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正>《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记录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史事。《三国志》全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纵横谈》已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读书札记的形式,一题一文,谈了《聊斋志异》的社会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作者介绍.以及成书过程等问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将在最近出版.《大唐巾帼英雄传》为长篇历史小说,写的是平阳公主李三娘组织娘子军为大唐朝开基创业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自瓯北(赵翼)在其《廿二史札记》一书给《三国志》的书法定下专门以"曲笔"替曹魏"讳败夸胜为得体"的"铁案"之后,历来有史界名家力主此说并为之张目,致播及社会人云亦云,信而不疑者甚众。然而,当我们平心细究《三国志》,发现瓯北给《三国志》书法定性为"曲笔回护"的论据是根本不存在、不真实的,其所得出的结论也因此是不可靠、不能成立的。研读《三国志》的书法是一个很严肃的事,需要尊重客观真实的历史和科学求证的严谨态度。不重视权威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是不可取的,而对他们盲目崇信同样也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4.
&&《<田氏—家言>诗评注》校读札记(下)@吴柏森$三峡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湖北宜昌443000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今注今译》的出版,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三国志》本有裴松之的注。裴松之一反他之前的注家以训诂与正音为主的陈法,而以辑录史实为主,因而裴注或可与陈寿原文相互发明,或可与寿文相互印证,或可补寿文之不足,或可纠寿文之偶误。其价值为历代学者所认同。然而,不但寿文,即使装注,亦非今日一般读者所易了然。故“今注”已为普及《三国志》这一重要史籍所必需。《<三国志>今注今译》的出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值得庆贺。我国有悠久而烂灿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有强大的凝聚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统一祖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内涵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必须继承、发扬,也必顺吸取新的养料,使之与现代化的要求逐渐相适应。而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关系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书《三国志》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关系 ,历来为《三国演义》研究者所重视。通过实证性研究可以看出《三国志》是《三国演义》最重要的史料来源 ;《三国志》并未为《三国演义》提供叙事结构框架 ,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是史书《资治通鉴》;不宜简单地说《三国演义》是“演”《三国志》之“义”。  相似文献   

7.
《三国志集解》是《三国志》的最详细注本。其著者卢弼先生,文史兼擅,尤精地理;他不仅给陈寿的《三国志》作注,而且还为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作疏,拨冗纠谬,新见迭出。该书是目前学术界对《三国志》研究最具价值的一部著作。  相似文献   

8.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与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不仅皆为"龙学"名著,且已成现代学术经典。个别研究者曾注意到二者有着渊源关系,但极少有人具体研究范注所受《札记》多方面的影响,更无人指出范注对《札记》的承袭几达《札记》的70%这一学术事实。实际上,范氏之注是在其《文心雕龙讲疏》基础上增订而成,沿袭了《讲疏》的体例,而《讲疏》之成书及体例直接缘于《札记》的启发;范注继承了《札记》注重义理的研究方法,并沿用了《札记》大部分的校注、引文和理论见解。可以说,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是范文澜创作《文心雕龙注》的重要基础;没有黄氏《札记》,就没有后来的范注。两部如此密切相关的作品最终皆成为现代学术名著这一事实,为我们提供了学术薪火如何代代相传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时至今日,清人毛宗岗独树一帜的小说理论,已为人们所认识,尤其是他在小说结构方面的论断,更引起小说理论界的极大关注。毛氏的《读<三国志>法》及其对《三国演义》的具体评点,不仅对《三国演义》独特的艺术成就进行了理论的总结,而且也为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㈩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孙吴谋荆州述论杨洪权荆州为东汉末年热点地区,为三国鼎立症结所在。因陈寿为蜀汉人,故国之情使其在《三国志》中叙事先蜀后吴,述蜀、吴荆州之争含糊其词。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孙吴谋荆州过程,辨明一些史实,以厘正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借荆州之非”条①,加深对荆州争...  相似文献   

11.
当前学术界在对毛宗岗父子修订评点《三国演义》的研究中,有的同志以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通俗”本)的情节文字与毛评本相比勘,从而论述毛氏对原著的修订和改动,以评论其功过。这样做,我认为是极不合适的。郑振铎先生在《三国演义的演化》一文中,已明确提出毛氏《增像全图三国演义》所用之底本为“吴观明校刊本”,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以下简称“李评”本)。黄霖同志在《有关毛本<三国演义>的若干问题》中,也说“我们在研究毛本《三国演义》时,必须联系到它的唯一的祖本李卓吾评本。”这一建议还是值得重视的。当然,随着学术讨论的深入,有的同志对毛评本底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继笔者《〈三国志〉所见辞书未收词语考释》、《〈三国志〉所见辞书未收词语续释》之后,再续释《三国志》词语45个。同样,这些词语绝大多数既未被《辞海》、《辞源》(修订本)、《汉语大词典》等普通大、中型语文辞书所收录,也不见于张舜徽主编的《三国志辞典》。只有个别词语已被《汉语大词典》立为条目,不过,或者其书证远后于《三国志》,或者在《三国志》中的意义为《汉语大词典》义项所无。  相似文献   

13.
康发祥的《三国志补义》是清朝学者众多《三国志》注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它打破了《三国志》诸多注本注重增补事实而轻视阐发义理的做法,在校勘文字、解析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对三国历史、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三国志注》的见解,拓展了三国文化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周寿昌《三国志注证遗》的文献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学者周寿昌《三国志注证遗》是清人《三国志》注释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该书以"证"为注释主旨,兼采诸家《三国志》注释之优长,发前人所未发,补前人所未逮,对《三国志》本传、裴注及后世诸说多有新解,推进了《三国志》及裴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13,33(1):51-56
《三国志平话》不仅作为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的过渡有重要价值,而且比较前后二者,其内容多特异之处:如写关羽被骂"胡汉"、貂蝉是吕布原配、诸葛亮曾发明"风轮"、"木牛流马"用杵击打控制等,皆与前之《三国志》和后之《三国演义》不同,值得注意;三国故事中有三个"空城计",反复表现"疏不间亲"。  相似文献   

16.
文章关注了历史文献《三国志》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类型——奏议,从两个方面对三国奏议提出了思 考。第一个方面是对《三国志》所辑三国奏议功用价值的思考,包括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干预政治的功能、与作家 作品的互动关系等;第二个方面着眼于三国奏议的政治性,对《三国志》所辑三国奏议的运行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 分析,从而更加完整的诠释了《三国志》这部文献。  相似文献   

17.
从《文心雕龙札记》看黄侃的文法观──学习黄侃《文心雕龙札记》郑远汉0.1《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是黄侃教授《文心雕龙》的讲义。刘著凡50篇,黄侃就其中31篇,依刘著篇目次第写成札记,或注或议。黄侃的许多重要学术观点主要反映在有关的评议当中...  相似文献   

18.
《三国志》是"前四史"之一,在我国古代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学术界对于《三国志》的研究大多是从政治、军事等方面来展开论述的,对其所反映的史学思想的探讨则不够深入。陈寿《三国志》所反映的史学思想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更加突出政治史的特征;实录与曲笔并存的矛盾特征;强调正统意识的特征;官私修史相糅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8月21日,由长沙水电师院科研处和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三国志>今注今译》座谈会在长沙水电师院举行。出席这次座谈会的有三十余人,其中有我省著名文史专家、学者姜书阁、林增平、马积高、羊春秋、陈蒲清、刘泱泱等以及省出版局副局长张光华、还有《湖南日报》主任编辑夏阳、新闻出版报记者刘国瑛。长沙水电师院副院长吴培泽、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罗维治、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沙水电师院科研处和学报编辑部负责人。《(三国志)今注今译》编委会部分编委,译注者和责任编辑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长沙水电师院科研处处长周可主持。座谈会自始至终气氛活跃,与会者发言踊跃,充分肯定了这部大型古典名著的注译、出版。与会者说:陈云同志曾经指示,“整理古籍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魏志》多回护,早已成为史界定论之一。论其原因者,无非是说陈寿著《三国志》时已身为晋臣,在魏、晋革易之处,不得不多所回护。而晋之承魏与魏之承汉如出一辙,故进而又不得不先为魏讳。但这并不能说明问题的全部。众所周知,陈寿毕竟是一个比较正直的史学家,且《三国志》又是私撰之作,寿死之后才得以面世,其为晋讳也应是有一定限度的,更不会有意识地处处去为魏讳。然而事实上,不少根本不必为魏讳的地方,寿志却常为之讳,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疑惑不解。《廿二史札记》列举说:“华歆奉曹操令,入宫收伏后,后藏壁中,歆就牵后出,遂将后下暴室,暴崩,而歆传绝不载。”又“魏明帝太和二年,蜀诸葛亮攻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魏遣曹真、张郃大破之于街亭。《魏纪》固已大书特书矣。是年冬,亮又围陈仓,(车开)魏将王双,则不书。三年,亮遣陈式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