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三年八月四日至十一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历史讨论会在湖南吉首市举行,一百四十多位代表出席,收到论文、调查报告等共五十多篇,就苗族的族源、图腾崇拜、楚苗关系及苗族是否经过奴隶制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族源方面提出的主要论点有“南蛮欢兜说”、“贵州苗族土著说”和“九黎三苗说”等。持“南蛮欢兜说”的学者认为,古代苗族出自南蛮欢兜部落。欢兜乃三苗部落联盟的盟主之一。古籍记载三苗被舜放逐于三危,欢兜被放逐到崇山,后来欢兜部落成为苗蛮的祖先。据《太平寰宇记》、《慈利县志》、《永定县志》、《直隶澧州志》等史籍,崇山在今湖南  相似文献   

2.
一、苗族的来源及其早期的发展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也是亚洲的一个古老民族。苗族的来源与三苗有关系。关于三苗,《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根据这一记载,现就三苗的历史、姜姓与神农氏的关系,以及三危是什么地方等问题加以探索。(一) 三苗的历史。《尚书·舜典》载:“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成服。”  相似文献   

3.
<正> 对四月八节,各种词典解说不一:有说是贵州贵阳等地“苗族的最重要节日”或“苗族的传统节日”,亦是“布依、仫佬、壮、侗、水等族的节日之一”的(《民族词典》和《中国风俗辞典》),也有说成是“汉族民俗化的宗教节日”而兼及“贵州苗、侗、仫佬、布依、水等族及川东的苗族、土家族,亦在此日过年”的(《中华民族风俗辞典》),还有径直说成是“浴佛节”或“佛诞节”的(《宗教词典》和《中国风俗大辞典》)。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解说均各自成理,但实际上都有片面性或某种不足。笔者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形成了这么个看法:中国历史上的“四月八”节,主要是一种佛教节日“浴佛节”,从东汉开始,历魏晋唐宋,直至明清,几乎一直是盛传不衰。开始兴起于江南地区,以后流行于全国佛教区域,明清时尤以北京和西南地区为最。由于历史和民族的原因,它由汉族民俗化的宗  相似文献   

4.
据贵州省地方志记载,贵州中部的苗族“有族无姓”,或“有名无姓”。(见田雯《黔书》卷三,(康熙)《贵州通志》花苗条)这里所说的“有族”,是指有确切的家族谱系而言;“无姓”是说黔中苗族迟至明朝末年,尚未使用汉族式的姓氏;所谓“有名”是说当时苗族使用一套与汉族完全不同的人名命名系统。如果这一记载属实,而我们又掌握了这种命名的规律,那我们就不仅能正确地区别文献中人名的族属,而且还能为识别文献中的苗族史料找到一个标记,这对于研究苗族将大有好处。为此,我们勾稽史籍,跋涉于黔中各苗寨,逐一查证了该地苗  相似文献   

5.
<正> 湖南境内的民族,历史上关系复杂,源流难辩。对此,现代学者论述颇丰,笔者细心阅读之后,有两点看法觉得有必要提出来,以便同仁指正。一、“南蛮”和“三苗”的关系“南蛮”与“三苗”间的关系民族史家颇多著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的《苗族简史》写道:“至于‘南蛮’,从‘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和《帝王世系》关于唐尧时‘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等记载来看,可知‘南蛮’是被放逐到长江以南地区的部分‘三苗’的别称,实际上是‘三苗’的一个支系”。《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3期)上  相似文献   

6.
越的族类繁多,自古就有百越之号。本文就百越的族源、分布及其与楚、中原各国的关系作些探讨。一、百越的族源问题百族的族源问题,自古就有禹后、周后之说,以后又有楚后、苗族血统、土著说等多种说法。百越为禹后,起源最早。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其先  相似文献   

7.
瑶族族源问题,古今学者都作过探讨,众说纷纭,看法不一。《瑶族简史》一书,已将各种意见概括为:一、认为瑶族源于山越,原始居地在今江、浙一带,会稽山和南京十宝殿(峒)又是主源之地;二、认为瑶族源于长沙、武陵蛮,原始居地在今湖南湘、资、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其中还有人认为应包括湖北、四川,贵州、江西、安徽、河南、陕西等部分地区;三、认为瑶族源于五溪蛮,原始居地在今湖南、贵州之间;四、认为瑶族来源是多元的,既有长沙、武陵或五溪蛮成分,也有山越和其他成分。上述所见各说,有据凭力争之势,有  相似文献   

8.
龙是农耕文化的象征.龙是华夏各民族共拥的图腾.在中华龙文化大系统中,各民族的分系统的文化现象千差万别.究其原因,主要根源在于龙观念产生的异源.苗族的"龙"以及由龙而构成的"龙文化"源于什么呢?一、盘瓠崇拜:苗族龙文化之源苗族的龙和龙文化主要源于盘瓠崇拜.盘瓠是苗瑶语族的苗、瑶、畲等民族的男性始祖神.这在《后汉书·南蛮传》中说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9.
《百苗图》——苗族的历史画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是古老的,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百苗图》是清代绘画记录当时各地苗族的生产、生活、娱乐和习俗等风情的历史图册。“百”是概数,含多之意,并不是指有百幅苗族画图,也不是指有百支苗族。《百苗图》形象再现了苗族支系繁多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在古代受压深重,迁徙频繁,分布面广,支系繁杂,发展极不  相似文献   

10.
在苗族族源的讨论中,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个西支来源说。认为苗族起源于传说时代的三苗,尧时舜窜三苗于三危,部分三苗被迁于今敦煌一带。后来这一支三苗民族由西北而西南,再由川滇而入黔,形成现今操苗语西部方言的苗族居民。持此论者,不仅引证了文献资料,而且还引证了民族迁徙史诗,亦似颇能言之成理,自成一说。然经仔细核证研讨,则又不能令人无疑,谨抒所怀,幸读者指正。 一、西支来源说质疑  相似文献   

11.
《敕勒歌》族属问题是学术界近年来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敕勒歌》的所谓歌唱者“斛律金是高车(敕勒)族;但《敕勒歌》原来却是鲜卑语,而歌中的内容却又涉及到敕勒族,可见,这首歌的族属较为复杂”。 对“较为复杂”的《敕勒歌》族属问题,学术界目前有两种说法:一为鲜卑民歌说,这基本上是传统看法;一为敕勒民歌说,持此说者近来颇多。 《敕勒歌》到底是鲜卑民歌还是敕勒民歌呢?笔者在这里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2.
关于西瓯、骆越的历史,目前在学术界仍存在种种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意见主要围绕着族称、来源、分布范围以及先秦时期岭南的社会性质等问题。本文仅就上述诸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处,请识者斧正。一、关于族称及其分布范围最近有人提出骆越不属于古代百越族群的范畴,根据似有不足。“百越”名称最早的记载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扬汉之  相似文献   

13.
我的苗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自中国有文献记载的时代开始,她从未匿迹过,是一个活跃的,令人难忘的角色,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我的苗民族酷爱自由,追求自由。《尚书》曰:“何迁乎?有苗?!”苗族迁徙歌回答:“到西方寻  相似文献   

14.
骆和黎族,不少学者根据《史记》和《汉书》认为二者有族源关系,说黎族祖源于骆。本文持不同看法,认为《史记》所指的“骆”并不包括海南岛;《汉书·贾捐之传》以“骆越”称海南岛的珠崖之民是误称。骆越是泛称,不是一个族名,骆非黎族先民。兹略陈管见就教于专家。一、骆非珠崖之民骆,作为族称,最早见于《史记·南越尉佗传》。该书有“(佗)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太史公曰:‘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此清楚地表明闽越、西瓯、骆,是各在不同地域,各自有王,各自为国三个,是和南越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5.
<正> (一) 苗族是一个酷爱自由的民族。苗族婚俗,处处闪耀着婚姻自由自主的光彩。“跳月”是苗族最古老的一种传统的社交活动,起源于母系社会。《续文献通考》载。“苗人仲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老人并马箕踞;未婚男女吹芦笙以和歌词,谓之跳月”。《黔南职方纪略》亦载:“蚩尤代炎帝为政。尚利好杀不耻淫奔。民间化之,于是跳月”之风起矣”。蚩尤即苗族先祖,可见,兴起于上古时代的“跳月”活动,从诞生之日起就闪耀着自由的光彩。苗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如“三月三”、“四月八”、“赶秋”、“芦笙歌会”等、许多都成了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盛大节目。《荆南茁俗记》对“三月三”有较详尽的记载,亦可见一斑:“未婚者悉盛妆往野外,环山距坐,男女各成行,更番歌。截竹以筒,吹以和,音动山谷,女先唱以诱马郎。‘马郎’苗未婚号也。歌毕,  相似文献   

16.
罗庆康 《民族研究》2001,(1):104-105
最近 ,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伍新福的新著、近 5 0万字的《苗族文化史》。此系作者在苗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 ,继《苗族史》、《中国苗族通史》等专著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苗族 ,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 ,苗族形成了自己优良的民族传统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近一二十年来 ,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的热潮中 ,我国学术界的苗、汉学者及各方有关人士 ,都十分重视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 ,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苗族文化史》集学术界和作者本人多年研究之大成 ,对苗族文化和风俗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综合研究和历史阐述 ,自成体…  相似文献   

17.
试论汉唐间西南地区的昆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昆明”是西南历史上一个古老的部族名称,后又用作地名。近年来发表的对昆明的研究论著,有不少分歧意见,值得进一步讨论。本文仅就汉唐间昆明的分布及演变,提出一些问题,向前辈们求教。两汉时期的昆明昆明是到汉代才见之于史籍的一个部族。《史记·西南夷列传》说:“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所谓“诸此国”即同书所说的夜郎、滇、邛都、巂唐、昆明等地。  相似文献   

18.
<正> 本文所谈论的苗族文化传承机制,是局限于民间文化方面,且侧重阐述其传承机制的构架与运作。当然,对其内涵与载体,也相应作简要的阐明。苗族民间文化传承机制,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就是苗巫文化的传承机制,即指负载着苗族民间文化传承、扬播与发挥其苗巫文化功能及社会效应的运作体。研究苗族民间文化传承运作体及其运作,有利于人们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由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开掘,这对于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和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拟就作如下探讨。一、苗族传统文化中种职司的译解及其社会功能著名学者盛襄子在《湖南苗史述略》中说:“余征之古史,苗瑶盖为中国巫教之首创者。”笔者亦认为,苗族传统文化,无论从历史文献或在民间社会加以考察,都是地道的巫文化,苗族的巫文化,历史上对中国南方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正如史学家王桐龄所说:“苗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于1983年9月15日至21日,在吉首召开土家族历史讨论会。应邀赴会的有127人,其中有土家、苗、彝、朝鲜、白和汉等六个民族的学者,他们来自十个省、市和自治区。讨论会收到论文和资料三十四篇。 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与会同志就湘西土家族族源及历史变迁、文化、语言、婚娶、葬礼、习俗、家庭、亲属制和地理等各方面进行了探讨。就族源问题,仍有如下几种看法。  相似文献   

20.
“巴”义新解——兼释“板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学术界对“巴”之涵义存有诸多歧解和误解,为了正本清源,本文不揣浅陋,对巴义诸说进行辨伪,并对与巴有密切关联的“板楯”进行考释,以求教于学者大家。 一、辨“诸说” 学术界对“巴”之本义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主要的观点有: 阆、白二水说。此说认为“巴”为阆、白二水曲折之状,巴居二水,故以之为族称。最初源出三国谯周《三巴记》:“(巴),《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