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元杂剧元代刊本与明代刊本中的科诨可知,元刊本中合乎情理、易于表演、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的科诨被保留在明刊本中,反之,则被删减,另外,会破坏演出严肃性的科诨亦被删减。元刊本中的健忘法、三科法、嘴硬法等科诨手法在明刊本中得到继承,但明刊本中科诨有所增加。从科诨方面看,明刊元杂剧显得更成熟、更规范、更富于喜剧效果。明人的戏曲观念较元人已有很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的编创方式,并非传统上所说的“作家作曲、伶人作白”这种形式,元杂剧编演分工不分明,是因为元杂剧的故事间架、说白以及套曲音乐,有大量的口头程式可在表演中创作,所以不必一一写出.杂剧中曲白相生的故事说唱,最终是由伶人在口头表演中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完整的元杂剧作品是由作家和伶人共同创作完成的,故元杂剧的完成式只存在于伶人的表演之中,每次表演都可谓是一次新的创作,都会有新的变异.因而,现存元杂剧剧本没有一部为作家的原作.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22,(2):159-165
“三复”是民间文学一种常见的情节叙述模式。元杂剧使用“三复”的剧作比比皆是,发展出三复情节、三复表演,它们在元杂剧的组织结构、人物塑造与艺术表演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元杂剧中的“三复”呈现为一种寓变化于整齐的结构形态,是元杂剧自觉探索叙事形式的结果,不仅丰富了元杂剧自身美学结构形态,而且促成了演剧与叙事的结合,有力推动了戏剧叙事体制的成熟。  相似文献   

4.
周雨斐 《理论界》2022,(7):92-97
“滑稽”是李渔喜剧的一个显著特色,具体表现为科诨手段在戏剧整体结构中的精巧设置,通过客体对象的外在不协调性,充分调动审美主体的视听愉悦感。《风筝误》第十六出“梦骇”为李渔巧设之“戏中戏”,具有承前启后、照映埋伏的关键作用,借由“梦”里“梦”外的强烈反差,增强故事的荒诞感与趣味性。李渔对滑稽效果的重视与把握,既有中国文化传统之渊源,也是迎合明清之际民众消费心理的一种创作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戏曲里的庸医形象源于宋金杂剧,又广泛存在于元明杂剧、南戏和明清传奇之中,是非常活跃的一个角色。作为喜剧人物,庸医将科诨作为主要表演手段,其上场诗用打油体,并以夸张的误诊、滑稽出格的形体动作及"斗医"闹剧来达到嬉笑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分若干题材类型,各类题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要由一正色演员扮演,并完成整剧四个音乐单位的演唱,其他演员也常有间插演唱非剧曲的情况。因此,演员歌唱与表演方面的修养在元杂剧扮演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元杂剧又是综合宋、金以来多种通俗伎艺而成,还常与其他伎艺形式同时演出,不同角色的演员也应具备相应的才艺修养。  相似文献   

7.
<正> 一从建国到1966年“文革”开始前的17年中,元杂剧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稳步发展、巩固提高的过程。建国之初,元杂剧研究领域曾有过一个短时期的沉寂,几年的时间里报刊上几乎看不到这方面的文章,直到1954年情况才得到改变。《剧本》月刊1954年第4至第10期连载了阿英的《元人杂剧史》,这是建国后第一部系统论述元杂剧的研究专著。从全篇看,作者将元杂剧成长的原因放到金元时代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加以考察,并把元杂剧的产生和繁荣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联系起来,同时也没有忽略戏曲本身的发展规律,这就比较全面地肯定了元杂剧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确表现出不少新的特色。严敦易的《论元杂剧》(《光明日报》1955年11月6日)一文,阐述了元杂剧产生的一些历史条件及其所反映的元代政治经济情况,从较大的角度对元杂剧加以把握,其用意也是积极的。这些研究著作,在当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从它们的论述中,却又比较明显地表现出这样一种倾向:即作者虽然主  相似文献   

8.
有元一代是中国戏剧姹紫嫣红、婀娜多姿的鼎盛时期,这是文学界公认的事实.但是,元杂剧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学者们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虽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并不全面,仍有商兑之必要.一、生活安定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原因钟嗣成的《录鬼簿》把元杂剧作家分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方今才人”三类,文学史上习惯于把“前辈已死名公才人”算作前期,“方今已亡名公才人”、“方今才人”算作后期,而元杂剧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从中国文化特质角度探寻科诨形成的原因.高度发达的诗歌艺术的挤压使戏曲形成了诗歌化的欣赏趣味,趋向雅化,并使戏曲产生重大的缺失.悠远的俳优滑稽传统则被作为争取观众,抗拒诗歌挤压,抵制雅化的必然选择.二者同时遇合于相对固定的戏曲形式,于是,科诨的产生就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10.
浅谈元杂剧     
余勇 《船山学刊》2004,(2):141-144,160
元人杂剧,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文从元杂剧的形成、元杂剧的基本特征、元杂剧的丰富文学内涵、元杂剧的历史地位四个方面对元杂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理学流变与元杂剧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学流变与元杂剧兴衰佟德真历来戏曲研究者们在探讨元杂剧缘何兴盛时,认为元代统治者对戏曲的特殊喜好,元代废止科举制度,元代“以曲取士”等是政治原因;论其经济原因,则指出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和群众基础;在考察其社会原因时,则以元代知...  相似文献   

12.
龚德全 《天府新论》2012,(4):142-149
元杂剧叙事僭越的合法性焦虑,暗含了对元杂剧艺术体制自律过程的较少关注,以及自己民族思想之元叙事艺术传统的忽略。元杂剧叙事主体的三种存身方式:行当的超故事层叙述、人物与行当的复合叙述、人物的跨层叙述,以及叙事场域的三组交互关系:时代背景与叙述主体、叙事主体与观众、观众与演述传统,共同建构了元杂剧叙事僭越背后的价值基础、价值准则。由此,判断元杂剧叙事僭越的价值,不能以西方戏剧结构的评价标准为准绳,而应该深入到元杂剧剧本和当时中国戏剧表演的实际场域中,方能做出一个全面而又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王国维指出戏曲是 “代言体” 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元杂剧的演述形式。文章认为, 元杂剧大体上有六种主要的演述形式: 第一, 人物现身自述和一人主唱的形式; 第二, 借助曲白进行交流和交锋的 “对话”形式; 第三, “既做巫婆又做鬼” 的形式; 第四, “散点透视” 的演述形式; 第五, 在剧情内外游动的形式; 第六, 舞台内外互相呼应的形式。这六种演述形式是元人为了满足演述生命意识的需要和广大民众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而创造出来的。这六种演述形式的综合运用, 体现了元人关于戏曲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把体验、表现和再现熔为一炉, 把观众与 “戏” 之间的审美距离调节在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的状态, 把“戏”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调控到非实非虚、非有非无的境界。因而, 元杂剧是临界 “戏” 与 “非戏”之间的一种最 “自然” 的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上半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都市化进程的加速,上海逐渐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剧场条件、传播媒介以及观众群体.上海滑稽艺人利用新兴传播媒体,积极拓展新的演出空间和传播途径,在游艺场、剧院、电台以唱片、播音、电影等形式寻求生存之道,不断探索滑稽艺术的多样化表演样式和传播策略,以滑稽穿插、滑稽大会串、滑稽播音、滑稽唱片、滑稽电影等形式延续其滑稽突梯.滑稽戏诙谐戏谑的表演风格,满足了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成为一种独特的江南民间喜剧艺术.  相似文献   

15.
在元代,理学与杂剧的发展、兴盛、衰微几乎是同步的;元杂剧兴盛的中心也是理学发展的基地;元杂剧中成就最突出的清官戏、婚爱戏与宋元理学的影响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因此,那种认为宋元理学是元杂剧发展的桎梏、是导致后期元杂剧衰落的根本原因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6.
对于元杂剧产生的年代,过去大都以较笼统的概念来表述,比如说“形成于蒙古时期”、“形成于金末元初”等。蒙古时期指1206年至1271年;金末元初更不具体,而且又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同时人们又以“过程”的观念加以解释,说元杂剧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逐渐成熟的。然而,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虽然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质变毕竟只是一个点,表现在时间过程中,应该是短暂的。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作一简化的描述:在一定的基础上,某一些作家和艺人,创作和演出了由一人主唱四套曲子(四折)的杂剧形式,得到了观众的承认和其他作家、艺人的效仿,元杂剧便产生了。在此前后,当然还会有一个不统一的过程,比如有些演出可能并非四折,有些程式尚未定型,等等。但无论如何,这一过程是不能够用前述那种包含了长达半个世纪以上的时间概念来表述的,也就是说,不应该把套曲的形成、脚色的发展等等,一概归入元杂剧的产生时期。  相似文献   

17.
李渔的戏剧有着鲜明的喜剧化倾向,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科诨艺术的穿插、不谐调性的运用、游离于小说情境之外的游戏心态和大团圆的故事结局,从而制造出浓郁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进德 《晋阳学刊》2008,(5):100-107
“题目正名”受到元杂剧作家的重视,缘于杂剧艺术本身的大众化欣赏要求与先秦以来形成的重名传统;其在剧本中的位置不同,刊出刊落,自有其道理;“题目”与“正名”意义与作用不同,命名依据多样,二者关系复杂。同时,“题目正名”也存在粗疏、不通及与情节脱节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张筱梅在《中山大学学报》2 0 0 1年第 3期撰文指出 ,2 0世纪的元杂剧研究成就巨大 :(1)元杂剧研究成为一门体系性的学科 ,“一代文学”的地位得以确立 ,关汉卿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被承认。 (2 )在元杂剧的繁荣、衰微和发展分期等问题上逐渐达成共识。 (3)一批元杂剧作者的生平、写作活动与作品的真伪归属得以考证和辨析。 (4)探讨了元杂剧的题材内容、艺术结构和演出形态。 (5 )确立了悲剧、喜剧的概念 ,并对元杂剧的悲剧、喜剧类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6 )文献、书目的搜集整理 ,成绩尤为突出。但也存在不足与遗憾 :(1)研究角度单一 …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元杂剧研究成就巨大,元杂剧研究更成为一门体系性的学科。关于元杂剧的研究文献相当丰富,研究者从各方面对元杂剧进行研究,如元杂剧的题材来源、元杂剧中所体现出的民俗文化、元杂剧所体现的语法、元代文人与杂剧兴盛相互关系等。总体看来,研究者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研究视角的多维性是20世纪元杂剧研究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