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原创的"超质劳动"概念,揭开了雇佣劳动中非剥削盈利的"秘密":雇工在工厂中从事的是协同协作的"超质劳动",它所增创的价值可以使雇主与雇工双赢.这一研究说明,尽管雇佣劳动在现实中往往存在剥削,但资本却是可以非剥削盈利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雇工有功,剥削有罪."这对于我们一面发展市场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家正当经营,一面旗帜鲜明地反对剥削,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也因此迈出了破解劳动价值论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揭露资本剥削现象的同时,把资本合理盈利完全归为剥削所得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其一般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皆存在内在缺陷。这些理论缺陷是怎样存在于马克思严谨理论体系中呢?本文将用“超质劳动”“集成劳动”等概念给予合理解释。文中将重点结合马克思发现的“商品价值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成反比”规律、“相对剩余价值与生产力成正比”规律,在肯定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合理内容同时,指出其否定资本家创新劳动的片面性以及“先进生产力‘天然具有’论”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认还是否认资本剥削现象存在,批判还是粉饰资本剥削行为,永远是一个事关马克思主义根本宗旨的原则问题。本文在“雇佣劳动未必导致剥削”立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在市场经济中消除剥削的必要性与正义性.指出,消除资本剥削“合目的”“合规律”“合规范”。这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姓“社”的问题。消除剥削.将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名副其实。本文对当下如何消除对农民工的剥削问题,也做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雇工经济产生的剥削,我认为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的剥削有区别,它具有自身的本质特征,具体表现在: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雇工经济的剥削,是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成分,依附于公有制经济而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私营雇工经济的雇佣劳动关系是一种在特殊历史环  相似文献   

5.
一、私营经济中存在一点剥削并不可怕什么是剥削?从一般意义上讲,剥削就是对他人劳动的无偿占有。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剥削,是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相联系的,并相继形成了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三种剥削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作为制度,由于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成为生产资料占有的主体形式而消亡,但剥削现象仍然存在。这种剥削现象可以分为两类: 1.资本主义性质的剥削——私营经济中的雇工剥削,即私营企业主利用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雇工剩余劳动创造的一部分劳动成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规定,“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6.
剥削行为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性的实践证明.有些学者为了给私营企业家摘掉剥削者的帽子,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新进行了梳理、修正,所得出的"超质劳动"是雇工劳动正常盈利之源的结论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7.
资本主义条件下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是万富之源,也是万恶之源。由资本剥削所产生的严重人道灾难,早在马克思理论诞生之前就已存在,且延续至今。我们反思并重释马克思剥削理论丝毫不会改变这一历史事实。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缺陷,是把资本剥削视为资本私有制、雇佣劳动及市场经济的本质产物,把资本家的正当盈利也归于剥削范畴。本文修正了马克思的理论,指出资本剥削是市场经济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并重新阐述和界定了绝对、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其目的是建立新的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以便更彻底地消除资本剥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资本家“也进行劳动”,其相关理论内容非常丰富。本文从马克思的理论入手,重点阐述资本家劳动的特殊性,资本家管理劳动与监督活动、剥削行为的关联与区别。马克思的资本家劳动理论也存有缺陷,本文将讨论这些缺陷的成因。本文将论证的是:资本家从事管理劳动,是享用资本权利;资本家从事监督活动,是行使资本权力;资本家的剥削行为,则是违约侵权行为。由此,我们便可科学地划清资本家劳动获利与剥削牟利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认还是否认资本剥削现象存在,批判还是粉饰资本剥削行为,永远是一个事关马克思主义根本宗旨的原则问题.本文在"雇佣劳动未必导致剥削"立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在市场经济中消除剥削的必要性与正义性,指出,消除资本剥削"合目的"合规律""合规范".这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娃"社"的问题.消除剥削,将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名副其实.本文对当下如何消除对农民工的剥削问题,也做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资本分类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相照应,旨在论证和揭示资本剥削的本质。这一分类也是不科学的,只要我们继续沿用它,及与之相关的"死劳动"等概念,便无法真正认识资本增值的规律。本文重点揭示马克思资本分类理论的阐释困境,并通过对"可变""不变"资本的重组、对"死劳动"概念的扬弃,以及对"物化劳动"概念重释、"超质劳动"概念应用,揭示机器在工厂超质劳动中助力增创产品价值的功能,揭示资本非剥削增值的"秘密"。  相似文献   

11.
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平台资本主义利用数据生产资料进行资本增殖,数据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劳动过程的核心。资本的平台化,使生产主体逐渐完全依赖平台生产,同时依赖平台生活,从而造成主体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的相互交织。平台的资本化,一方面使生产劳动突破了固有的时间结构,造成资本对主体闲暇时间的剥削,无酬的数据生产劳动充斥主体的日常生活全过程;另一方面,在产业转型与行业竞争的双重作用下,平台资本主义加速了新的生产劳动形式生成,主体为维护在平台中的声誉,必须被迫从事“情绪劳动”,接受资本的情绪剥削,并逐渐成为“情绪怪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平台的开放性与“自由”性并未改变其服务于资本剥削的本性,反而使这种剥削愈发强烈。在资本的宰制下,平台成为资本控制、监视、剥削主体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2.
“剥削”概念是透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重要切入点。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剥削方式由强制性的“你应当”转换为激励式的“你能够”,原本被动的“他者剥削”逐渐过渡为主体主动的“自我剥削”。此时,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合二为一,“绩效劳动”以更为隐蔽和深刻的方式成为“异化劳动”在当代的新型变体。“自我剥削”的深层根源在于,资本将它的增殖欲望转化为主体自身的欲望,并通过强制的“进步力量”和“竞争逻辑”极尽对主体潜能的挖掘与利用。在数字资本的宰制下,人的“自我异化”以“自我实现”的面貌呈现,“自我剥削”的本质仍然是“他者剥削”。  相似文献   

13.
魏传光 《学术研究》2023,(2):19-27+177
针对21世纪出现的数据价值化问题,加拿大学者斯尔尼塞克提出“平台资本主义”概念,用以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依托数字技术增殖的现象。平台资本主义包含隐匿性的数据剥削,包括数据生产资料剥夺、强迫劳动和劳动异化等问题。在数据剥削过程中,平台资本主义中建构了一种影响社会正义的劳动结构,对数字劳工进行抽象强制和剥夺,使数据剥削失去了正义性。因而数据正义建构的指向必然是解决由数字用户生产的数据为平台资本无偿占有的问题,实现数据的全民共享。这需要从源头上抑制数据被资本操纵的内生力量和运行机制,加大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建设数字平台的力度,明确数字劳工的数据产权,对资本平台进行“累进数据共享授权”和“数据交税”的治理。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盈利的资本家是不能存续的。资本盈利,经常来自剥削劳动,但资本盈利首先或主要靠资本家的管理劳动,这是客观事实。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把资本盈利完全视为剥削的结论是不成立的。但是,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论所揭示的资本盈利规律、揭示的资本家在利己动机驱动下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却是正确的。本文在肯定马克思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资本获取盈余价值、相对盈余价值规律做出科学阐释。  相似文献   

15.
平台资本主义中出现了休闲劳动化的趋势,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资本与传媒资本的融合将玩劳动纳入了资本的剥削体系,出现了大批被雇佣或作为休闲玩家的玩工。玩劳动具备生产性劳动的特征,其价值量也仍然可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两种形式的玩劳动使得玩工一方面可以在休闲活动中创造娱乐产品的附加产品,另一方面可以使休闲活动本身成为产品,由此产生了资本对玩工进行价值剥削的两种方式。玩劳动进入剥削体系将导致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和更为普遍的异化现象。为此,必须重视玩工智力成果的保护和公共维权意识的普遍提高,探索新型的斗争模式。  相似文献   

16.
私营经济中存在着私营企业主对雇工的剥削问题 ,这是一个不容回避和无法掩盖的事实。这种剥削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在于我国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现状 ,在于私营经济这一私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 ;其合理性在于 ,它的存在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雇佣劳动者(雇农),是旧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者之一,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在中国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变革中起过重要作用。在旧中国的农村,雇农的人数、户数、劳动均占50%以上.雇工的劳务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长工、月工、短工三种,工资报酬微薄。雇工的劳动时间因地点、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少则八九个小时,多至二十个小时。雇工的生计没有保障,挣扎在死亡线上,是旧中国最贫苦的劳动阶层。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本质要消灭剥削,我国改革开放引进了外资剥削,发展了本国雇佣劳动关系,有了按资分配或剩余索取。剥削是一种具有暂时必然性的历史现象,是与一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与合理性。我们应当从对剥削的错误认识和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不能把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按资分配或剩余索取等同于资本主义剥削,不能离开生产力发展侈谈消灭剥削。  相似文献   

19.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理解为一种“他者剥削”即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并对此加以否定,从而提出了一种数字化时代“自我剥削”的新剥削理论。这种“自我剥削”实质上是一种沉湎于“自我实现”幻象中的新异化,其深刻呈现出数字化时代资本主义从“使人活”到“使人自愿活”的全新变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自我剥削理论的基础性论点,即新自由主义体系中工人阶级的消失使得身处其中的主体无法联合为无产阶级进行反抗,实质上犯了一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所谓自我剥削,实质上仍然是马克思语境中的剩余价值剥削。韩炳哲的根本错误在于陷入了一种“资产阶级眼界”,停留于观念层面的认识。理解马克思剩余价值剥削理论的关键并不在于他者剥削还是自我剥削,而在于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抵达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剥削”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丹 《理论界》2006,2(2):97-98
本文通过对“剥削”这一概念的界定、“剥削”的历史定位以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的阐述,来论证“剥削”这一现象的存在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而不是由人的主观意识、道德观念所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剥削。因此,我们要用历史的、科学的、正确的态度来对待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的剥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