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空间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学者的关注和兴趣,理论家宣布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文学家对文学作品进行了空间性探索,在叙事学研究中掀起了空间叙事学的研究热潮.从空间叙事视角重新解读爱丽丝·沃克的<日常用品>,可以看出"空间"作为一种叙事手段和形式在<日常用品>中得到了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2.
人类历史上究竟有多少经典被毁于天灾人祸,这无疑是一个千古不解之谜.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大多数优秀著作,都已悄然沉没于岁月的烟尘里.西方学者凯利(Stuart Kelly)在<失落的书>中指出:"书籍遗失并非异常之事,整部文学史也是文学作品遗失的历史.[1]现在所说的西方正典都是"碰巧"传下来的,它们幸运地浮出了遗失文献的海面.  相似文献   

3.
<西游补>的时空向来让读者费心劳神,行者到底回到了哪一世界,这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戏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西游补>从第二回起,就紧锣密鼓地进行空间大腾挪.它一改取经队伍"走上西方"的"西游",转而让行者"走下东方来",实质上是从渐趋西天"佛国",转向东方"青青世界"--世界被还原为"俗世".在"青青世界"中,空间的腾挪变换,使时间也随之扭曲变形,而时间的扭曲变形反过来赋予空间以独特的意义--世界被还原为迷情辛苦的"俗世".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话语     
尚杰 《求是学刊》2016,(5):10-26
<正>启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启蒙是一个光明的话题。启蒙,还远远没有完成,这就是这组文章的意义。这个意义不仅是学理上的。李河教授的文章站在近代以来世界文明史的高度,以详尽的史料辨析了"启蒙"概念的缘起、在西方源发国家的进程以及启蒙在东方民族所遭遇到的困境。作者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启蒙的概念或者话  相似文献   

5.
<新青年>系发行于东北沦陷区、以青年为时象、为敌伪政权服务的一家综合性文化类期刊.其在发表诸多宣扬"王道政治"之言论的同时,也刊登有表现真实人生与现实的文学作品和论析尚属坚实的文学批评文章.<新青年>时东北文学的批评在刊物的自身历史行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其早期,<新青年>多关注东北现代作家作品的研讨;中期则重在从宏观视角对东北现代文学进行整体分析与历史梳理;后期的<新青年>中,文学批评的文章已极为罕见,它用更多的版面刊发了较多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与文学批评并不对称的态势.尽管如此,<新青年>在推动和发展东北现代文学批评过程中,仍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特有的地位,一些篇章凸现着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汉初年枚乘首制<七发>,是为"七"体之肇始.然而由今视之,拟作之历史却直至东汉傅毅<七激>出方得以开启,其间二百年创作的沉寂何以产生?就其因在于,两汉之际<七发>远未有"伟于文林"的地位与影响,而其自身孔老齐观的思想观念也与汉代开始的尊儒倾向格格不入,规限了模拟行为的展开.傅毅<七激>在挖掘<七发>已有价值的同时,以时代的因子改造其作,确立了崭新的创作模式,开启了后世"七"体创作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从<诗经>诞生之日起,关于<关雎>的研究著作或论文众多,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先秦、两汉时期的研究成果被全盘否定了.应该学习谢里曼对待历史的态度--尊重历史,并借助相关的历史文献或考古遗迹来予以论证.研究<关雎>所描写的地理位置重点在于"回归":回归到<诗经>的作品中--以"诗"解"诗"探究出<关雎>的创作地点在黄河岸边;回归到<诗经>作品的时代--以"史"证"诗"将<关雎>所描写的地理位置定位在现在的陕西省洽川县.  相似文献   

8.
一些学者很早就提出要以东亚的发展为基础,构建不同于盎格鲁·撒克逊的新社会科学.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的儒家学说,对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隐含着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另一种学术范式.<儒家经济学原理>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不同于西方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观,儒家学说是以"正义"这一规范性价值判断作为前提的,在这一基础上将经济学定义为"依据正义原理" "管理财产"的科学.对经济活动的逐利与正义之间的关系做了合理的论述,并形成了经济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9.
赵江滨 《浙江学刊》2005,(2):109-114
<无名书>是现代著名作家无名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倾注毕生思想和艺术才力创作的大书,蕴含了他的大文化追求,渗透了他独特的艺术主张.本文从<无名书>的创作过程、艺术结构、主人公印蒂的形象蕴含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这是一部充满生命骚动与思想深度的"诗与哲理"小说.它的现代文学史的开创性贡献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在<水浒传>"武松杀嫂"故事基础上创作而成,不具所谓的"原创性".笑笑生之所以要借径<水浒传>,主要是基于题材的特定性质和要求,看到了"武松杀嫂"中英雄、侏儒、泼皮与一个美人故事的潜在审美效应,迎合了人们崇拜英雄的心理,体悟到"武松杀嫂"故事本身所具有的与自己创作主旨相合的深刻蕴涵,以及与施耐庵在<水浒传>中表达的某些思想观念的合榫.  相似文献   

11.
因为选编<20世纪中国散文经典>一书,又重新考虑了有关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一些问题.对此,我原在<文学评论>已写过<世纪之交:对"散文"发展的回顾与思考>(见1997年2期)一文;现在旧题重作,感到还是有些未说的"新话"值得一说.  相似文献   

12.
马长山 《求是学刊》2001,28(2):63-67
文章认为,法治的生成和发展是与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紧密相关的,而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在东西方却具有不同的演进路径.即在西方呈现的是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复合(古希腊)--国家对市民社会的监护(古罗马)--国家吞并市民社会(西欧中世纪)--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分立和抗衡(近代资本主义).这种发展路径造成了多元文化和权利抗衡国家权力的西欧"独特性",并促动了近代法治的生成.而古中国及东方国家则一直处于国家吞并市民社会状态,形成了扼制权利和自由的"东方专制主义",法治便无以产生.这启示我们,中国要走向法治,就不应仅满足于法律制度的植入和法律体系的建构,也不应满足于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理性文化这种"法治基础和条件"的一般性解说,而应着力建立国家和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三<颂>的主旨是颂人而非颂神,颂时王而非颂前王,颂"今"而非颂"古".<颂>诗的根本性质是颂美时王之盛德、成功并以之告神.<周颂>31首诗只有4首可视为颂神,余皆主颂人.<商颂>作于殷商后期,亦以颂时王之成功以告神为主旨.<鲁颂>纯颂时王,无告神之意.从所颂对象的性质是神灵还是时王这方面考查,<诗经>三<颂>的主旨是相同的.这一结论是阐释、研究<颂>诗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揭示了<颂>诗的本相,揭示了<颂>诗的创作特征和规律,澄清了前人关于<颂>诗的误解,亦有助于确定争论已久的部分诗篇的作时.  相似文献   

14.
张莹 《唐都学刊》2008,24(1):55-57
在近代当代文学的"文化热"中,不少作家从民族远古的或者近代的民俗文化中汲取创作素材,出现了民俗文化向纯文学的强有力的渗透乃至交融.当代作家文化意识的觉醒,使我们的当代文学出现了一些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同时能以20世纪开放的世界性眼光艺术地把握显示的优秀作品.陈忠实的<白鹿原>、<梆子老太>、<四妹子>、<蓝袍先生>等一系列作品便为我们展示了关中民间人生仪礼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丹尼尔·F.武科维奇(Daniel F.Vukovich)所著的《中国与东方主义:西方的知识生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书,是对中国研究领域进行的元学科反思。在考察和分析了西方中国研究界对毛泽东时代、大跃进运动、中国电影等的研究状况,以及西方大众媒体、文学作品和理论体系常引用中国作为参考的现象之后,武科维奇认为,当前中国研究领域的主流话语体系是"汉学东方主义",西方有关中国所进行的知识生产主要在这一框架下实施,因此难以避免对中国产生偏见和错误认识,中国研究领域亟须对该话语体系的自我意识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潘熹 《社科纵横》2008,23(5):111-113
虽然从当下的文学理论高度去审视<文学概论>.它的诸多失误和缺陷是无法掩饰的,但毫无疑问,<文学概论>代表了新中国前30年文学理论建设的最高水平.作为那个时代的经典范式,它在取镜西方加以超越的基础上,通过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演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化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东方和西方或西方和东方问题是学术界由来已久的问题。从指亚非国家的“东方”概念产生之日起,在这一问题上有两种观点:政治-意识形态观点和学术观点泾渭分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也相应地有两种态度,尽管这两种态度似乎并非彼此对立,但二者至少在本质上有明显的区别。“东方”这一术语出现在中世纪的西欧,与其说最初含有地理意义,莫如说含有非常明确的政治和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战)的爆发引起了中国知识界对中国自身的强烈思考,<东方杂志>对此有大量的报道,以<东方杂志>的报道为中心进行考察,可见在欧战的三个阶段,引起国人的思考各异.而国人此时的思考都不脱"爱国"二字,欧战引起的国人的思考都是针对中国问题,可将此思考视为国人的"爱国三调".  相似文献   

19.
早期中国的诗产生于歌唱,以口头创作并靠口耳相传.在东周时期的文献中,"诗"这个术语有双重含义,既指<诗>,如<诗经>,又指"歌"(一种艺术样式).至于<论语>与其他文献的大纲中的所谓"学诗",系贵族子弟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但是,"学诗"的真正意思又是什么?由于<诗经>成了那个时代的经典中或许最为重要的一部,并由于保持乐与诗为一体的口头(或半口头)创作的传统手法,"学诗"被假定为意指"学唱<诗经>中的诗歌".笔者对这种说法思之有年,感到益发不能令人满足.这些诗歌究竟是如何表演的?我对此问题孜孜以求,兴趣日增.本文拟通过分享可以被演唱的诗歌曲调的或多或少的创造性重构中的某些发现,设想一下<诗经>中的诗歌的实际演唱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古希腊流传至今的"荷马与赫西俄德之争"出发,以赫西俄德在<神谱>和<劳作与时日>中的普罗米修斯神话叙事为例,结合荷马在<伊利亚特>卷八中宙斯决定特洛伊战争定局的相关篇章,揭示宙斯与普罗米修斯的纷争真相,从而探究两位诗人阐释古希腊神王宙斯的正义精神的异同,以及隐藏在赫西俄德反荷马背后的政治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