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霍尔巴赫论幸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18世纪盛行的封建宗教的禁欲主义,霍尔巴赫从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基本立场出发,认为追求现世的,尘世的幸福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和目的;幸福就是人与环境的相协调以及在此状况下人所能保持的一颗平静的心灵;实现幸福的条件在于无贪欲、适当的劳动和德行。从而确立了一种与封建宗教根本不同的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全新的人生观和幸福观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人们终其一生的追求,而"对幸福的根本看法"构成了幸福观.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带来幸福观的历史性嬗变."人民幸福"是新时代幸福观的核心要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当前大学生对幸福观的理解具有时代特征,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进行科学指引,有利于大...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幸福观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幸福观,是以个人的、社会的和生态的全面进步为主旨的幸福观,是以新的发展理念解决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幸福观,是借鉴各国人类文明、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幸福观。弘扬习近平幸福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对新时代青年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简述古希腊理性主义幸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古希腊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尽管先哲们对什么是幸福的理解存有差异,但追求幸福的目标是一致的。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脉相承的理性主义幸福观的历史考察是研究幸福问题的重要视域,对建构现代幸福观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杰出的政治领袖,毛泽东和邓小平对幸福问题予以较多关注。毛泽东的幸福观经历了从"为他人谋幸福"到"为人民谋幸福"的转变,主张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有机统一。邓小平的幸福观以人民群众为本位,以人民生活是否富裕为界定标准。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幸福观对当前"幸福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6.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是大多数人对幸福观与幸福感二者并没有作必要的区分。幸福感仅仅从个人的主观体验来验证幸福,而幸福观是从理性的认知层面上来确认幸福,二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只有幸福观才具有教育和引导人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在中西方伦理学史上,伊壁鸠鲁和墨子分别对幸福观问题做了自己的阐发,并形成各自独特的伦理学体系。在这两种思想基础差异较大的理论中,对个人合理欲望的肯定和对社会幸福的追求是相似的;而对个人幸福的关注程度和实现幸福的途径各有其不同的看法。对这两种幸福观进行比较研究,对人们关于幸福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错误幸福观,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感受和获得。当前的错误幸福观主要有:金钱至上幸福观、享乐主义幸福观和极端个人主义幸福观。这些幸福观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极端腐朽的和极度自私的。这种错误幸福观的滋长和蔓延,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危害巨大,应该坚决反对和制止。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幸福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就是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构建"中国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阈下的"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幸福梦。实现"中国梦"必须明确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建设法治国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幸福观,培养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幸福梦。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一个美妙而令人神往的字眼,是人们一种美好的主观感受。大学生对幸福有着独特理解和执着追求。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课"的重要内容,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课"教材中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首次入位于"基础"教材是在2015版中,并在2018版"基础"教材中加以修订与提升。在对幸福的基本内涵探讨的基础上,文章对"基础"教材幸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并就如何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指出应辩证看待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享受幸福与创造幸福、幸福教育与幸福体验的关系,希冀提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大学生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幸福哲学研究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幸福哲学以幸福学为其理论前提,它与传统的从哲学角度看幸福问题的"幸福的哲学"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混淆"幸福哲学"与"幸福的哲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是辩证的统一,个人幸福的获得既靠自身的体验与感受能力,同时也靠其生存环境与社会制度;主观幸福与客观幸福是幸福的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2.
幸福和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幸福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好的教育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幸福。幸福教育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幸福知识、幸福技能的传授是必要的;幸福品质、幸福人格的养成是必须的;幸福教育的实践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的幸福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为人民的幸福开辟了通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幸福观。需要传统幸福观向现代幸福观的嬗变、更新和转型。树立以人为本的幸福观,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将追求国民生产总值与追求国民幸福总值,将追求个体幸福与追求社会幸福,将追求物质幸福与追求精神幸福等结合起来,以科学的幸福观丰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幸福概念、幸福价值和幸福本性中可知:幸福,就其形式、样态来说,它是主观的,是主观的心理体验;就其内容、内在本性来说,它是重大需求的满足,是存在发展的完满,因而是客观的,具有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本性。所以,幸福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物,是主观幸福与客观幸福、虚幻幸福与真实幸福的统一物。  相似文献   

15.
幸福观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内容,对此密尔也做出了功利主义的界定和阐述。他通过对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幸福与德性、幸福与个性发展等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分析,阐明了功利主义的“最大幸福原则”。这种在社会层面上兼顾德性和个性自由的幸福观,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伦理构建,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西方伦理思想史看,德福问题一直是伦理学家讨论的话题。康德伦理学的哲学基础是人的理性,即人的德性。康德认为,幸福不是道德的根源,幸福不能作为道德的动机,伦理学不是“幸福学”,不是怎样谋求幸福的学说,而是教人怎样配享幸福的学说。康德认为只有与德性相匹配的幸福才是有价值的,有德性的人才配享幸福,德性是幸福的条件。最高的善是善良意志,是其他善的条件,但不是完全的善———至善,德福的完美匹配才是至善。透过他的德福观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德性论与幸福论论争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幸福理论基于人的本质和现实生活,消解了过去哲学中感性的、形式的和抽象的幸福,对幸福的来源、内涵和实践进行了重建,马克思幸福思想体现了幸福生成、幸福内涵和实现幸福的整合。面对当代青少年幸福教育的困境,马克思幸福思想能够为青少年幸福教育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指导。在马克思幸福思想指导下的青少年幸福教育不仅能实现当代青少年幸福教育的重构,也能满足青少年理解和追求幸福的客观需要。这种研究思路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关怀,也为当代青少年自由全面发展和实现幸福开辟了一条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18.
追求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关注大学生幸福,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追求幸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调查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探索了大学生幸福教育的途径:通过课程教育和网络社团等各种平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幸福观;发挥社团、班级作用,开展活动培养大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幸福研究是当今学术界深入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研究范畴主要涉及基础理论(包括内涵界定、本质属性、结构要素、元理论学说)和专题研究(包括幸福感、幸福观、幸福指数、国民幸福、民生幸福、幸福悖论、幸福问题、幸福归因、幸福路径)两大部分,并呈现出一定的现实性、多元性和实证性特点。但对于幸福因素的作用机理、幸福构成的特殊差异和幸福研究的实践创新尚需深入探讨,同时也为幸福研究的理论创新、方法突破和实践深化留下了深入研究的发展空间。借鉴国外成熟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实际,建立中国特色的幸福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中国化、本土化、特色化的幸福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幸福学研究创新发展的努力方向和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实现国民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三个结合诠释新的幸福理念: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结合,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结合;创造幸福与感受幸福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为实现国民幸福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根本的政治前提,铸造必要的精神支撑,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