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在当代哲学思想语境中推动辩证法理论的深化,探求辩证法的当代合理形态,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知名学者贺来教授的《辩证法与实践理性》一书,以大量的经典文献为基础,史论结合,以独到的哲学理念深入思考,提出对于辩证法的理解应从理论理性转向实践理性,并围绕着这一基本观点,在后形而上学视野与实践范式中对辩证法的当代合理形态予以深层探讨,使其呈现出全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如何在当代哲学的思想语境中推动辩证法理论研究的深化,探求辩证法的当代合理形态,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课题。贺来教授新作《辩证法与实践理性——辩证法的"后形而上学"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版)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地探讨了这个问  相似文献   

3.
辩证法与实践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在"理论理性"的层面上理解辩证法的本性、主题与功能.自康德以来,这种意义上的辩证法遭遇到严峻挑战.从实践理性的层面重新阐释辩证法,巳成为深化辩证法研究所面临的重大任务.立足于现代社会生活实践,个人"主观性视角的有限性"与社会生活"他人视角的无限性,,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为辩证法克服理论理性层面辩证法的抽象性和虚幻性,实现从理论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转向提供了重要的生长点和问题意识,在承认"理性多元论事实"的前提下,通过"对话"、"宽容"与"相互承认",来寻求这一矛盾的克服,实现社会的团结与社会的统一性.这构成了作为实践理性的辩证法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们都忽视了在康德哲学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辩证法问题。康德所谓的辩证法是指理性超越使用过程中自然的产物,与我们一般所说的辩证法完全不同。本文详细探讨了这种辩证法的起源、分类和作用,这个探讨同时涉及了作为哲学核心问题的超越和形而上学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自己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王成 《天津社会科学》2012,3(3):142-143
辩证法在现当代思想中面临着诸多指责和质疑,甚至有时被认为是一种伪真理样式的言说。在此情势下,一些人也加入了批判辩证法的大潮,但由于缺乏对辩证法的深度了解,其中的很多批判往往都缺乏坚实的理论根据,这种对待辩证法的态度及做法是值得商榷的。不过,辩证法在现当代思想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至于需要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进行反思和辩护,则是一个理论事实。  相似文献   

6.
白旭 《北方论丛》2016,(2):132-135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十分复杂与深刻,由于黑格尔哲学使得辩证法的否定性发展为中介性的内在否定性,从而使得辩证法建构起概念形而上学,使得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合一。这种概念形而上学体现着辩证法对形而上学超越与和解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7.
哲学作为理性的事业,要拯救西方哲学的危机,重新论证和定位形而上学,对理性范式自身逻辑蜕变过程的反思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理性的"合理性"根基与形而上学的"合法性"根据统一于对人之本性的理解当中,理性范式的演进逻辑与形而上学的走向具有历史的逻辑的一致性。对理性范式演进逻辑进行系统把握,不仅能够认识形而上学发展历史的基础结构,还能够进一步理解不同类型形而上学的存在样式的内在根据,进而可以诠释形而上学的未来命运和现实特征。  相似文献   

8.
“后形而上学”视域与辩证法的批判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辩证法最根本的理论本质。但在形而上学思维范式中,辩证法的批判本性被窒息了。拯救辩证法的批判本性,是马克思所面临的重大理论使命。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就在于他通过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开辟了辩证法的“后形而上学”视域,从而拯救了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在“后形而上学”的视域里,辩证法的批判方式、批判向度与批判旨趣都呈现出全新的内涵,这对于充分发挥马克思哲学对于当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所具有的解释和启示力量,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康德哲学中,我们发现他的分析论关注的是理性能力的常态,辩证论则是处理理性能力的误用;由于理性的误用造成了辩证法,辩证论就是对于误用形态的辩证法的讨论。这种讨论在康德哲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正是通过它康德得以肯定理性合理的超越使用,从而建立他的“伦理学新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0.
在阐述辩证法定义的基础上,作者认为辩证法运行的前提是对不同时间状态的默认。现实中,人们对时间状态界定的不确定,甚至时间上的混乱是导致辩证法庸俗化的主要原因。最后,作者简单论述了在考虑不同时间因素的情况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各自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辩证法:复杂性的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客观性;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复杂性。从复杂性问题的角度来分析辩证法的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辩证法的实质,不断丰富辩证法的内容。一、形而上学是关于简单性的哲学辩证法为什么比形而上学科学、合理、高明?因为形而上学把世界过于简单化了,而在认识复杂性的道路上,辩证法却比形而上学前进了一大步。形而上学成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在近代。按照恩格斯的分析,近代自然科学在早期普遍采用的是静止、孤立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在当时不仅是必要的,而…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在我们经典马克思主义教材中,已经给“辩证法”赋予了全新的科学含义。即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联系与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是形而上学,即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在经典教材里,我们还很好地总结和归纳了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成为“后形而上学”的时代。在这一时代,我们对形而上学的“敌视”、“拒斥”和“消解”,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我们是否有理由说:“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是辩证法的时代呢?也即是说,在“后形而上学”时代,辩证法能否取代形而上学呢?对这一问题,恐怕很难给予肯定的回答。因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我们所理解的“辩证法”不但没能取代形而上学,反而自身处于危机之中,到了亟待被拯救的地步犤1犦。何以至此?这恐怕既与辩证法本身有关,更与人们对辩证法本性的理解有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辩证法自古希腊产生以来,长…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思想是其对人类解放的终极诉求。他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因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外界因素的挑战而深陷困境。所以他没有迷恋形而上学的迷梦,同时也没有陷入反形而上学的泥潭。而是主张建构以语言为基础的、引入主体间性的、在生活世界之中重建理性的后形而上学理论。不难看出,其理论在先验理性和非理性之间保持了适当的张力。在一定意义上,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思想所指向的解放旨归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发挥和延伸。  相似文献   

15.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理论实质,不仅是发现和瓦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同一性逻辑,更深层的是揭示和批判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统治体制的交换原则与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的“同构性”,因此,对形而上学同一性思维的批判,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强制性的批判。阿多诺在马克思之后实现了对同一性逻辑的理论与现实的双重瓦解。在这个意义上,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批判的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回响。  相似文献   

16.
“对话”本来是辩证法的原初含义,但在辩证法的演化过程中,这一重要维度在形而上学的阴影下被深深地遮蔽了。在当代哲学中,辩证法的对话维度又重新获得了重视,这集中地体现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中。通过“对话逻辑”,把辩证法与解释学在深层次上结合起来,使得辩证法摆脱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纠缠,并返回到了现实生活实践和生活世界。由此,“对话辩证法”成为生活世界的理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绝对精神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黑格尔的否定性的"概念辩证法",本来是为了克服和突破传统形而上学僵化的二元对立,以此来实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但由于其根本上是"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和泛逻辑主义,又导致否定性的辩证法变成了"非批判的唯心主义",最终还是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同一性逻辑"合谋"了.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和法兰克福学派的辩证法都确立了反形而上学的思路 ,但二者却分别在反机械主义和反哲学同一性思维的理念下展开这一内容。这直接影响二者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前者适用于自然和社会 ,后者只承认社会领域中的历史辩证法。以上不同和影响二者的理论与历史背景分不开。前者在动荡的社会中受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和近代中外辩证观念的影响。后者是在资本主义面临危机的情况下 ,受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传统、现代非理性主义和现代浪漫主义的影响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看来,理性形而上学借助与资本逻辑的"共谋",在资本时代完成了对人的抽象统治和意识形态控制。马克思批判的辩证法就是通过把对形而上学"现实运作"的批判和对形而上学"意识形态"的批判内在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双重瓦解和超越。  相似文献   

20.
白刚  吕鹏 《学术研究》2012,(11):8-13
从古希腊哲学产生的作为"对话"的辩证法,实际上是通过"辩难"来探索真理的过程,所以它内含一种否定的批判精神。在康德和黑格尔对辩证法本有的批判本性的恢复和推进的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与理性形而上学的"联姻"和"共谋"的揭示和否定,形成了自己的"资本批判的辩证法",从而真正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增殖"及其所需的"逻辑架构"的双重批判,而这实际上正是辩证法本有的批判精神的实践发展和现实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