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在道德理论中提出要对传统的道德观念进行理智的改造,这种改造的主要内容是强调道德生活中的理智方法,并将其运用于道德教育领域.杜威彰显理智方法的主旨实际上是一次科学精神的再启蒙.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许多康德的评论家认为,道德完美的人并不一定需要由一种责任感来支配其行为。这种观点在学术界已引起愈来愈大的兴趣。支持者有R.比赫勒、P.富特、S.沃尔夫、M.斯托克和B.威廉斯。这种被称为“品德伦理学”的观点正日益赢得人心,但它并不准确。品德伦理学所设想的道德完美者具有道义上正确的欲望,却没有承担道德义务的概念。相反,责  相似文献   

3.
《道德思想范畴》一书是1982年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院讲师F. E.特雷纳。本书作者在1983年10月号的《道德教育杂志》上又发表了一篇题为《伦理学中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道德思想研究中一个被忽略了的范畴》的文章,对他1982年出版的《道德思想范畴》一书中的某些重要论点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阐述。文章指出,以前有关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分析和实验性的研究几乎都未能考虑到对道德本质存在着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这两种不  相似文献   

4.
最近,苏联学者Y.T.叶菲莫夫的《伦理学与道德学》一文,引起了苏联国内对伦理学研究对象、结构及其进一步发展问题的重新探讨.叶菲莫夫再次提出这一问题的动机不是想掀起一场学院式的讨论,而是出于对不断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实际需要的考虑.其目的是想借助对道德现象的研究,提高伦理学研究对社会实践的实际效用,并使伦理学知识成为党更好地把握道德过程的手段.这个目的得到所有参与这次讨论的伦理学家的赞同.  相似文献   

5.
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困境及现代道德危机源于西方伦理学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形而上的维度,因此,现代伦理学要想走出危机,必须恢复其形上之维.麦金太尔的德性论对伦理学形上之维的重建指出了方向,他认为,"整体生活的善"的确立是拯救现代道德危机和现代伦理困境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6.
A.麦金太尔的《在德行之后》一书,是当前盎格鲁撒克逊哲学中讨论得最多的道德哲学著作之一。他提出一种跨学科理论,想来消除规范伦理学和经验理论社会学之间的界线。他的主要动机是寻求一种在决定道德问题时对多主体都有约束力的“客观”伦理学。他的理论具有反正统性和挑战性,因为:第一,他认为道德哲学和哲学以外的道德事实是一种具有丰富内容的伦理学的根本基准点;第二,他认为道德哲学代表一定的社会关系,因而象维贝尔和戈夫曼这样的社会学家同象史蒂文森和罗尔斯这样的哲学家一样,在道德哲学方面都给人以极大的启示。他认为启蒙运动使得人们历来都把伦理学同社会学割裂开来,这是极端错误的。麦金太尔的理论至少在下述三个方面特别富有吸引力:1.提出一种以多主体作为道德论证基础的伦理学;2.试图历史地解释现代道德水准;3.用社会学理论论证道德哲学。《在德行之后》的论证不是基于分析而是基于历史。麦金太尔认为,启蒙伦理学的方案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找到使被解放的个性的自由利益重新协调起来的办法。鉴于启蒙伦理学造成的历史中断,既然不选择尼采的反道德主义,那就只有复归到出现这种中断之前的状态中去,即复归到亚里士多德传统中去。但是这种复归应在何种含义上适应我们当今业已变更的社会的、心理的以及道德的条件,这种复归到底是怎么个样子,对此,麦金太尔只作了粗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因塑造受教育者健全完满的道德人格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校道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渠道,既要让学生了解道德规范,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能力,让学生健康的享受生活.因此,回归生活是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趋向与形态重构.道德教育应与生活世界密切相连,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在生活世界中进行.  相似文献   

8.
生态伦理学把伦理学知识领域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共同体扩大到“人-自然”共同体。这就是说,不仅存在把人当作目的的伦理学,而且存在把“人-自然”系统当作目的伦理学。这一伦理学不仅以人为尺度,即以人的利益作为伦理标准,而且以“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为尺度,承认生物物种的生存权利,尊重和维护地球上的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因而应该制订生态伦理学的道德原则。我们认为,生态伦理学有如下的基本原则。 一、爱护从而尊重生命和自然界 这是生态伦理学的命令性原则,是它的最高行为原则。从伦…  相似文献   

9.
随着系统科学方法向现代科学知识诸领域的渗透,这种方法当然不会置伦理学于不顾。系统科学方法的独特功能在于,借助它可以对至今无法列入逻辑范围的大量经验材料加以整理和分类。根据我们的看法,如果把系统科学的原理同人文思维方式的标准与规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有可能促使人们发现伦理学研究的新层次。近年来某些把道德问题作为系统来研究的尝试就是这方面的说明。不过,人们至今尚未把道德作为某种完整的调节系统加以研究,尚未揭示出发生在各个层次中的道德过程是怎样同个人自身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伦理学的迫切任务应当是对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起作用的道德,即“活动中的道德”加以研究。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将根据对道德过程的结构与功能的多视角的系统分析,并吸收文化学、社会学、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试图填补一下这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朱洪 《社科纵横》2013,(1):207-208
当代中国生命伦理学尚有许多值得自我澄清的语境。一方面,澄清自身生命伦理学的社会基础和精神传统;另一方面,对话生命伦理学的多元语境,在不同的道德传统、不同的伦理体系中理解后现代的、多元化的和俗世性的生命伦理学。这种澄清,不仅有利于中国构建自身生命伦理学评价和指导体系,以此影响政策制定和科学实践,同时对于面对进入全球化视界后的道德挑战,也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何健  陈保香 《创新》2021,15(4):80-88
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存在德育与智育发展不对称、道德主体虚化、教育空间区隔化等问题,需要明确道德教育过程中工具性教育对实质性教育的冲击.建构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重构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的价值,"复植"实体价值与工具价值二重性;二是型塑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的责任,积极回应管理系统、大学生和社会等三重责任客体的道德教育目标要求;三是保持一种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反思,力求在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平衡教育中培养具有良知、纪律与爱的"道德人".  相似文献   

12.
曹刚 《唐都学刊》2008,24(6):44-48
应用伦理学在提供实质性的道德规范之外,特别注重道德判断的程式性、权宜性和辅助性特征,可以称为二线伦理学.责任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的主要理论形态,自然具有二线伦理的特性.但这不排斥责任伦理是一种实质性的规范伦理学.如果对责任伦理学之"责任"的实质伦理内涵做出恰当的解读,就不会坚持责任伦理学仅仅是一种二线伦理,而是能提供实质性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综合性的道德规范理论.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传统的规范伦理学大致划分为目的论、义务论和美德伦理学三种类型的话,那么责任伦理学则有机综合了它们不同的要素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王爱云 《社科纵横》2008,23(4):157-158
孔子关于道德教育思想包括:一、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二、重视道德人格的塑造;三、注重自我道德教育;四、独到的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五、强调以德行政.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萍 《唐都学刊》2015,(2):10-14
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作为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基因,构成了其道德教育的"前见",也建构了其作为道德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地位和特征。因此,要提升民族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求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实现多元文化整合;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遵循道德生成的规律;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坚持平等性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美国道德教育协会 (TheAssociationforMoralEducation,AME)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 ,成立于 1 976年 ,其使命是为那些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道德方面感兴趣的专业人员提供一个跨学科的论坛。协会致力于促进交流、合作、培训、课程设置以及将道德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的研究。协会强调在所有的人中间发展道德理解 ,认为要达到这种理解 ,就需要有进行道德对话的机会。通过它的会议和出版物 ,协会在与道德教育和发展有关的问题上成为教育者、实践者、学生和公众的一种资源 ,向感兴趣的团体和普通民众提供有关道德教育的信息。道德教育协会欢…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晚年的学术旨趣逐渐转向伦理学.他主张建构一种既关注现实的道德实践又不放弃寻求客观性的伦理学来纠正逻辑实证主义之后哲学研究过于科学主义化的倾向.普特南认为,哲学必须同时具有理论化和道德化两个面向,应该采取实用主义多元论的立场,来建构伦理学的学科形象和理论关切.普特南提出当前的伦理学研究至少需要融合列维纳斯、亚里士多德、康德和杜威所代表的四种不同的理论维度,以便在尊重具体的道德情境与寻求道德思考的客观性、普遍性之间找到平衡.分析普特南构想的实用主义多元论伦理学出场的学术背景和思想内涵,并在哲学史意义上对其学术立场的建设性和可行性加以揭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普特南客观评价了各种伦理学观点,主张放弃一元论,倡导用一种可错论精神去构想伦理学.这些都显露出其伦理学思想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规范伦理学一般被理解为这样一些判断的集合,这些判断被用来区分和介绍某种道德的价值。规范伦理学具有确定的专门术语并从伦理学其他分支分化出来,可以说是近百年来伦理学发展的一个成果。在本世纪西方对伦理学浩如烟海的研究中,规范伦理学和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道德社会学和伦理学史以及道德史等)是伦理学知识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康德是亚里士多德以后最伟大的道德哲学家,他的伦理学对当代伦理学影响巨大.舍勒的伦理学思想则被看作西方伦理学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对康德的伦理学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所以分析对比康德与舍勒的伦理学思想对于我们把握西方伦理学发展史十分必要.本文从形式主义和实质主义、普遍主义和个体主义、理性主义和情感主义三个方面对两人的伦理学思想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对西方伦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我国伦理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美德是美德伦理学的根本和核心概念。20世纪中叶,美德伦理学开始复兴,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赫勒于20世纪末致力于建构“至善”和“美德”伦理学。赫勒提出“好人存在”的美德伦理学预设。但她并不是纯粹的美德或至善伦理学的现代翻版,而是在后现代境遇下吸收了康德的先验哲学和部分规范伦理学的精华,提出了辩证理性的概念,并将这一概念冠以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生成性”的特质。这种生成之物既是理性的,也是情感性的。在此基础上,赫勒提出了情感生成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道德情感和非道德情感中的新因素,偶然性的激情基础上形成的“善为先”观念。“善为先”构成了道德情感和非道德情感的区分以及道德心理化的基础。“偶然性的激情”借助于人们的移情、同情和仁慈等能力而触发人们关于“善”的体验,形成“善为先”的观念,并导致情感的“道德化”。赫勒的美德伦理学是“善为先”基础上的辩证理性与后现代基础上建构“道德新规范”的理论尝试,它融合了情感生成与情感道德化理论,以建构其“好人存在——他们何以可能?”的至善伦理学。  相似文献   

20.
阿格妮丝·赫勒对道德理论的思考主要是在现代性条件下进行的,这种思考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性条件下道德的相对主义状况。现代道德结构的变化、抽象道德规范与具体道德规范的共存与冲突展现了现代性条件下道德相对主义的问题,引发了现代道德哲学的困境,赫勒的道德理论针对的就是道德相对主义的问题并试图基于现代性条件下道德状况的这种变化建立一种实践商谈伦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