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直以来,大多数评论家给《红色英勇勋章》贴上的都是"战争小说"、"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标签,而较少关注小说家在其中所体现的对英雄主义内涵的真正感悟。通过文本细读,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克莱恩巧妙地将主人公亨利的成长嵌入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总结的统一的英雄神话模式,即召唤启程—历险—归返的旅程。因而可以将亨利的成长过程与坎贝尔的英雄神话模式结合起来探讨,从而尝试在一个新的层面对该小说进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2.
发生在《跳蚤》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智斗"呈现出一种互动的对话关系,而作为这场"智斗"的见证者——"跳蚤"——则体现和强化了诗人"活在当下"的时代情绪。倘若把诗歌中男女主人公的互动式"对话"同贯串全诗的跳蚤意象结合起来思考,则不难发现:《跳蚤》一诗实质上是诗人内心深处互不调和的两种道德观念激烈斗争的外化表现。毋庸置疑,诗人的这种灵魂双声性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西方悲剧在主人公选择、剧情冲突和结局设计等方面的差异对比,发现中西方悲剧精神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中华民族的悲剧精神因源于"苦戏"而主要体现为国人对人与人关系的伦理道德批判和对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追求,个体自主意识较弱;而西方各民族的悲剧精神起源于"酒神"赞歌,个体自主意识较强,其所追求的和谐往往以牺牲个体为代价,体现了西方人对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永恒矛盾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黄仁宇的资本主义研究,是其学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其中,"技术"、"数目字"与"历史舍理性"无疑是他解读历史的关键性话语.这种关键性话语不仅是其所论"资本主义"的核心内涵,而且构成了其"大历史"的一种现代性解读模式,即以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为参照来理解历史的发展演变,井做出"历史合理性"的解说,实质上是一种历史的经验论.  相似文献   

5.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之一《熊》与厄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有诸多相似之处 :它们讲述的是同一题材的故事 ,两位主人公都远离荒诞的 ,被现代文明污染的现实社会 ,而在单纯宁静的大自然中寻找自己的归宿和价值。但两者在主题的深化方面是有区别的 :《熊》表明的是主人公渴望回归自然 ,回到“昔日的荣耀”和“传统的美德”中去。而《老人与海》体现的是主人公如何能超越衰老、病痛等自身的局限 ,永远保持坚强、勇敢、意志力等男子汉气概的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6.
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破戒》、太宰治的《斜阳》、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分别产生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堪称书写成长主题的经典之作。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基于传统与现代成长小说的差异,从“觉醒——顿悟——幻灭”的成长叙事角度剖析三部作品中主人公各具特色的精神成长,揭示其中成长主题的演变历程,并探讨产生这一变化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伯纳德·马拉默德在其代表作《基辅怨》中把主人公雅柯夫的受难与整个犹太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以犹太民族的受难来反映整个世界的命运,从而深刻地体现了其"人人都是犹太人"的创作思想。本文拟对作者创作思想的形成,主人公雅柯夫的精神转变过程,以及文本中的几位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探究马拉默德"人人都是犹太人"这一创作思想的内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父权制度,女性异化是资本主义父权制的必然产物,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被异化成三种身份:性伴侣、母亲和妻子。《金色笔记》是多丽丝.莱辛的第二部小说,主要记录了女主人公安娜的生活经验,揭示了包括女性在内的整个社会群体的分裂。安娜的精神混乱状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女性异化的最终结果,这种异化具体体现在性体验、母职和精神智力三个层面,对这三个层面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探索女性的最终解放途径。  相似文献   

9.
《慈善访问》是尤多拉·韦尔蒂的一篇短篇小说,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养老院的实况,揭露了社会黑暗的一面。以往论文多阐述其艺术特色及体现了韦尔蒂的南方主义或探索了青少年的成长,而本文认为韦尔蒂通过一个青少年的认知去探讨了社会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体现了韦尔蒂的女性主义观。本文探讨了韦尔蒂如何从女性主义叙事视角描述主人公是如何获得认知,认清这个社会本质即资本主义社会下男权力量为女性营造了虚伪幻影。  相似文献   

10.
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成长小说视角下的苏比与阿Q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长小说亦称启蒙小说,它将成长隐喻为从"天真"走向"经验"这一孤独而艰巨的历程。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来分析,主人公苏比(《警察与赞美诗》)和阿Q(《阿Q正传》)都经历了从天真、顿悟到幻灭这样一个觉醒与困惑的成长历程,而觉醒与困惑是文化上的一种悖论。这一悖论从小说的社会背景、民族心理和文化层面得到了相应的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11.
“塔克尔-伍德命题”认为马克思并非基于道德视角,而是从特定的生产方式的功能和作用来批判资本主义。胡萨米等人对此予以驳斥,他们认为这一命题是对马克思的误读,马克思是用一种隐晦的和间接的道德批判方式谴责资本主义的不正义。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在评判马克思视野中的正义问题时,“塔克尔-伍德命题”支持者和反对者的争论是不同分析范式的产物,双方各自主张“文本解构”和“时代解读”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综合来看,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时以“道德评价尺度”为主,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则以“历史评价尺度”为优先,两种评判尺度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平台上相统一。  相似文献   

12.
朝鲜“实学”派学者们所积极倡言的“经世致用”、“利用厚生”、“实事求是”,容纳外来文化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开明改革主张,是由“西学东渐”形势促成的;这必然促使朝鲜逐步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化知识与思想观念,从而为朝鲜民族通过近代改革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奠定实学基础。因此,朝鲜实学中已经有了近代化价值取向的萌芽,是朝鲜在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的转变中产生的一种过渡思想。  相似文献   

13.
民族国家是近现代最为普遍的国家形态,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家学说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列宁对资本主义民族国家有着丰富及极具洞见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述,分析了其初起及嬗变的历史进程及经济、政治诸因素的重要作用,在列宁看来,民族联系的建立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政治条件。列宁肯定了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兴起的历史进步性和必然性,揭示其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到帝国主义阶段所涉及的民主和民族问题的实质,并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立场出发,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民族自决"的建设性主张,在基本理论与实践方略上兼顾了民族国家之自决与无产阶级之联合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构成学说力求从工人阶级的视角读解资本主义发展全程,宣称工人阶级斗争是引领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本体力量。工人阶级不断通过自身的转型,从专业工人,到群众工人、社会工人,推动着资本主义历经自由资本主义、计划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这一独特的历史阶段论恰恰是哈特、奈格里帝国与大众逻辑的理论前提,有必要加以考察以反思批判当代西方左派的“帝国”话语以及全球化时代的革命主体学说。  相似文献   

15.
章士钊在比较工业国与农业国、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区别后,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开出了“以农立国”(简称“农国论”)的救治药方。“农国论”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市场化和都市化持抗拒和排斥态度,集中表达了其对资本主义弊端的鄙弃和对中国农业文明的怀念,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带有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与“两个必然”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表明 ,资本主义开始了它在历史上起最后作用的行动 ,在某种程度上正表现出主导历史舞台的假象。人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这是它在历史上的最后登场。不论资本主义有了什么样的发展 ,也不管现实社会主义遭受到怎样的挫折 ,历史发展的总方向不会改变。资本主义最终灭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 ,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生黎”与“熟黎”是宋代以后记载黎族史实的汉文史籍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词汇,它反映的是古代汉族文人士大夫对古代黎族内部不同族群的认识。论题从“生黎”与“熟黎”的出现、“生黎”与“熟黎”的特点、“生黎”向“熟黎”的转化、“生黎”与“熟黎”的分布四个方面对黎族历史上的“生黎”与“熟黎”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资本逻辑”的深层理解,可以分为两大内容:早期的哲学一经济学思考赋予了资本逻辑的哲学性质,称之为资本逻辑I;“资本论”时期展现出资本逻辑的经济学一哲学内容,称之为资本逻辑Ⅱ,两者统一于异化劳动的哲学性质,;乓本质就是人类实践。资本逻辑反映出资本主义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方式,会被无产阶级的物质生产内容所取代,具有历史性限度。  相似文献   

19.
对“红色资源”概念界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对"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应以红色资源产生、发展与形成的特定历史时期为前提;以红色资源产生、发展与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为主要依据。应尊重广大民众习俗与心理需求,科学区分和正确处理红色资源"源"与"流"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红色资源"概念界定才能客观反映当时的历史事实,体现其固有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作为英美新左派知识分子,霍加特、汤普森和詹姆逊试图通过细察的方式从民族志、历史文本和后现代文艺等资源库中提取素材以重构工业革命以来直至今天的社会发展史:一个由人民群众通过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改造和微观政治斗争,对抗资本主义及其主流意识形态“进步主义”的“进步”史,以此激励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弱势群体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平等权而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