联系既表现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和需求对逻辑的制约 ,也表现为逻辑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前者决定了不同文化孕育出的不同逻辑传统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把握这一点 ,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开启理解和研究逻辑科学的更为广阔的思路。后者给出了不同文化传统间差异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关注这一点 ,可能会对我们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比较中西文化异同 ,并进而对推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今日的新文化建设提供帮助与借鉴。有鉴于此 ,本刊编发部分有关文章 ,以期推动对这一问题的更为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郭桥 《中州学刊》2003,(2):136-138
逻辑与文化所讨论的是逻辑学与文化间的客观联系。这种联系由文化的整体性以及逻辑在构成文化整体诸要素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逻辑与文化的联系既表现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和需求对逻辑的制约 ,也表现为逻辑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前者决定了不同文化孕育出的不同逻辑传统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把握这一点 ,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开启理解和研究逻辑科学的更为广阔的思路。后者给出了不同文化传统间差异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关注这一点 ,可能会对我们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比较中西文化异同 ,并进而对推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今日的新文化建设提供帮助与借鉴。有鉴于此 ,本刊编发部分有关文章 ,以期推动对这一问题的更为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克喜 《中州学刊》2003,(2):128-130
逻辑与文化所讨论的是逻辑学与文化间的客观联系。这种联系由文化的整体性以及逻辑在构成文化整体诸要素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逻辑与文化的联系既表现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和需求对逻辑的制约 ,也表现为逻辑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前者决定了不同文化孕育出的不同逻辑传统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把握这一点 ,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开启理解和研究逻辑科学的更为广阔的思路。后者给出了不同文化传统间差异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关注这一点 ,可能会对我们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比较中西文化异同 ,并进而对推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今日的新文化建设提供帮助与借鉴。有鉴于此 ,本刊编发部分有关文章 ,以期推动对这一问题的更为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逻辑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整体性以及逻辑在诸文化要素中的特殊意义,使逻辑与文化成为应予关注的一个课题.逻辑与文化的关系既表现为逻辑对文化的影响,又表现为文化对逻辑的制约.这要求我们对文化的研究与建设应给予逻辑的关怀,对逻辑的研究与分析应注意文化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而形成的不同逻辑传统 ,既有共同性 ,又有特殊性。因此 ,两种逻辑的比较研究只有建基于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之上 ,才能对它们的异同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说明。墨家逻辑依托于先秦文化 ,亚里士多德逻辑依托于古希腊文化。两种文化有不同的特征和需求。不同文化的特征和需求 ,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逻辑。两种逻辑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目的与任务不同 ,逻辑特征不同 ,主导的推理类型不同 ,推理成分的分析不同 ,后续发展状况不同。  相似文献   

8.
一、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是逻辑史或比较逻辑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方面,对逻辑的研究,特别对具有特殊历史与文化背景与底蕴的墨家逻辑之类逻辑,应注意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进行历史分析,就是把不同逻辑传统置于它们各自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史环境之中,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焦点和提出的问题,以及这些因素对思想家提出并创建不同逻辑传统的影响,给予具体的分析。进行文化诠释,就是把不同类型的逻辑传统(如墨家逻辑、亚氏逻辑、因明逻辑等)视为相应文化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天人合一"的研究,在内涵指向、价值诉求和意义评价等方面仍存在着分歧.这不仅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特色,也源于当前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法.具体而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导致了"天人合一"观内涵指向的多元特色;对传统思想的理想形态和现实意义的不同关注,导致了"天人合一"观价值诉求的不同阐述;对中西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不同态度,决定了对"天人合一"观意义评价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正> 马克思的文化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现象和人们的生活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许多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研究的深化都有赖于诸多的文化学理论的说明。这一点也是马克思晚年全心致力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原因。认真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文化学说,对于科学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我们现实的文化学讨论的深化,无疑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论界关于马克思文化学说的研究中,有这  相似文献   

11.
逻辑学是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西学东渐内容之一.梁启超的史学研究受到逻辑东渐的影响,具体涉及史学观念、史学研究方法以及具体史学研究领域之择取等不同方面.在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方面反思、接受西方的逻辑知识和逻辑观念,体现了梁启超对民族文化发展道路的深切思考和积极探索.对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的开拓,则是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史学研究领域的革新,它为探索传统思维方式、比较中西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逻辑的共同性与特殊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在逻辑史研究与逻辑的比较研究中,诸多中外学者早就注意到不同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的逻辑有共同的一面,也有特殊的一面。沈有鼎所著《墨经的逻辑学》一书的“结论”是很简短的,但在这十分简短的“结论”中,却有一大段文字被用来讨论具有人类共同性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在中国的表现方式的特质。他说:“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和逻辑形式是没有民族性也没有阶级性的。但作为思维的直接现实的有声语言则虽没有阶级性,却是有民族性的。中国语言的特性就制约着人类共同具有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在中国语言中所取得的表现方式的特质,这…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西方文化蜂拥而至,与中国文化冲撞激荡,比较中西文化成为近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有着近百年的中西文化比较的历史。对于这一历史进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中西文化比较仍然是我们目前面临的课题。这里试图对近代中西文化比较史作一宏观的考察,指出其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内在矛盾。一、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的历史逻辑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的历史进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的逻辑展开:就研究对象而言,是文化结构的逻辑展开;就研究的主体而言,是认识过程的逻辑展开。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14.
这里的三篇文章,是三位青年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意在探求我们今天及将来的文化出路,而不是为了证明中西文化谁优谁劣。三篇文章大体上都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可以看作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继续和深入。我们希望广大青年专家学者,在80年代中期的基础上,继续将文化问题研究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近代(1840—1949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伴随着西方科学文化的引进,传统逻辑系统输入我国并得到广泛传播。西方逻辑的渗透,不仅为人们印证、认识和评判中国古代逻辑思想提供了参照系,而且直接刺激和促成了近代学者对世界三支逻辑传统的对比分析。运用比较方法研究逻辑史是我国近代逻辑史研究的最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6.
论人性的逻辑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研究在当下陷入困境 ,如何提出一条既不同于传统与现代哲学 ,又不同于后现代哲学的新理路是人性研究的重要课题。这里我们将人性界说为人作为实体所杂有的诸属性之整体。这些属性间 ,有的具有逻辑关联 ,是谓逻辑同质性 ;有的不具有逻辑关联 ,是谓逻辑异质性。实存于特定个人身上的全部属性 ,相互间具有实存同质性 ;分属不同实体的属性 ,相互间具有实存异质性。忽视了逻辑异质性 ,以为只靠某一特定的逻辑化理论体系就能把握人性的整体 ,进而造就新的人性 ,这是传统和现代人性理论的僭妄之处。后现代式的人性见解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人性的逻辑异质性基础上 ,寻求逻辑化的理论智慧与基于实存同质性的生存智慧或实践智慧的互补 ,或许是走出困境的较好办法  相似文献   

17.
如何理解、定义逻辑是自近代就开始争论的逻辑哲学问题。在应当如何理解"逻辑"问题上,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对不同逻辑思想传统进行比较的时候,不仅能看到"逻辑是什么",还会注意到"逻辑应该是什么",从而推进在逻辑应用中研究逻辑,体会到"有效性"是逻辑在应用中产生的标准,继而体会"逻辑是文化的需要逼迫出来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逻辑教学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王路研究员在《金岳霖的孤独与无奈》〔1〕和《论我国的逻辑教学》〔2〕二文中讨论了我国的逻辑教学问题。我们欢迎王路的文章,中国逻辑科学要繁荣和发展,必须在逻辑研究和逻辑教学两个方面开展经常性的讨论。王路文章提出了四个问题:我国高校是否要教授普通逻辑?应如何教授普通逻辑?我国高校是否要教授现代逻辑?应如何教授现代逻辑?一王路认为,对我国的逻辑教学,“主要意见有两种:一种是在大学里教授现代逻辑,用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我们简称他们为‘取代论者’)。另一种是在传统逻辑的基础上吸取现代逻辑的一些内容(我们简称他们为‘吸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皮亚杰如何把儿童与原始人之间的类比同科学历史理论联系起来,也就是分析了皮亚杰对海克尔重演律的理解,重演律认为个体发生重演了种系发生。通过这一分析,我们再现了皮亚杰如何形成和表达他的逻辑地位概念。换言之,我们试图再现皮亚杰的未被对象化的选择和立场,它们决定着他科学和认识论著述中的逻辑概念。  相似文献   

20.
逻辑精神和实证精神所代表的分析理性,与辩证法所代表的辩证理性,是探索真理的两种不同的理性思维。与分析理性相关的是逻辑精神的精确性,与辩证理性相关的则是思维的整体性。哲学的发展需要借鉴科学的精确性和严格性,辩证理性与分析理性应成为一种互益的关系,辩证理性需要分析理性的监督。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主流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组成核心。传统核心思维方式中所蕴含的辩证理性成分远超过分析理性,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单要注意传承辩证理性的精神品格,更需要借鉴和学习分析理性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