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中国近代现代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 中国近代与现代的历史是改革与反改革、开放与反开放的历史.1840年,清朝封闭的国门虽然被坚船利炮打开,但是中国仍然有一股超强的力量试图闭关锁国,致使一百多年来,中国的国门时开时闭,中国人民的命运时沉时浮——太平天国虽然引进了洋教,但总体上仍然排外;第二次鸦片战争,爱国与愚昧并存;洋务运动,试图微启国门,进行经济领域的开放,但不进行政治领域的改革,直到甲午战争宣告了这种机会主义开放的失败:1898年戊戌变法,试图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被腐朽的清朝统治者镇压了;1899~1900年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要消灭一切西方科学文明在中国的痕迹,拔电杆,毁铁路,烧学校,同时为慈禧太后所利用,杀戮全国各地的维新志士和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人.  相似文献   

2.
从伍廷芳与美国代理国务卿希尔的庚子密谈记录可知,伍廷芳曾向美方率先提出惩办清朝顽固守旧势力的总后台慈禧太后与载漪等,并为张荫桓等开明官员昭雪的建议,希望美国政府在议和环节向中国方面施加压力,这多少有点出乎意料;该密谈促使美国政府在议和过程中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伍廷芳的政治立场固然悖于外交常规,然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空,伍廷芳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要求惩处而不是维护本国最高统治者,不仅可以理解,而且折射出近代外交伦理转变的某些闪光点。伍廷芳已完成了从朝廷使臣到国家公使的角色转换。只有充分注意到伍廷芳在庚子前后对慈禧太后与清朝皇权的隔膜,才能准确地解读辛亥风云中的古稀长者伍廷芳为何在反清革命的胜负未决之际,义无反顾地走进南方反清阵营,而不是误解这位智者晚年的特立独行。  相似文献   

3.
董凌锋 《天府新论》2006,507(5):125-129
慈禧太后长期作为晚清的实际最高统治者,与中国近代化历程关系密切,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虽然学界中也有肯定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所做的积极贡献,但大多数研究结果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毁多于誉。其实在近代化历程中慈禧太后所面临的影响近代化的阻力既有顽固派的阻挠,也有西方列强的干扰。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重用汉族官员;派遣留学生及废除科举;清末政治改革。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也起到了一些消极阻碍作用:阻挠进行宪政改革,极力维护君王专制政体,且在戊戌变法之后,禁止言论自由,不准改革科举考试办法,进而支持义和团,围攻使馆,向八国宣战,导致联军入侵,几乎亡国。  相似文献   

4.
十八世纪,当西欧国家乘着资本主义战车突飞猛进之时,古老的中国仍在封建帝国的围墙里,重复着历代王朝盛衰的轨迹。昏庸腐败的清朝统治者,傲然以“世界中心”、“天朝上国”自居。在统治者自我封闭、自我陶醉的氛围中,中国落伍了。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政治腐败,社会“痹痨”,民变四起,清王朝已陷于“昏惨惨的灯将尽,忽喇喇似大厦倾”的窘境。正当清朝国势日衰的时候,西方殖民者用铁与火的暴力轰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骤然给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漩涡。首先在这个历史漩涡中磕碰的,是刚刚被动跨入近代大门  相似文献   

5.
张秀眉是近代苗族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在清朝封建统治者残暴统治时期,他领导了以苗族农民为主体的贵州各族人民的反清大起义。这次起义,时间长,声势大,席卷贵州整个东南部,强烈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地位,有力地维护了苗族和其他各族农民的利益。在我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及其在边疆地区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鸦片战争以降,中国逐渐被纳入近代国家秩序中.清朝统治者被动地接受了这一变局,并努力地在传统王朝国家的基础上构筑近代民族国家.显然,这种主观上的消极性决定了清朝改造国家观的命运.与此同时,一部分知识分子亦参与到这种大讨论中,对未来中国民族国家的构筑提出了各自的理念.在民族国家构建理念的基础上创设一种新的框架,考量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生态与民族心理,以及此间列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进而探讨边疆民族地区政治之变迁,应当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7.
1840年,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道光皇帝被迫允签了《南京条约》,可是清朝统治者长期形成的“华夷之辨”、“夷夏之防”等闭关观念并未随之放弃。道光之子咸丰登极不久就宣布,“中外大臣非派令兼办夷务,本无外交之义”,显示出他严守旧制的态度。然而咸丰皇帝死后不久,清政府就一反惯例,实行了“借师助剿”。“借师助剿”表明清统治集团传统闭关观念和统治政策的重大改变。清统治者是如何从“华夷之辨”转为“借师助剿”的?无疑是与咸丰时期统治集团中分化出来的妥协派有关。由于在妥协派如何形成的问题上,史学界尚未见完整的研究成果问世,故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特别是胶州湾事件之后,中外矛盾冲突危机骤然加剧,山东地方社会义和团暗流汹涌,山东巡抚毓贤因无能而导致局势失控。清朝统治者迫切需要一位能够稳定山东局势而抵御外辱的强势巡抚。袁世凯的名门望族的出身、淮军行伍与小站练兵的资历、在朝鲜杀伐决断的才干、高度关注山东局势的眼光、荣禄等朝廷重臣的鼎力支持,使慈禧太后把袁世凯视为接替毓贤出任山东巡抚的不二人选。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虽然盛行铜币,但也存在着通货膨胀。据《历史大观园》近期载称,最早的通货膨胀是西汉王莽时期,当时发行的“国宝金匮值万”铜币,一枚竟值当时的一万枚五铢钱或者一斤黄金。以后的三国时期,刘备和孙权都曾发行过一枚值一百枚五铢钱的铜币,孙权还发行过一枚值一千、二千、五千枚五铢钱的铜币。近代,清朝咸丰年间也发行过一枚值一千制钱的“咸丰元宝”。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史上,人们提起慈禧太后的名字,往往与专制淫威、卖国求荣、顽固守旧、反动腐朽等名词联系在一起.一片斥责声。徐彻《慈禧大传》澄清了过去给慈禧身上泼下的污水,读之使人耳目一新。该书以崭新的观点,生动的情节,将慈禧太后的真实面目奉献给读者。难怪该书于1994年夏秋间两次印刷,成为人们争相购买的新著,这是目前史学读物少有的现象。 该书的第一个特色是辨伪存真。慈禧太后三次垂帘,统治中国48年之久,面临国际国内复杂的环境,不论从那个方面讲,她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因此,有关慈禧的演义、外传、街坊里巷茶肆酒楼中人们各种离奇古怪的故事传闻等等,不计其数,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而当代的许多正史,由于种种原因,对慈禧太后多持批判态度。作者面临对慈禧研究的复杂严峻局面,在撰写《慈禧大传》的过程中,有机地联系慈禧太后的经历,客观地简明扼要地罗列史载、传说的不同之处,如惠征生平十二说,慈禧出身  相似文献   

11.
罗布桑却丹(1874——?)是我国近代蒙古族进步的思想家、著名学者。他在自己的著作《蒙古风俗鉴》中,阐述了蒙古族兴衰演变的历史过程,揭露了清朝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民族分裂、民族压迫政策,表达了他主张民族团结、平等、互学互助、共昌共荣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12.
咸丰帝即位初,赵光奏陈时务四条,指出:"吏治日坏,武备不修,缉捕废驰,亏空累积"①是最大的时弊,可谓切中了要害。武备废驰是清朝后期政治腐败的主要表现之一。咸丰之前,清朝的武装力量主要有八旗、绿营之分。从康熙朝开始,作为清朝"经制之师"的八旗兵已经腐化,绿营取代它成为军事主力。但到乾隆后期,绿营兵也渐趋腐朽,至道光、咸丰之世绿营兵已腐败至极,怯将疲兵,如同刍狗。本文试对这一时期军备废驰的状况作一些具体考察,以有助于从一个侧面更好地认识清朝统治的腐败状况。一、将佐冒领克扣军饷,营丁生计日困翻阅文献,所见…  相似文献   

13.
蒙古王公的年班作为清朝对蒙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直为清朝统治者所重视。这项制度是清朝统治者参酌古制而制定的。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对蒙政策“宽严互济”、“恩威并施”的特点。蒙古王公的年班对稳定边疆、巩固清政府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韬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突破封建文化羁绊而直接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之一。自19世纪60年代起,他就不断地呼吁清朝统治者不仅要在内政方面“兴利除弊”,而且要在外交领域来一次全面革新,对外交改革的关注是王韬变法维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韬虽未做过外交官,但他一直以“熟谙外交”自居。他曾多次发表文章和上书当局阐述自己的外交主张和设想,并不时暗示当权者自己虽别无长才,唯于“外交一途”堪备“君国驰驱”。近代中国办  相似文献   

15.
张琼 《云梦学刊》2013,(4):104-107
中国近代史上危机四伏,爱国诗人对祖国的出路进行了空前理性的思索。鸦片战争时期的诗人把战争的失败归结为官员的腐败无能;改良主义时期的诗人对统治者进行抨击的同时,依然寄予厚望;民主革命时期爱国诗人则提出了开发明智、推翻清朝的设想。从不同时期爱国诗人对时局的反思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历史的重重迷雾中艰难行进的过程,构成近代诗歌别样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至今已有150周年了。它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然而,为什么一个号称文明古国的中国,竟被一个本土面积只有中国三十六分之一、人口仅有中国十六分之一的英国所打败?本文就这个问题及其历史教训,略陈己见。 鸦片战争失败的基本原因,是清朝统治者极端腐败和当时中国经济技术落后。即:英国的船尖炮利,通过清朝统治者的腐败和中国经济技术落后而充分发挥了作用,致使英国得以扬长避短而获胜,中国则以扬短避长而失败。  相似文献   

17.
李艳君 《兰州学刊》2006,(10):206-208
为保护旗人的特殊利益,清朝统治者在法律上赋予旗人以特权地位。这种特权地位既表现为旗人犯罪其审判机构的专有性,也表现为其法律内容规定中的减轻处罚或特别规定。但随着八旗子弟的堕落,清朝统治者对律例的许多条款作了修改,使旗人的法律特权地位有所削弱,但实际上清朝统治者对旗人尤其是宗室觉罗犯罪的优容从未停止过。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生于清代末叶,任封疆重臣近三十年(1880—1906年)之久,期间,帝国主义各国利用宗教对中国进行深入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斗争,形成了大小教案数百起。此起彼伏的教案,致使近代中国社会处在长期动荡不安之中。成为清朝统治者解决安定社会的一大棘手问题。因此,怎样看待教案和如何处理教案,是当时清朝政府大小官吏不可回避的严峻问题。本文试就自居为光绪朝柱石之臣的张之洞的教案观作点初步探讨,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9.
有清一代,伴随着中华世界秩序的崩溃和满族统治者对"中国"认同的加强,东北地方在清朝的疆域构造中经历了由中心到边缘的变化;近代以降,西方列强的入侵从内部、外部两个层面侵蚀着中国传统国家认同,传统国家认同趋于瓦解。为达到统合东北边疆、重建民众国家认同的目的,清王朝采取了变革东北地方政制的办法,其中包括变革官制,实行地方自治,变革财政、教育体系等内容。综合来看,东北政制变革是清朝重新建构或修补自己的以民族为界的多元型帝国构造、确认主权领域范围的重要举措,是清朝再次界定旗人与民人的关系、抛弃以往让各族群互相牵制的政治体制和统治策略、彻底放弃"满洲"民族政权性质的标志,最能够体现清王朝再建国家认同、强化疆域统合的意图。  相似文献   

20.
<正>学会起于何时?梁启超在《论学会》一文中指出:我国学会自古以来就有,起源于“君子以朋友讲习”,至明代东林党,就已具有学会规模,只是到了近代,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残酷的思想文化统治,严禁知识分子集会结社,才使学会亡,然而确切地说,学会作为一种民间学术团体,应起于近代欧洲。据有关资料介绍,16世纪50年代,意大利有“自然秘密协会”,1924年沙皇俄国建立了“圣彼得堡学会”等。而中国的学会活动从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活动内容来看实集于近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